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31 21:15:0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液 晶 电 子 电 路 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运用模拟进化原理的软件,一个很棒的电子电路便诞生了。通过调整每个像素格中液晶的排列方向,无需使用任何像晶体管、电容器、电阻之类的传统电子器件,这种软件便将一台显示器转换成为一种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的电路。 这种电路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的电子工程师西囊?哈丁和朱利安?米勒开发的。他们的实验目的是,运用遗传运算法则——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利用某些特定材料的电特性来制造电子电路。 液晶材料看起来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在一定的排列状态下还能充当电容器。这意味着交变电流可以在两个相邻不相接的晶体间通过。 也可以对液晶显示器进行调整。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可以制造一种电场,这种电场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将单个液晶分子的方向改变几度能改变其电特性,从而利用这种变化制造出一种有用的电路。 为了制造这一电路,哈丁和米勒利用随机的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在每种电压值下,他们都分别使用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对每一个像素格进行测试。他们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那些最接近声音鉴别器的组合方式被给予较高的分值。随着对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所有的电路都出现了“变音”,那些适应性较差的电路的“变音”比适应性较强的多。在这一过程重复了100次以后,一种可靠的声音鉴别器便诞生了。不过,虽然这一装置切实可行,但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原理。 遗传运算法则已经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比如说,在制造合金的过程中,这种运算法则就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但科研人员说,当这种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一些像晶体管这样的电子元件限制了它施展身手,因为晶体管只能像开关一样工作,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与此相反,液晶则具有丰富的物理特征,可以造成电流的改变。 哈丁和米勒说,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征,而不是使用多种元件,人类有一天将能够制造出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除了液晶以外,科研人员还在考虑使用胶水、电活化聚合分子,甚至细菌来制造类似的电路。 小题1:下面对“液晶电子电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液晶电子电路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便诞生了。 B液晶电子电路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还能充当电容器, C液晶电子电路像晶体管电路,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 D液晶电子电路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随着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一些电路出现了“变音”。 B哈丁和米勒在制造液晶电子电路时,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 C制造合金的过程中,遗传运算法则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 D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遗传运算法则虽然已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但在使用时仍会受到限制。 B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性,人类制造出了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 C液晶电子电路开发的关键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 D遗传运算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晶体管电子元件会限制它施展身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A还需要运用模拟进化原理的软件;B项是“液晶材料看起来大有前途”,偷换概念,且是“在一定的排列状态下”,能充当电容器;C项是液晶电子电路可以造成电流的改变。)? 小题2:A (范围不清,原文是指“所有的电路”。) 小题3:B (“人类有一天能够……”是一种展望,而非事实。)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从噩梦中醒来” [美]安东尼·刘易斯 【新闻背景】安东尼·刘易斯作为《华盛顿每日新闻》报的记者,自1953年12月始写下一系列文章,使被看成危害国家安全而遭解职的海军雇员得以平反复职。