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及一段课外材料,然后回答问题。(4分)
哀公问于有若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日:“盍彻乎?”日:“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008年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迭32 553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 135亿元,增长27.3%。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纳税人俱乐部”)
(1)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1分)
______?
(2)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3分)
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
(1)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等)
(2)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材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于2003年“十·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B.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刚工作时,他可谓“劣迹斑斑”,迟到、早退、打架,不一而足;现在,他已是单位的“先进职工”了。这不正印证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古训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不绝如缕: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情势危急。(此处属于使用对象不当)B无所不用其极:做坏事的时候什么手段都使出来。(此处属于感情色彩不当)C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此处属于望文生义)D不一而足:不是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故不积跬步,??。
(3)??,青雀黄龙之舳。
(4)_____________?_ ,只是朱颜改。
(5)芳与泽其杂糅兮,?。
(6)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
(7)?,砯崖转石万壑雷。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泣孤舟之嫠妇。
参考答案: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2)无以至千里?(3)舸舰弥津
(4)雕栏玉砌应犹在?(5)唯昭质其犹未亏?(6)门衰祚薄
(7)飞湍瀑流争喧豗?(8)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9)舞幽壑之潜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大声诘问:“?,
?,尚能饭否?”表明了自己年纪虽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为国建功立业。
(2)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与《观刈麦》中的“?,?”异曲同工,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的观点是相近的。
参考答案:⑴凭谁问?廉颇老矣
⑵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的原因(? )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A.马克思作为革命家,进行革命斗争的热情,顽强并卓有成效,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B.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给了敌人沉重打击,敲响了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阶级的丧钟。
C.马克思在科学理论上的伟大发现,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而无情的揭露。
D.马克思作为全部革命实践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领导了各国工人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给了敌人沉重打击,敲响了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阶级的丧钟”理解不合文意。课内句子学习时要重视落实,只有读透,才能应对自如。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