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A.这种传言最早始于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1999年他在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年至50年中将会减少。 B.“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传言其实是《新科学家》杂志记者下的断语,因为杂志报道与科学研究毕竟不一样。 C.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在这个错误的断言中起了以讹传讹的桥梁作用。其报告最早提出了“(冰川)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的观点。 D.《新科学家》杂志关于“喜马拉雅山冰川将要消失”的报道出现在WWF 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时,已变成了“到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缩小至10平方公里”。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第二段,应为“涉嫌故意修改数据”
小题2:根据第六段。A.根据第五段,“他从未在任何研究文章中提出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没有给出过2035年这个时间数据”。B.根据第五段,是哈斯南个人的推断。C.根据第六段,IPCC 2007年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中说,“其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
小题3:根据第八段,杰弗里·卡吉尔只是断定喜马拉雅山上200~300米厚的冰川不可能在25年内完全消融,不能机械地按“每年1米或2米”的冰川融化速度进行数字推算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学术与学术思想
刘梦溪
1911 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学与术》,其中有一段写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沈,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疗治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关系,凡百皆准此。”这是迄今看到的对学术一词所作的最明晰的分疏。学与术连用,学的内涵在于能够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形成建立在累积知识基础上的理性认知,在学理上有所发明;术则是这种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他反对学与术相混淆或者学与术相分离。严复对学与术的关系也有相当明确的界说,此见于严译《原富》一书的按语,其中一则写道:“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用知与行的关系来解喻学与术两个概念,和任公先生的解释可谓异曲同工。
中国古代还经常讲道术。“道”标识着学问的方向。对一个学人来说,为学的目的是最为重要的。严复在为《涵芬楼古今钞》作序时指出,做学问的目的就在学术本身,学术以外没有也不应该有目的,因而也可以称作“为己”之学。而诗词书法一类传统文士人皆能详的技能,不过是一种工具,也就是术。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为学的目的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所掌握的术再精良,也只能是“为人”之学,真正的学者必不取此种态度。中国传统学术,既讲学,又讲道。道这个概念,用现代一点的说法,不妨可以看作是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情、物事所固有的因果性和规律性,以及人类对它的超利害的认知。
学术思想则是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而且须有创辟胜解,具备独到性的品格。系统又独到,属于思维的成果,具有形上之学的特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造学之途有百,而其要期于明道。”学术思想的根本特征应该是“即器以明道”。元朝时,罗马教皇以七大术介绍给元世祖,包括文法、修辞、名学、音乐、算数、几何、天文。然而此七项大都关乎技艺,也就是器,属形下学的范畴,与学术思想迥然有别。学术思想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当我们习惯地称某些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时候,其实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学术思想发达。
既顺世而生又异世而立,是学术思想的另一个特点。顺世而生,自不待言。没有哪一种学术思想不是特定时代和世代的产物,连虚幻的不结果实的花朵也可以振叶寻根,找到它赖以开放的或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环境的根源。但我们需要注意,是顺世而生,可不是顺势而生。学术思想与权柄和势力天然地缺少缘分。不仅如此,它顺世却不随俗,就其发生来说有顺世的一面,而就其存在来说又有异世甚或逆世的特点。
覆按历史,一种学说或一种学术思想的遭遇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幸运。往往越是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越不为当世所重。所以孔子有陈蔡之厄,孟子有“不得已”之辩;韩非饮鸩,孙子膑足,史迁宫刑,班氏狱死;阮籍临歧而痛哭,嵇康佯狂而不羁;罗什折翮于北国,玄奘历险于西土;韩愈受黜行三千里路,苏轼遭贬困琼海之滨;阳明承廷杖之辱,朱子遇罢祠之变;戴震中岁衣食不济,颜元苦行骨肉难全;李卓吾幽铁窗自刎而死,王夫之筑土屋匿于深山。一部学术史,可以说是一批批学者为创造学说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历史。
