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31 21:41: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动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消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何师傅不愿趋时,有的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离子烫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2008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何爹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他的剃头技艺就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的高超精湛,而且为人也像关羽那样讲信义、重感情。
B.何爹见“我”找他剪头便十分高兴,对“我”格外关照,连该来剃头的日期都估算着,知道“我”将要出国,剃头也格外留心。
C.小说花大量笔墨描写何爹“微型青龙偃月”,表现他从关羽的刀法中得到借鉴和启发,练就一手绝活,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D.何爹的生意冷清,只好找流浪崽说话解闷,免费为他剃头,表现他不愿趋时,甘守寂寞,也为文末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作铺垫。
E.文末的“最后的极乐”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明写三明爹感受到的快乐,也惋惜地暗示何爹的剃头绝活行将退出生活而成为历史。
2.品味作品的语言,并作简要赏析。
(1)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传统的技艺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衰微,何爹选择了“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发了你哪方面的现实思考?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1)作品的叙述语言。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诙谐生动地表达了村里人口的减少使何爹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的情况。
  (2)作品中人物语言描写。以嘲笑的口吻,指责婆娘们当剃匠不成体统,在表达对新式美发不满和不屑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技艺的钟爱。
3.(1)【示例】:①我认为这不可取。何爹剃头技艺虽然高超,但是墨守成规(守旧),不懂与时俱进,不将传统与新潮结合,不能够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因而生意一天天冷清,面临被淘汰也是自然的。②我认为这应该肯定。何爹热爱传统的剃头技艺,它不仅是何爹几十年的生活所系,也是何爹情感的寄托。正因为如此,何爹才不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③我认为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综合以上两方面看法加以分析)(2)引发哪方面的现实思考(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走近芦苇
陈所巨
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④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身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的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⑨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质。
选自《品味书香》
小题1:文章中“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一句中的“我”应如何理解?(4分)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②段,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什么?(3分)
(2)芦苇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3分)
小题3:选文在抒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中,多次提到“泥土”,试分析文章中作者写泥土的用意是什么。(5分)
小题4:本文结尾提到芦苇笋尖的新生和苍老芦苇的倒下,意在向人们说明什么?请联系实际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个“我”是经过自我解脱,自我净化,守住了自己善的本质的我。(经过自我解脱,自我净化2分,守住自我本质2分)
小题2:(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的外在形象。(答出征服,改变2分,共3分)
(2)芦苇生命中“最重要”“本质的”东西是生命的顽强。(3分,意思相同即可)
小题3:自然界的泥土对于芦苇来说是滋生地;对于小动物来说是庇护所。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是拯救心灵的泥土。写自然界的泥土和人的心灵的“泥土”,使文章形象地表现生命战胜严冬,走向新生的主题。(答到自然界的泥土2分,心灵的泥土2分,分析2分)
小题4:文章意在说明岁月和生活的磨难能够改变生命的外在表现,却很难改变生命的本质。(3分,意思相同即可)。作简要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出该句,然后结合前后文进行理解。该句在第7段: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因此,这个“我”是经过自我解脱,自我净化,守住了自己善的本质的我。
点评:在现代文中,理解词语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二是能全面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而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要考虑形象性作用(修辞);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总的来说,对文章中重要词语作用的理解一定要与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整体结合。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第二段: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可以分析出来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的外在形象。而芦苇生命中“最重要”“本质的”东西是生命的顽强。
点评: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弄明白“泥土”的本义和象征意义。要从本义——自然界的泥土和象征意义——心灵的泥土,两方面去考虑。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那不是我妈
作者:楚水野鹤
老婆打电话给我,说她在时代超市买东西,钱没带够,要我赶快送钱给她。我没多考虑,打了个的士直奔时代超市。
进入超市转了一大圈也没有见到她的人影,我一边到收款处找,一边掏出手机打电话给她,一问才知道她在新时代超市,也怪我马虎,没问明白,市区有两个时代超市,一个是时代超市,另一个是新时代超市。
老婆她在新时代超市,我正走到收款处不远的地方,一个老太太拉住了我。她说:“顺子,你怎么看到我不说话呢?”我一看,老太太没见过,她准是认错人了,我边走边说:“老太太,你认错人了吧。”老太太显得很吃惊的样子,她唠叨说:“怎么这么象呢?我家顺子和你长得一模一样。唉!他呀,好长时间没来看我了,要是能叫我一声妈妈我该服死了!”
老太太的话感动了我,他的儿子可能好长时间没有看望她了。我笑着说,我叫你一声妈妈不就得了。我很认真地叫了一声:“妈妈,你好啊!”老太太激动得热泪盈眶,她一边从收款台上拎起东西,一边说:“顺子,我先回家了,你来家吃饭啊〉”老太太说着走出了超市。
我楞了一下,老太太太热情了,我说 “妈妈,你好啊”的时候,结算的营业员也被我们的母子情感动了。
我看着远去的老太太,觉得有趣极了。他的儿子怎么不去看她呢?多可怜的老太太啊!我对营业员笑了笑,往超市门口走去。营业员拦住了我说:“你还没付款呢!”
