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1:27: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死?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但今日兴致高,竟答应了。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D.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 E.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 (2)本文以“死鸟”为题,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三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哥,而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ED (2)①从主题来看,该题一语双关,既指贺道台对八哥的昵称和咒骂,也指那些以贺道台为代表的表面对上司阿谀奉承实则却阳奉阴违的官员,更能凸显主题; ②从情节来看,“死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更为完整严谨; ③从语言来看,以“死鸟”为题,语言诙谐幽默,富有地方特色,而且更具讽刺效果。? (3)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已有多处伏笔作了暗示。 ①“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用反问的语气引发读者思考,可见贺道台对上司的批评只是隐忍不发,而非好脾气,暗示贺道台在背后经常辱骂上司。 ②“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可见八哥会留意并学习主人平时说过的话,为八哥学说贺道台咒骂裕禄的话做铺垫。 ③“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可见这只八哥很聪明,模仿能力很强,为它有能力学会骂人话做铺垫。 (4)①从小说主题看,小说是借贺道台来批判讽刺那些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油滑官吏;? ②从人物塑造看,小说用大量笔墨从多角度对贺道台这一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地刻画; ③从情节发展看,小说情节始终围绕该人物展开; ④从表达技巧看,小说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刻画该人物。 综上所述,贺道台是小说的主人公。(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4分) ①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②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唯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③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④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⑤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⑥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止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候。 ⑦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会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⑧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小题1: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至少举出两种? (4分) 小题2:第②段中“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说的是什么意思?(4分) 小题3:作者说“你不来,我不走”,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比喻、夸张、引用、拟人等。如排比:“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比喻:“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 小题2:《雨巷》这首诗和诗中所描绘的凄清、迷茫的意境,丁香、姑娘等意象让“我”痴迷了半个世纪,“我”渴望能到那意境中去感受一番。 小题3:表面来看,作者在这雨巷中等待,希望遇到一个戴望舒《雨巷》中所描述的美丽忧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并想象了自己等待的苦难和姑娘经过自己身边时的情景。但和戴望舒相同,作者笔下的“你”是一种象征,象征了“美”“爱”“光明”“温暖”“浪漫“古典”等所有美好的理想,等待是所有追求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本题解析: 小题1:列举修辞比较简单,可根据语句词语的运用特点来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由本体“我”,喻体“枯干的树”,比喻词“成为”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文章深意的基础上,抓住第③④段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心境。如“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刻骨铭心的回忆”“依然清纯如往昔”等语句体现了作者的痴迷,而“在我的心头鸣起”则是“我”的渴望。 小题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表象和象征意义两方面分析“你”的意义,既要分析出“姑娘”的表象,又要分析出“姑娘”的象征意义,如“美”“爱”“光明”“温暖”“浪漫”“古典”等所有美好的理想,选择恰当的角度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说一个人活得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正确”,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它们处于他的实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灰色的模糊地带,常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不容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确的原因之一。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 一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界。人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界的丰富。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我们和它打交道的深入、广泛,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世界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敢于生活,敢于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呢?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每一个社会,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但这套标准是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着的。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它必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动,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进行着注释,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赞同、反对中,正确性的标准或得到延续或被修正。 一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对既有规则的遵守,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威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它的反讽或批判,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就敢于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 总之,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 小题1:下列关于“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活得丰富”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指这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 B.“活得正确”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外在于生活实践的原则或标准。 C.“活得丰富”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反讽或批判的态度,敢于对现存标准加以否定或修改。 D.“活得正确”是“活得丰富”的前提,只有活得正确,生活才能丰富而多彩。