这种情况说明,对待学术思想,是不可以功利计的。“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董仲舒这句被后世目为近乎愚狂的话,恰恰道出了学术思想的真谛。而学人、思想家被目为愚妄、狂癫,为世人所窃笑,历史上屡见不鲜。正因为他们先觉、异世或逸世而独立,世人才有充分理由疏远他们。天才的归宿到头来总逃不过《红楼梦》中的一支曲——“世难容”。
(选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梁启超和严复分别在他们所写的《学与术》和《原富》中,对学与术的关系作了明确的界说,两人的解释可谓异曲同工。
B.为学有“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之别。前者指为学的目的仅学术本身;“为人”之学则指为学目的是获取功名利禄。
C.学术思想既是理性认知的系统化,又具有独创性,因此它属于形而上之学,中国古代称之为“道”,为学的要旨就是“以器明道”。
D.学术思想发达的国家,必然也是民族文化发达的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也必然是学术思想发达的民族。
E.思想家往往都异世独立,他们常常是一些狂癫、愚妄之人,因此,常被世人所疏远、窃笑,悲剧也往往成为他们的归宿。
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中“术”的范畴的一项是(? )
A.《劝学》中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舟楫而绝江河”。
B.奥斯忒从磁针无端转动的现象中,发现了电流磁感应定理。
C.化学家凯库勒由梦境中“盘曲的蛇”而发现了苯的环形结构。
D.辛弃疾的《木兰花慢》词,借助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
3.在对“学术”的理解上,梁启超和严复存在哪些异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学术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E
2.A
3.[相同]梁、严两人都对“学术”作了明确的界说。都认为“学”是对理的探寻,“术”则是理的具体运用。
[相异]梁启超更强调“学”与“术”的不分离;严复则强调“学”的目的性,倡导“为己”之学而反对“为人”之学。
4.①就其诞生而言,任何学术思想都是特定时代和世代的产物,所以是“顺世而生”。
? ②就其存在而言,任何学术思想有其独创性,它不阿附权势,不媚世随俗,所以又是“异世而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白?河
彭学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白河就躺在这大山深谷,流淌在这一方天地里。天很高,水很宽,转了弯儿时,只看到两岸夹击的山和山上顶着的一线蓝天了。远看,稠稠粥粥、波澜不惊;近观,推推涌涌、呼呼啸啸。白脊背的鱼从水中蹦跃而起,红翅膀的鸟从天空射将而下,把一河的阳光拨弄得一圈圈的,如旋如涡,如一张看不到字词却隐蔽着好歌好曲的密纹唱片。弥足珍贵的阳光,亦一圈一圈地随水荡开,长出环,长出刺,长出剑,长出细碎的鱼鳞片、金钱眼,射向天空。晃动在河心的南方水乡最为常见的乌篷船,不由使人想起摇篮摇窝,想起母亲嘴边流给孩子们的那首歌。现在,这首歌正蹲在船头,泊在水里,于一个土家女子的手里拍唱,在一个孩子的梦里入睡。那摇橹的汉子,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烂漫的笑容随他在这船上永居。
两岸的青山,青山的石壁,石壁的丛林,丛林的藤蔓芳草,都齐刷刷地、无一例外地倒插在水里。鱼虾在水里,我们看得见。云天在水里,我们看得见。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我们看得见。小草上栖着的那只青蛙,我们看得见。就连一根纤纤细草被风吹动时,那摇曳的微风,我们也看得见。这么幽深的水啊!竟能如此清澄、透明、一尘不染,不能不叹为观止。在这清纯真切的水里,我们除了一种超然的享受外,五脏与六腑、心事与灵魂,全都洗得清亮清亮、空明澄寂,一派纯净与爽朗。
抬眼望去,山,高峻连绵,青黝黝,绿蒙蒙,满是森林和植被。光溜溜的石壁上,不时有一棵或一丛的杂木倒挂着,裸露的根系,粗壮而顽强地箍紧石壁,扎进石缝,迎战着河流和自然。杂草自不用说,藤蔓亦结满了嫩嫩的绿叶、紫叶,从石壁的顶端沿山沿河地披挂下来,如瀑如帘,装扮着季节。当石壁一截截一尺尺地笔立上去又笔立下来时,就是万仞悬崖了。
于河于山,悬崖永远是一个棱角分明、孤傲倔强的伟男子,尽管风剥离它、雨侵蚀它,尽管岁月变成冷峻的褐色、白色、黑色、灰色折磨它,它依然峥峥嵘嵘,顶天立地。但于生命,它却不是胜利者和自豪者,我看到生命的植物(比如树、草)在上面顽强生长着,也看到鲜花在上面芬芳地开放。杜鹃花、鸽子花、山荷花、金银花及一些其他的无名鲜花,全都在上面星星点点地生长。令我骄傲的是,我们民族与祖先的智慧与勇敢也生长在这陡峭的万丈悬崖上。
沿了白河,常见一个两个的樵夫,从崖底攀沿上去,采药挖药,虽然没有樵歌,但却有山鹰的翅膀形象。尽管常常有人因此摔下悬崖,葬身鱼腹,但却依然有人一代一代地干下去、斗下去、生存下去。?(本文有删节)
小题1:请分析文中加点的词“长出”的含义和作用。
答:?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
小题3: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看得见”“水里”的“鱼虾”“云天”“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答:?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樵夫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小题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分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分析本文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的句式特点
答:?
