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
注:①拂云堆,在今内蒙,有神祠。
②明妃:王昭君。
(1)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木兰女儿本色的?(4分)
(2)你怎样看待诗人将木兰与昭君相提并论。(4分)
参考答案:(1)对比;作男儿与梦画眉
虚实结合,征战为实,画眉为虚
虚实结合,以征战衬画眉
(2)二人都为国家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1分)
二人在为国奉献上都有主动性(1分)只不过一征战沙场(1分),一和亲塞外(1分)
本题解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虚实结合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分析诗中“催”“转”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两联诗句对全诗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催,催促,温和美好的春气催促着黄鸟鸣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气的美好,黄鸟呜叫的悦耳动听。转,转动,明媚的阳光在绿萍上欢快地跳转着,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阳光写成动态,体现了水面上绿萍在阳光下轻微晃动的情景。用词精妙,避免了平铺直叙,给读者新奇的感受。(意对即可)
2.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早春万物新生富有生机的景象。承接上联的“物候新”三字,是对“物候新”的具体展开;又对下联中的“归思” 作铺垫。对题目“早春游望”做了具体的描述,点了诗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下面的题。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①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②____。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③____。
1.把诗中空缺的句子补充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别有幽愁暗恨生
B.凝绝不通声暂歇/如听仙乐耳暂明
C.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
D.添酒回灯重开宴/商人重利轻别离
3.诗人在写琵琶女演奏前后,写了哪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①演奏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演奏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音乐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指出诗人描写音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千呼万唤始出来;②此时无声胜有声;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2.?A
3.①演奏前写了琵琶女调弦动作,弹奏姿态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表达了琵琶女的娴熟技艺和心境,为下文作铺垫。
? ②演奏后写了听众反应、环境,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言之有理即可)
4.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刻画成形象可感的实物,写出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变化之美,同时也易于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情感起伏。(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7、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8、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7、B
8、D
本题解析:
7.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浓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8.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小题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①?。夫夷以近,②?;③?,则至者少。而④?,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游褒禅山记》)
小题2:
①子日:“ ?,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悠悠我心。(《短歌行》)
③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④?,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⑤千岩万转路不定,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则游者众 ③险以远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⑤常在于险远?⑥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小题2:①温故而知新?②青青子衿?③落英缤纷?④征蓬出汉塞?⑤迷花倚石忽已瞑⑥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瑰怪”“衿”“蓬”“瞑”“汗青”。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