| 小题2:以下说法不能支持“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一项是( ) (3分) 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B.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痛苦便无所谓快乐,无快乐也就无所谓痛苦。 C.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活得正确”而放弃“活得丰富”。 D.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二者密切相关。
|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用一种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指导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根基。
B.生活中个体的人,追求“活得丰富”并不意味着对“活得正确”的放弃,仍应体现出对既有规则的尊重。
C.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不必刻意选择生活,“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
D.“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有主次之分,前者容易追求到,后者不易追求到,所以说前者重要。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 .“活得正确”与“活得丰富”二者之间的关系颠倒了。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2:试题分析:C.不是“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原因。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A这是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种意义上的生活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C“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有误。D文中无此意。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辰州途中
沈从文
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
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原出自沈从文《湘行散记》,转引自叶圣陶《文章例话》,标题为叶圣陶所加。略有删改。)
小题1:在作者看来,在第二个长滩上碰到的老纤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作具体阐述。(6分)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7分)
小题3: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句话?(4分)
小题4: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体格健壮,生命力旺盛。(1分)他年近八十“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在干冷的天气里光着脚谈生意;“见小船已开出后”,“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2分)。(三个例子任意举出两个即可)
⑵对于生存努力而执着。(1分)他冒着寒冷同掌舵水手讨价还价,希望多挣钱;在讨价还价无望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要求,自动拉纤;数钱时神气活现(2分)。(三个例子任意答对两个即可)
(注意:是回答作者眼中的老纤手形象,如答“又老又狡猾”,不给分。)
小题2:划线部分记叙的是一个水手的意外死亡(1分),这本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1分),但作者的叙述语言却冷静客观,不渲染,不夸饰(1分),与所叙内容的悲剧色彩和带给读者的心理震撼形成强烈的反差(2分)。这一方面与下文“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相呼应(1分),另一方面,将水手的生活状态更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了体悟和思索的空间(1分)。
小题3:这句话既写出了弄船人因生活境遇之悲惨,已经对生活的苦难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年近八十的老人这样卖命地拉活有什么不合常理,甚至连自身的意外死亡也被视作平常之事。(2分)也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悲苦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1分)和对他们漠视生命意义的委婉批判。(1分)
小题4:⑴作者在文中主要记叙了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纤手执着于生存的故事,重点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沉重(1分),结尾转而对一个典型的水村风物进行描绘,重点写出水村生活美丽的一面(1分),这样写不仅使文章点面结合,摇曳多姿(或:显得手法灵活),(1分)也更全面地反映了辰州途中的生活面貌(1分)。
⑵作者的描写主要从声音这一角度切入,着重写了自己所听到的各种声音(1分),并结合眼前所见,虚实相生,生动地写出了水村生活的恬静的一面(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 间 小 路? 龙应台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一条山间小路。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的命运,郁悒而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像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他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轩泉,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综观全文,作者在回顾岳麓书院的兴衰历史时,表达出了哪些看法?(6分)
答:
2.作者在第8段中提到的“不灭的抗争力量”指的是什么?请加以说明。(4分)
答:
3.作者写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这段文字中“最深邃的起点”指的又是什么?(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构思巧妙,以一条山间小路连接起古代与现代,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
B.作者写岳麓书院,重写了朱熹与张栻公开讲学辩论的事,因为这件事最能体现书院是文明的象征这一点。
C.“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这是作者对书院的委婉批评,意即为了吸引游人,应该附设歌厅茶座。
D.百泉轩庭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千年之后仍然冒着泉水,象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充满生机与活力。
E.作者介绍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还补充介绍了他抵制秦桧追谥其父的事迹,意在突现书院在精神上与当权者是始终对立的。
参考答案:
1.书院兴,说明文明在发展;书院衰,说明政治霸权在压迫文明;不管霸权如何嚣张一时,但文明是压制不住的。(每答对一点给2分)
2.“不灭的抗争力量”指的是历史上对文明的认识、追求和尊重的力量。
3.再点“小路”,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既指岳麓书院初建的时候,更指中华文明初始的时代。
4.C、E。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C项是对世俗的讽刺,批评世人对文明不如对歌厅有兴趣;E项不能说“始终对立”,也有妥协的时候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