这篇1954年9月1日发表的文章荣获1955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 海军雇员亚伯拉罕·查萨诺在被勒令停职期间,与对他提出的安全指控进行了1年多的抗争,今天终于获得了胜利。 海军部最终正式撤销了对他的所有指控,命令恢复他在水文测量局的职务,同时公开承认使他蒙受了“极大的冤屈”。 海军部助理部长詹姆斯·史密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称,该案已导致海军安全计划在程序上的变化,具体做法正在酝酿之中。查萨诺先生也出席了这次发布会。 这次史无前例的新闻发布会格外激动人心,从未有过记者在场而政府及其官员承认错误的先例。 查萨诺先生43岁,家住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里奇路11—T号。他于1953年7月29日受到指控并被停职。其时他已在水文测量局工作了23年,停职前任海军海图供应处处长。 对他的指控涉及整个格林贝尔特社区。他被控属于该区一个强大的“激进集团”。许多格林贝尔特的领导人认为,这个指控很可能来自对市区安居工程计划吹毛求疵的居民。 该区领导还说,海军调查人员力图迫使他们说不利于查萨诺的话,但他们随后又作了实际上很友善的评价。 史密斯先生说,当那些匿名告密者再次受讯问时,他们新的供述仅可得出两个结论:自第一次讯问后他们已改变主意,或者调查人员没有正确报告被查者的供述。 本报首次将查萨诺案公之于众是去年12月。本报关于安全方案的两篇连续报道对此案作了详尽描述。 今年4月另一组连续报道对该案的真实性展开了讨论。 查萨诺先生是一位被十分得体地称为“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通公民。他一直是格林贝尔特“市民联盟”和“家长—教师协会”的官员。在他的西服前领上还戴着一枚“雄狮俱乐部”的徽章,他的妻子领导着“红十字会”和“募集救济金”运动。 查萨诺夫妇有4个孩子。菲利斯,15岁,就在她父亲被停职前获得了全国性的国庆节论文竞赛奖。 海军部最初对查萨诺先生提出8项指控,每项都与被指称的共产党组织有关,他们中大多数人集中在格林贝尔特。 在去年9月一次为期3天的听证会上,查萨诺先生出具了他朋友和一些组织的97份宣誓书,他们一致认为他是保守派。 一些人发誓说,在一次市镇集会上,他们听过查萨诺先生向所有格林贝尔特居民发出的忠诚誓言。一位邮递员自愿读出以下辩护誓词:“我熟知那种激进分子散发给他们支持者的传单,我从未听说过他接受过那种论调、思想。我知道他心中充满着对他的家庭、上帝和美利坚的挚爱。” 这个3人听证委员会于10月9日发现,那些查萨诺先生被控所属的多个组织要么是清白无辜,要么就根本就不存在。该委员会说他们不相信在格林贝尔特有这么一个“激进分子集团”,并认为查萨诺先生是一位“温文尔雅、积极上进、思想保守和有影响力的人”。 7个月来查萨诺先生未获得任何音讯。4月7日,助理海军部长史密斯先生在水文学家和海军安全申诉委员会的建议下,命令开除查萨诺先生。他们未对否决听证委员会的裁决作任何说明。 查萨诺先生和他的律师约瑟夫·法内利认为,除了将案件公之于世外,别无选择。4月15日他们举行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新闻发布会,格林贝尔特市长、市政官员、普通职员、牧师、犹太法学家都支持查萨诺先生。 法内利先生请求史密斯部长重新考虑他作出的“终审决定”。5月4日,在被观察家称作史无前例的行动中,史密斯先生下令重新审理此案,彻底从头开始。 法内利先生指出,史密斯先生愿意重新考虑已作出“终审”决定的此案,并非出于规章制度的要求。 他称赞史密斯是一位“正直而有勇气”的人,并感谢新闻界出于对此案的关注而提供的“公众服务”。 海军部希望能强调以下情况:新听证委员会发现查萨诺先生是一名优秀而忠实的美国公民……为政府长期光荣地作着贡献……有公民心和爱国心,家庭生活也堪称楷模。 人们问及查萨诺先生的感受时,他说:“今天早晨我从噩梦中醒来。”“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百鸟欢唱。”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小题1:是哪些因素促使海军部最终撤消了对查萨诺的所有指控?(5分) ?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4分) ? 小题3:试从新闻的价值和记者的职业操守两个角度,探究本新闻获奖的原因。(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查萨诺对指控进行了一年多坚持不懈的抗争 ②新闻媒体将案情公之于众,并作出连续报道 ③查萨诺所在社区的官员和各界人士对查萨诺的支持 ④重审发现,当初各项指控的证据均不能成立 ⑤当初的审判程序存在违反法规的情况 ⑥调查证明,查萨诺是一位优秀而忠实的美国公民 [5分。每一点1分,答对其中五点即得满分。] 小题2:①运用比喻手法,②既表达了查萨诺对遭遇的心有余悸和获得平反后的欣幸心情;③又在文末画龙点睛,寄寓了正义终于战胜了强权的主旨。 [4分。第①、第③点各1分;第②点2分,其中,“心有余悸”1分,“欣幸”1分。] 小题3:①海军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撤消对其职员的指控,这看似并不重大的事件,却被记者敏锐地发现其特殊性——开创了有记者在场而政府及其官员公开承认错误的先例——并给予报道,体现了本报道巨大的新闻价值。 ②一名普通的公民,为维护尊严和正义,不畏强权,与强大的政府机器,展开了一年多的抗争,最终赢得了胜利。本新闻的报道,正是对尊严与正义的弘扬。 ③记者为了维护正义,维护普通公民的尊严,不畏强权,不遗余力,进行了一年多的跟踪报道,体现了记者高度的职业操守。 [6分。答对第①或第②点,得3分;答对第③点,也得3分。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分析能力。海军部最终撤消了对查萨诺的所有指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查萨诺的坚持。各界人士的支持。海军部起初的指控没有根据,海军部的审理没有按照法定程序,新闻媒体的客观报道等。此类试题应细心找全,不能遗漏,表述要准确简洁。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面临的牢狱之灾比喻为噩梦。再有它写出了主人公战胜困难后的高兴愉悦心情。第三它照应了文章阳光总在风雨后的主题。 小题3:本题为一个探究性试题。题干中点明从新闻价值和记者职业操守的角度考虑。从新闻价值考虑我们看文章,作者说:“这次史无前例的新闻发布会格外激动人心,从未有过记者在场而政府及其官员承认错误的先例。”再有一个普通市民与政府抗争历时一年多,并最终取得胜利。这是对正义的弘扬。作者作为一名记者跟踪报道一年多这是记者职业操守的肯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海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由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B?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A项,“随洋流上下浮动”说法不妥,文中说浮标潜至2000米深处后,停止下潜,开始收集信息;