我吃了一惊问:“我没买东西付什么款?”营业员有点不高兴了,说:“刚才你妈买的东西,帐还没有结呢。”
我扭头向出口处看去,老太太已不见了踪影:那不是我妈啊……
小题1:概括并评析小说中的老太太这个人物。(4分)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写“我”的文字似乎中心故事关系不大,可否删掉?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小说中的老太太是刁诈的小人,她利用别人的善良占便宜。(1分)这种刁诈人物的存在不但表明了社会物欲横流的丑态(1分),而且还严重地窒息着人们善良的心灵,使社会诸如诚信一类的精神资源在进一步流失。(2分)
小题1:不能删去。(1分)因为这两段文字写“我”接到老婆电话到超市来付款,结果走错了地方(1分),这就不但是中心故事的起因(1分),更主要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粗心”的人,为后面“上当”作了必要的铺垫(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结合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写出刁诈、利用别人的善良占便宜的老太太这个人物。
小题1:以上两题答案,学生答到要点即可;即使不符合这里的要点,但只要说得符合作品实际,又言之有理,就可以计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页岩气革命”应求稳
陈柳钦
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被誉为“一百年来石油工业最重大的事件”,对美国经济、世界能源市场和国际地缘政治都已产生多方面影响。目前,“页岩气革命”正在激活美国工业复兴的旧模式,为石化、玻璃、钢铁、玩具等行业回归本土带来春风。
由于全球分布比石油分散,且环境影响小于石油和煤炭,页岩气在国际上被寄予厚望。可以说,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技术上都给很多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全球许多国家准备在页岩气领域大干一番,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当然,因在资源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各国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模式只能借鉴,绝不可照搬。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普查,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1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这一数字使中国超过了目前全球第一大页岩气生产国美国的储量。
尽管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并制定页岩气市场化定价等扶持页岩气产业化的政策,2012年,中国已经进行了两轮页岩气项目招标,引得能源行业热闹异常,但“热闹有余,签约有限”,中国四大油气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在招投标中都表现得非常谨慎。很大程度是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对石油上游领域(勘探与开发)的特点、现状和前景不甚明晰。规划制定时,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诚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似乎的确很乐观,甚至比世界上开发最成功的美国拥有更大资源潜力。但是,技术和资金障碍、土地与水资源约束,开采成本、定价机制、管道资源与管网管理等诸多限制因素,也使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存在太多的变数,其难度远超想象,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始终无法突破,使页岩气产业前路仍处于迷雾之中。
因此,中国的“页岩气革命”还应慎重,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页岩气开发的相关宏观管理体制,为页岩气开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必须打破常规,在矿权管理、开采过程、环境监管、市场应用方面进行综合创新,加快改革;必须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自我创新,否则,所谓的“页岩气革命”,将是画饼充饥,导致虚假繁荣。
(2013年03月《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页岩气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场革命是一百年来石油工业最重大的事件,它影响了全球能源市场,同时对国际地缘政治也产生了诸多影响。
B.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对美国的经济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为其石化、玻璃、钢铁、玩具等行业回归本土带来新希望。
C.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为全球有意在页岩气领域大干一番的国家,提供了在制度与技术上的可借鉴的模式。
D.页岩气之所以在国际上被寄予厚望,主要是由于它在全球的分布比石油分散,且对环境影响要小于其它能源。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为全球第一大页岩气生产国,但中国的大陆区域页岩气的可采资源远远超过了美国。
B.中国政府即将推动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并制定了有关扶持页岩气产业化的政策,到2012年,中国已经进行了两轮页岩气项目招标,引得能源行业高度关注。
C.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对石油上游领域的特点、现状和前景不甚明晰,且同时在规划制定时,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能源的四大油气企业在页岩气项目招投标时表现十分谨慎。
D.中国的页岩气可采储量似乎很乐观,可就是由于在核心技术上始终无法突破,使得中国的页岩气革命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存在太多变数。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中国可采页岩气资源潜力至少有25.1万亿立方米,中国政府对其可采利用的态度非常积极。
B.由于受到技术、资金、土地、水资源、开采成本、定价机制、管道资源与管网管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国的“页岩气革命”还应谨慎。
C.一旦我们为页岩气的开发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我国页岩气革命必将出现良好的前景。
D.中国的页岩气革命还应当“稳”字当先,虽然资源条件有优势,但还需做好统筹规划,建立并完善相关管理体制。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D项“主要是由于它在全球的分布比石油分散,且对环境影响要小于其它能源。”表述不准确,原因扩大,原文是“环境影响小于石油和煤炭”。所以选D。