参考答案:
小题:“长出环”,是指阳光随着水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形成光环;“长出刺,长出剑”是指阳光在水波的反射下,刺人眼目;“长出细碎的鱼鳞片、金钱眼”是指阳光随着层层波浪,上下起伏,闪烁不定。“长出”一词,将静态的阳光写得有形状,有色彩,有动作,化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
小题:画线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作用:①将白河岸边的风景简洁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②使语句衔接紧密,读起来一以贯之,节奏紧凑。
小题:这是间接描写的手法。作者写“看得见”“水里”的“鱼虾”“云天”“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是借此来间接描写白河水虽然幽深,但却清澈、透明、一尘不染的特点。
小题:樵夫的特点是勤劳、勇敢、不畏艰险。作者塑造樵夫形象的目的是赞美白河两岸人民的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表达对白河两岸人民的喜爱、崇敬之情。
小题:(1)文章通过写白河水呼呼啸啸的气势,寄寓了作者对白河无私养育两岸人民的赞美之情;通过写白河水的清澈透明,抒发了对白河能陶冶人的性情的喜爱之情;通过写白河两岸的山的高峻,山上植物的蓬勃生机,歌颂了白河儿女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其勇敢征服自然的精神。景中含情,情中写景,情景交融,和谐统一。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手法的运用。文章用“密纹唱片”比喻铺满阳光的水面,用“歌”比喻母爱,用“瀑”“帘”比喻绿叶、紫叶等,通过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河的自然环境,刻画了白河儿女的形象。本文还运用了比拟、顶针、衬托、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3)整句,指句式整齐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回环句、部分顶针句等,本文运用整句的地方很多,如“天很高,水很宽”,运用对偶的形式,简洁地写出了白河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散句,是指句式长短不齐,各种句式交错运用的句子,本文除了运用整句外,还运用很多散句,如“光溜溜的石壁上,不时有一棵或一丛的杂木倒挂着,裸露的根系,粗壮而顽强地箍紧石壁,扎进石缝,迎战着河流和自然”一句,就运用散句的形式,准确地描写了白河两岸山崖上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其实,一篇优秀的散文一般不会完全运用整句或散句,而是将二者交错使用,如“两岸的青山,青山的石壁,石壁的丛林,丛林的藤蔓芳草,都齐刷刷地、无一例外地倒插在水里”,前四个分句是整句,最后一个分句是散句,二者交错使用,将白河岸边的风景简洁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语句衔接紧密,读起来一以贯之,节奏紧凑。全文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既细致地描摹了白河的特点和白河两岸的景物,又刻画了白河儿女的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白河及白河儿女的喜爱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长出环”,是指阳光随着水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形成光环;“长出刺,长出剑”是指阳光在水波的反射下,刺人眼目;“长出细碎的鱼鳞片、金钱眼”是指阳光随着层层波浪,上下起伏,闪烁不定。“长出”一词,将静态的阳光写得有形状,有色彩,有动作,化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
小题:画线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作用:①将白河岸边的风景简洁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②使语句衔接紧密,读起来一以贯之,节奏紧凑。
小题:这是间接描写的手法。作者写“看得见”“水里”的“鱼虾”“云天”“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是借此来间接描写白河水虽然幽深,但却清澈、透明、一尘不染的特点。
小题:樵夫的特点是勤劳、勇敢、不畏艰险。作者塑造樵夫形象的目的是赞美白河两岸人民的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表达对白河两岸人民的喜爱、崇敬之情。
小题:(1)文章通过写白河水呼呼啸啸的气势,寄寓了作者对白河无私养育两岸人民的赞美之情;通过写白河水的清澈透明,抒发了对白河能陶冶人的性情的喜爱之情;通过写白河两岸的山的高峻,山上植物的蓬勃生机,歌颂了白河儿女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其勇敢征服自然的精神。景中含情,情中写景,情景交融,和谐统一。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手法的运用。文章用“密纹唱片”比喻铺满阳光的水面,用“歌”比喻母爱,用“瀑”“帘”比喻绿叶、紫叶等,通过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河的自然环境,刻画了白河儿女的形象。本文还运用了比拟、顶针、衬托、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3)整句,指句式整齐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回环句、部分顶针句等,本文运用整句的地方很多,如“天很高,水很宽”,运用对偶的形式,简洁地写出了白河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散句,是指句式长短不齐,各种句式交错运用的句子,本文除了运用整句外,还运用很多散句,如“光溜溜的石壁上,不时有一棵或一丛的杂木倒挂着,裸露的根系,粗壮而顽强地箍紧石壁,扎进石缝,迎战着河流和自然”一句,就运用散句的形式,准确地描写了白河两岸山崖上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其实,一篇优秀的散文一般不会完全运用整句或散句,而是将二者交错使用,如“两岸的青山,青山的石壁,石壁的丛林,丛林的藤蔓芳草,都齐刷刷地、无一例外地倒插在水里”,前四个分句是整句,最后一个分句是散句,二者交错使用,将白河岸边的风景简洁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语句衔接紧密,读起来一以贯之,节奏紧凑。全文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既细致地描摹了白河的特点和白河两岸的景物,又刻画了白河儿女的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白河及白河儿女的喜爱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理解、分析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