C项,“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不妥;D项,不是“阿尔戈斯”方案的内容。?
小题:B项“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说法不对。?
小题:B项“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推断不合理;C项说法不妥;D项推断欠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时间的作品
韩少功
(1)那一次艰难的夜行,山路泥泞,冷雨瓢泼,简直让人觉得已经在地狱里死过一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行也许会在回忆中逐渐变得轻松、有趣、回味无穷、甚至成为自我夸耀的资本,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一位混上了官职的庸才,到任之时让人们惊讶与刺眼,但只要他把这个官一直当下去,若干年以后就可以让人们心平气和,一旦责令他去职,有些人甚至反而会不习惯,甚至会为坐到台下去的他感到委屈,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3)同一次夜行,在数年前与数年后,已经味道大异;同一个庸官,在数年前和数年后,也已经是印象迥异,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魔术师,它可以使苦难变得甘甜,可以使荒唐变成正常,它还可以抚平伤痕,深化仇恨,磨损心态,销蚀良知,甚至使真实消失无痕,使幻象坚如磐石,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是可靠的吗?公正的吗?以为善行都得善报而恶行都得恶报,这一套公平交易足尺实秤的市井规则,与一笔历史的糊涂账有什么关系?
(4)我们总是在时间里,一切所为也总是被时间之手操控,欲速不达,事缓则圆,是指办事切忌求快。兵贵神速,夜长梦多,则是指办事务必求快,这都是对人类活动的各种不同时间变量的描述,出自人们杂乱无章无定规的时间经验。于是,“时机成熟”便成为一句谶言密咒似的日常用语,常常焦聚着人们决策时的全部直觉和全部思虑。“时”与“机”。一是时间,二是机缘,如果说机缘是可以观察、可以分析、可以把握、可以创造的各种具体条件,那么时间则常常承担着无可捉摸的神秘命运,或者说是实现着人们无法穷知的无限因果之网对我们的暗中规定。
(5)事情就是这样,处于特定的时机,正义可能遭到践踏,谣言可能奉为真理,诚实可能遭到唾弃,恶俗可能蔚为时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切好心人在这个时间只能接受自己虚弱无能和四处碰壁的“生不逢时”,但同样是因为特定的时机,不可一世的强权转眼间不攻自溃,众口一辞的欺骗转眼间云散烟消,多少显赫逼人的风云人物不知不觉就成了垃圾,而多少智慧不凡的忠告穿过历史的岩层重新被人们聆听。种种时间的作品实属奇迹,考虑到这一点,一切在逆境中的好心人其实无须气馁。如果说,他们以善抗恶常常没有什么现实优势的话,那么他们至少还可寄望于一个最后即最大的优势:时间,日久见人心者,日久得人心也。他们必须明白,不仅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需要“持久战”,世界上一切有价值的事业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持久战”的事业,从来都需要以时间积累作为制胜的筹码。
(6)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历史又是可靠的和公正的,因为各种对历史的扭曲和误读无论怎样有效,但总是面临着一定的极限,即难以完全失真和永远失真的极限,瓦釜雷鸣或指鹿为马,往往只能得逞于一地一时,一切超过失真极限的历史虚构,特别是有悖于大多数人正常利益目标的历史虚构,往往经不过时间的沉淀和淘洗。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半乐观主义地说,历史常常显得既公正又不公平:公正于大体,不一定公正于小节;公正于久远,不一定公正于短暂;公正于群类,不一定公正于个人,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双重品格,这与任何概率只能显现于大数统计而无法验证于局部个别的两重性,是差不多的道理,但这有什么不好吗?站在一个千年的终结之处,我们回望身后一代代人的战争、革命、劳苦建设以及后来种种毁誉褒贬,感慨历史之剑多少次及时劈开了人间正道,但也感慨历史这雾多少次遮蔽了人们的双眼——而且还有多少不公正的个人故事可能将永远深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下,多少个基督、佛陀、老子、柏拉图、马克思、爱因斯坦作为历史的小数已被删除,永不为我们相识,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
(7)又一个千年即将到来,我们面对滚滚而来的无限光阴,不知道时间一片透明的流体还将怎样改变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不知道还会遭遇自己怎样的惊讶和醒悟。听着嘀哒的声音,我们等着。
