|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A.①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①帝奇之,授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②长吏尺布升粟之赃 C.①士文枷之于狱累日②士文之暴,过于猛兽 D.①其子常啖官厨饼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①(文惠太子)见到祖冲之所制的历法,启禀武帝施行,文惠太子不久去世,这件事就废置了。(评分标准:共3分。“启”“寻”“寝”为重点词语,错一处扣1分。意思对即可)
②译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评分标准:共2分,“刑”“御”为重点词语,错一处扣1分。意思对即可)
③译文:况且燕赵处在秦灭亡六国将要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说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败而被灭亡,确实是没有办法。(评分标准:共3分,“殆”“智力”“诚”为重点词语,错一处扣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贷:饶恕)
小题:(都是“即使”;B①句中的“之”是代词指厍狄士文,②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C①句中的“于”是介词“在”,②句中的“于”表比较,是“比”的意思;D①句中的“其”代词指厍狄士文,②句中的“其”是代词,指代自己)
小题:(①只能说明厍狄士文“性孤直”,④是皇上的行为)
小题:(对“死者十八九”的理解有误)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厍狄士文,隋朝代地人。祖父厍狄干,是北齐的左丞相。父亲厍狄敬,官至武卫将军、肆州剌史。厍狄士文性格孤傲耿直,即使是邻居和至亲也没有人和他来往亲近。在北齐袭封章武郡王,官至领军将军。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山东地区的士族大多出来迎接北周军队,惟独厍狄士文关起门来守节。北周武帝感到惊奇,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隋文帝接受禅让建立隋朝,升授厍狄士文为上开府,不久又任命为贝州刺史。厍狄士文生性清白刻苦,不接受规定俸禄以外的供应,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的儿子曾吃公家厨房中的面饼,厍狄士文就把儿子用枷锁在监狱中好多天,打了一百杖,徒步押送他回京。家里僮仆都不敢走出大门,所购买的盐和蔬菜,都是在辖境以外买来的。凡是出门进门,都在门上贴封条,亲戚故旧都不上门,喜事和丧事也互不来往。他严格执法,署下的官吏战战兢兢,路不拾遗。凡是别人小有过失,一定要千方百计引用法令加以陷害。一次上朝,碰上隋文帝设宴大会群臣,赏赐公卿大臣进入贮藏钱帛的左边库藏,随他们拿取财物绢帛。别人都拿了很多,惟独厍狄士文只是嘴里咬一匹绢,两手又各拿一匹。隋文帝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臣的嘴里手里都满了,没有别的需要。”隋文帝感到惊异,另外加赐物品,加以慰劳并把他派往贝州。厍狄士文到了贝州,揭发隐藏的奸人,地方官接受一尺布一升粟的贿赂,也不加以宽免。逮捕了这一类人有一千多个,上奏隋文帝,隋文帝把他们统统发配岭南戍守。发配的时候,亲戚前来送行,哭泣的声音遍及全州境内。他们到达岭南以后,又遇上瘴疠疫病,死去的有十分之八九,于是死者的父母妻儿都哭骂厍狄士文。厍狄士文听说这一情况,就让人抓捕,被鞭打的人塞满堂前,可是哭骂的人却越来越厉害。当时有京兆人韦焜任贝州司马,河东人赵达任清河县令,这两个人对百姓都凶恶刻薄,惟独长史能够爱护百姓。当时人把这些人编成民谣说:“刺史治民如同恶鬼,司马发怒好像蝮蛇,长史带着笑容判案,清河县令生吃活人。”隋文帝听到了叹息说:“厍狄士文的凶暴,超过猛虎。”终于因此而被免官。
没有多久,任命他为雍州长史,厍狄士文对别人说:“我素来执法认真严肃,不能窥测逢迎权贵们的心意,这回就必定死在任上了。”等到上任以后,他严格执法,不避皇亲权贵,宾客没有人敢上门,很多人对他心怀不满。
厍狄士文的堂妹是北齐宫中的妃嫔,容貌美丽,北齐亡国以后,被赐给薛国公长孙览做妾。长孙览的妻子郑氏生性情嫉妒,在文献皇后面前说坏话,文献皇后命令长孙览和厍狄氏断绝关系。厍狄士文以此为耻,不和长孙览见面。后来应州刺史唐君明在为母亲服丧期间娶厍狄氏为妻子,因此厍狄士文和唐君明都被御史弹劾。厍狄士文性格刚烈,在监狱中囚禁了几天,便愤怒而死。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三个儿子,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亲戚朋友中竟然没有接纳他们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称呼。
B.盖将解惑于里人解:解除。
C.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言:字。
D.知信乎古信:相信。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可极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请予言以为赠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3: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2)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3)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小题5:
(1)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2)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
(3)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A项,“称”,称赞。
小题2:A项,表陈述/表判断;B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
小题3:D项,说法有误。本文表意是十分含蓄的,并非咄咄逼人。
小题4:运用句式断句。“谓……,则……”“谓……,则……”两组句式相同;“违乎古”“同乎俗”“离乎道”句式也相同。
小题5:
第(1)句,“魁奇特起”指特别杰出;“知人”,识别人才。
第(2)句,“迂”指迂阔;“特”,只。
第(3)句,“遂”,于是;“示”,给……看。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选自《春洒堂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湿袖单,影乃益瘦——益:更加
B.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饬罢——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迎款——迎:应对
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 )
①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
④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⑥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1)(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过着贫苦生活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
(2)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