小题2:可以用假设代入法和排除法。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项“但中国的大陆区域页岩气的可采资源远远超过了美国”“远远”表述不准确;B 项“中国政府即将推动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即将”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已经”;“到2012年”表述也不对;D项“可就是由于在核心技术上始终无法突破”表述不正确,原因并非只是“核心技术”上。所以选C。
小题3:分析此题时,要速读全文,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C项“一旦我们为页岩气的开发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与原文不符,实现我国页岩气革命的前景,其条件不止良好制度环境这一个。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浅析王维诗歌中的感觉意象
(1)后人常引用苏轼之言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明其诗给人以显著的视觉效果。
(2)“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等等诗句都是选用极精简的景物,巧妙安排,寥寥数笔,情景兼备的画面就直通眼前。和石溪并称“二溪”的程正揆在他的《青溪遗稿》卷二四《题石工画卷》记载:“予告石溪曰‘画不难为繁,难于用简,简之力大于繁。非以境减,减以笔。’所谓‘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者也。”王维深悟此道,点点景象巧妙布局,贯穿为一幅幅生动和谐的画面。
(3)王维又有诗曰:“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题友人云母障子》)可见他努力追求的不是华丽绮靡,繁富雕饰的美,而是清新自然,娟秀素淡的美。不但重视景“简”,也重视色“无”。诗人偏爱水墨画,善用水墨画之浓淡构图谋篇。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恍见兮又朦胧,惟此才更使人心向往之,才会去“入看”,同时又恋恋不舍的“回望”。淡淡笔墨中给人以无限遐想的余地。
(4)此外,王维对于绘画中透视技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射雕处”暗示着将军意气风发,飒爽英姿的形象。千里之外云天相接正体现的是“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的透视原理。云,天,人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想象的画面更加摇曳生姿,饶有余味。
(5)钱钟书曾引用培根的话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脚迹’。”可见声音在意蕴的创造上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而王维更是兼诗、画、乐于一身的大家。
(6)诗人倾禅的心态,尤其能细致入微的洞听到大自然的冥冥悦耳之音。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叩寂寞而求音”,因为“人闲”,所以“花落”的声响也能听得见,夜的静,山的空(这里的“空”应理解为静和幽之意,是与喧闹相对的)格外的明显了。一“惊”字则更突出了山夜的静谧与宁静色调。仿佛被月的皎洁银辉给打乱了,引起了鸟之“鸣”,也许“春涧中”的“时鸣”更多的含着惊叹罢。这里毫无惶惶之感,完全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环境氛围,体现了盛唐时代独有的和平与安定。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展现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仿若一支恬静质朴的美妙乐曲,轻缓的乐声中亦不失灵动飞扬的活泼。世间中无论是潺潺的水声,还是“灯下草虫鸣”的嘶哑,亦或是“歌闻天仗外”的巍巍天朝盛国的太平之音,王维都能广摄细取渗入到诗中,都能在“画面上表出一片无尽的律动,如空中的乐奏。”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曰:“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麓堂诗话》就云:“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词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7)不难发现王维诗中的声音,多摄取的是自然幽微之音,很少有大自然气势磅礴的宏音巨响。虽说有点缺憾但也是必然,因为他奉禅信佛的心性以及他所处的环境等,成就了他的同时也限制了他。而这又当别论了。此外,日本学者入谷仙介曾对王维诗表现的声音作了大致的分类:“①为表现某种情形的借用;②表现盛唐气象的高亢之声;③谢灵运式的‘自然的招呼’;④诉诸内心世界的微细声音。”这对理解王维诗中的声很有启发意义。
(8)另外,王维还从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进行诗歌的创作。如“山路元无雨,空空湿人心”(《山中》)更多不是画面之感,而主要是明晰的触觉感受,“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桃花行》)则还带有沁人心脾的桃花之清香了。可见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感觉意象运用的高超。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因为王维诗歌具有显著的视觉效果,所以后人常引用苏轼之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评论其诗。
B.程正揆主张“画不难为繁,难于用简,简之力大于繁”,并告诫王维,使其深谙此道,写出一轴轴景象巧妙布局、生动和谐的画面文字。
C.“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句,不但云、天、人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画面更加摇曳生姿,富有韵味,而且也体现了绘画的透视技法。
D.作为诗、画、乐于一身的大家,王维能细致入微地洞听大自然的磅礴悦耳之音,也能谛听巍巍天朝盛国的太平之音。
E.日本学者入谷仙介把王维诗的声音大致分为为表现某种情形的借用、表现盛唐气象的高亢之声、诉诸内心世界的微细声音、谢灵运式的“自然的招呼”等四类。
小题2:下列哪句诗主体上不能带给人画面之感?(3分)
A.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B.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山路元无雨,空空湿人心
小题3:王维诗歌中的感觉意象分为几类?(4分)
答:?
小题4:结合文章概括王维诗歌画面感强烈的原因。(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D
小题3: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
小题4:(1)精简景象的巧妙布局(2)用词淡浓适宜与水墨画相通。(3)透视技法的娴熟运用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张冠李戴,对石溪说,非王维。D项,扭曲原意。动听的为“冥冥”之音,同时文中第7段明确指出“多摄取的是自然幽微之音,很少有大自然气势磅礴的宏音巨响”。
小题2:依据原文:如“山路元无雨,空空湿人心”(《山中》)更多不是画面之感,而主要是明晰的触觉感受。
小题3:一点1分。
小题4: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