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1:39: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词开头都具有宏大磅礴的气势,“雨打风吹去”与“浪淘尽”意思相同。
B.两首词都借景物描写抒情,苏词以壮阔景抒敬慕情,辛词以衰颓景抒抑郁情。
C.两首词都写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苏词是为了反衬,而辛词是为了正衬。
D.两词同出于豪放派大家之手,都即景寓情、托古喻今,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

小题2:下列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情钟周瑜与辛弃疾赞颂孙权一样,两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抗击外敌入侵时卓有成效。
B.两首词都写人物,辛词不像苏词那样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C.苏轼感慨“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辛弃疾感慨“廉颇老矣”,都有英雄老去、功业无成的悲伤。
D.这两首怀古词中所用典故,都与登临的地点有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关,不应以所用典故多寡论优劣。
小题3:近代学者王国维评论苏辛二人的词风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这两首词,谈谈你对“旷”与“豪”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我赞同这种说法。苏词写的是个人心胸的旷达,是在个人遭遇仕途挫折后的豁达,“旷”的意思是“开朗,心境阔大”,形容恰切。辛词写的英雄情怀、报国之情、不得志之愤,“气魄大,直爽痛快”是其鲜明特点。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C项“辛词是为了正衬”说法错误,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知,辛词也是用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反衬南宋朝廷。
试题解析:
小题2:A项理解分析错误,苏轼《赤壁怀古》没有人物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抗击外敌入侵时卓有成效”,只是以周瑜的年少反衬自己的年老而功业难成。
试题解析:
小题3: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但二人风格有细微的不同,王国维是对这两个词人风格的细微处作的比较,可以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思想与处境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请简要分析其在表达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把“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换上《枫桥夜泊》诗的“渔火”好不好呢?为什么?


参考答案:1、①点明了落潮时间,诗人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了潮落之景。
②与上一句“一宿”呼应,表达了行人那一宿由羁旅之愁而不曾成寐的感情。
2、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点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两三点火”与斜月、夜江相映衬,用笔轻灵而细腻。


本题解析:
1、 金陵津渡指今江苏镇江的西津渡,瓜州在江苏省刊江县南。
2、 张祜是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羁旅、山楼、斜月、夜潮,加上两三星火,极具萧瑟清冷的意味,充盈着无穷的愁绪。
3、《枫桥夜泊》是唐代张继的诗作。原诗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7分)
踏莎行?[宋]贺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小题1:这首词咏叹的事物是??,词上片描写的环境特点是??。(2分)
小题2:词的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荷花,优美、幽僻、恬静(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
将咏物、拟人与自寓完美结合。作者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遭遇命运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同时又显示出他 们年华虚度、抑郁不得志的悲哀。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首词是吟咏荷花的,借物言情,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词中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冰清玉洁、身世飘零的女子,以荷花的清丽绝俗最后不免红衣落尽,芳华消逝,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自己悒悒不得志的苦闷。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风光旖旎、祥和而恬静的池塘。那艳丽的荷花就生长在这池塘的僻静处,因无人欣赏,只能在寂寞中凋零。就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孤独寂寞,饱受凄凉零落之苦。词人通过少女低沉、哀怨的嗟叹,表达了自己年华虚度的苦闷。
小题2:
“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南唐中主《浣溪沙》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均《离骚》句。)这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君主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发出的叹息的。晏几道的《蝶恋花》咏荷花一首,可能是为小莲而作。其上、下片结句“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和“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与这首词“无端却被秋风误”和“红衣脱尽芳心苦”的用笔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参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弹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透过一幅幅画面,能隐隐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闲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小题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什么?(2分)
答: ??
小题2: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本词:“写闺情而不着妍辞,不作情语,自有一种闲雅之趣。”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闲雅之趣”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 _??


参考答案:
小题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歌曲等。(答对两个即可,每个1分)
小题2:以景写情。(1分)以主人公眼中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等景物交织而成的清和明丽、生机盎然的初夏图景,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的角度体现出主人公闲适、轻松的心态。(2分)
通过人物活动来体现。(1分)抚琴、燎香、昼眠、听棋、戏水等活动,写出了在初夏时节清雅幽静的闺阁环境中,主人公单纯、天真、活泼的个性和此刻喜悦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小题2:
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