1.文章开头对一次“夜行”和一位“庸才”的叙述,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文中第5段划线的句子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六段说:“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结合前文,概括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为“时间的作品”,用一个词概括这个作品的特性。综合全文,分析作者对这一作品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否认同作者对“时间”的认知?为什么?试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了解的历史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引发读者的思考,是什么导致人的思考、态度发生了变化;(2)引出下文,说明“时间就是一个魔术师。它可以使苦难变得甘甜,可以使荒唐变成正常”。
2.划线句用排比(或整句),使语言富有气势;又采用了对比,将不同时机下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境遇进行对比,突出了时间的作品的奇特之处。告诉人们处于逆境中的好人不必为一时的碰壁而气馁,因为时间是制胜的筹码。(意对即可)
3.因为对于小节,对于短暂,对于个人,历史不一定公正,所以历史是悲哀的;但对于大体,对于久远,对于群类,历史终究能显现出它的公正,所以历史又是动人的。(意对即可)
4.双重性(或两面性)。作者既有对在一定的时机下历史不公的遗憾无奈,也有对时间终将还历史以真相和公正的乐观豁达。(意对即可)
5.认同。因为作者认为,时间具有不公和公正的两面性,在一定的时机下真相可能被掩盖,正义可能被践踏,但时间终将还人以真相和公正,这是一种辩证、理性、深刻的思考(举例略,不认同,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意象与诗歌鉴赏
①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l心有所感,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也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据此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②营构意象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③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比,即我们常说的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渗透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减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起兴对象,作者借这个形象来寄托对不屈的民族个性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④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组合方式更便于表达感情。并列式组合,将有关的几组具象并列出来;对比式组合,即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荒诞式组合就是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
⑤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我们在解读意象时,感觉到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也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所以,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意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象是由内在的抽象的心意与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融合而成的。? B.意象常包含某种强烈思想感情及复杂意义,人们分析意象可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诗歌独具的审美情趣。?
C.意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D.意象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作者见闻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比”是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将其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的一种手法。
B.“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创作中自描的使用就是一种“兴”。?
C.对比式意象的组合就是选取构成对立关系或映衬关系的物象,将它们进行组合,便于更好地表情达意。?
D.意象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具有美的意象,读者在阅读时才能体会出美感。?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赋即平时所说的直说其事,平铺直叙。尽管不加修饰,但并不意味着不含带任何感情。?
B.臧克家用白描的手法借老马起兴,老马此时象征了不屈的民族个性。可见,只有象征意义的事物问才能用起兴。?
C.意象的组合方式很多,但不管用哪种组合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便于读者理解体会。?
D.创造出美的意象是诗歌成功的标志之一,可见意象的营构方法和组合方式等在诗歌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答案:
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