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7-31 22:03: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惟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篱笆青青,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选自《散文》)
1.作者笔下的篱笆别有风味,文中描写了哪些篱笆,各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第⑧段“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这句话在文中有何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简要探究其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
? 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
? 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2.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排比如:把篱笆比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生动形象描写出花墙篱笆的优雅之美。拟人,如“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生动有情趣。
? ②语言清新典雅,描写富有图画美。一丛篱笆,一颗露珠,几只蚂蚁,都是一幅美妙的画。
3.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而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
4.①“与篱笆相守”守住心灵,也就是守住我们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
? ②“与乡村相守”守护乡村,篱笆所守住的乡村文明,远离现代社会的尘嚣,在纯朴的乡村里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因此,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遗传工程树——潘多拉之盒?
为使树木能够在更高的海拔生长,或产出更多的水果,或更容易地转变成纸浆,或更快地成材,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力求更多地改变树木的基因。
此外,遗传工程树的支持者还指出新型树种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树种大有裨益。例如,采伐新型树种能够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还有些人说,如果20世纪初美国栗树枯萎病爆发时这种技术已经存在,就可能使美因栗树免于濒临灭绝。
然而评论家却把这些森林群落的最新成员称为“弗兰肯斯泰因怪树”,认为这些有可能产生有害变种的树种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美国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的“尊贵君主”松树也许会被实验室制造的巨树所取代。正当中国和巴西对松树和苹果树进行遗传工程改造时,美国的论战已经超越了实验室、象牙塔和试验林的边界,
南卡罗来纳州南方林业网络的负责人佩里说:“我们观察到美国的土地正在遭受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南部。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始于1986年首次种植遗传工程烟草之时,而美国科学家在此前l0年才刚刚找到通过截取和粘贴DNA片断改良基因的方法。
现在,对森林进行整治时,关键问题不在于如何种植新的树种,而在于是否该这么做。南部——美国成长最快的纸浆生产地——最有可能成为种植商用试验林的地区。美国农业部收到100多份申请,要求使用遗传工程树。即便在金考公司(Kinko’s)这样的用纸大户表示不再使用遗传工程产品的情况下,这一技术仍然大行其道:
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为抵抗虫灾,夏威夷官员批准种植防虫番木瓜树。虫灾几乎使当地的种植毁于一旦。新的树种已经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国防部命令对树木预警系统进行研究——例如,有些树木的树叶在遭受生化袭击时会变色。与大豆、小麦等转基因农作物不同的是遗传工程树生长在野生的环境中。
忧虑之一是试验树种的种子会附在野生环境中扩散,改变森林的原有面貌。但科学家告诫,这并不意味着新树种的种子会缓慢入侵,最终存活下来的树木须保留长寿必需的基因。树木基因专家吉姆?赫姆里克说:“在新树种野化的过程中,新的基因物质也许会有不同的表现,或者根本就不会显现出来。”
除潜在的环境影响之外,这些树也会影响木材的商业用途。如果某些用来造纸的木质较松软的树木在林中出现,锯木厂可能会在无意间将它们锯下当木材使用,最终发现它们过于松软,无法制成有用的板材。赫姆里克说:“还是保守一点好。需要有人来提醒我们警惕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尽管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选自2004.4.18《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遗传工程树”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能在更高海拔生长,或产出更多水果,或更容易转变成纸浆,或更快成材的树种。
B.能在被采伐时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的新型树种。
C.可能产生有害变种的森林群落的最新成员,被称为“弗兰肯斯泰因怪树”的树种。
D.在实验室通过截取和粘贴DNA片断改变基因的方法培育的树种。

小题2:下列不属于文中生物学家“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10年前刚刚找到改良基因的方法,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就已经开始了。
B.美国南部有可能成为商用试验树的种植地和纸浆生产基地,且农业部又收到100多份要求使用该树的申请。
C.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
D.防虫番木瓜新树种使夏威夷的番木瓜树免受虫灾,巨大的经济效益让人们看到了改变自然物种所带来的美好前景。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和巴西的遗传工程树研究刚起步时,美国土地上已是成片遗传工程体,且早被商业利用。
B.遗传新树种现在已经不是如何种植的问题,而是在对森林进行整治时,该不该种的问题。
C.遗传工程树通过种子扩散到野生环境中后,最终存活下来的树能够保留长寿的基因。
D.遗传工程树通过实验室的培育,然后使它生长在野生环境中,形成人工的商业经济林。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 (A中,如果加上“更多地改变基因”这一条件,“能够……或……或……或”的结果才符合“遗传工程树”的要求,否则,人们也可以理解传统的树种中的也有以上种种可能。B中,任何一种“新型树种”都能在被砍伐后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的可能,所以这种“新型树种”不能称得上绝对意义的“遗传工程树”。C中,即使“弗兰肯斯泰因怪树”属于“遗传工程树”,但它仅是一种个体,并不属于“遗传工程树”概念的全部。)
小题2:D (题干中“自然系统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的改变”是对遗传工程树侵害自然物种的一种担忧,而此项中“人们看到了改变自然物种……美好前景”, 意思刚好与之相反,所以不能成为依据。)
小题3:C?(文中说的是新树种的种子在野生环境中扩散改变森林面貌,而这种改变应是缓慢的,只有它保留长寿的基因,才会产生这种“改变”原来生态的结果,并不是说这种树本身能保留长寿的基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
弗罗姆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来源:91exam .org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
小题1:根据选文第1段,分别归纳什么是理想的母爱和父爱。(5分)
小题2:分析指出“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的内涵。(4分)
母亲的良知:?
父亲的良知:?
小题3:根据选文,理解“一个成熟的人”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理想的母爱:有着无条件的爱和关怀,给孩子安全感,同时鼓励孩子独立;(2分)理想的父爱:有着权威和指引,指导孩子将来使其成为自己的主人,理智同时宽容、耐心。(3分)
小题2:母亲的良知:母亲的无条件的爱。(2分)父亲的良知:父亲的自我的理智和判断。
小题3: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综合地达到父母的高度,(2分)一方面能同父母的外部形象脱离,(1分)一方面在内心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2分)富于人性,也有自我判断力。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8分)
挖参人
贾平凹
有人家出外挖药,均能挖到参,变卖高价,家境富裕,竟为方圆数十里首户。但做人吝啬。唯恐露富,平日新衣着内破衣军外,吃好饭好菜,必掩门窗,饭后今家人揩嘴剔牙方准出去,见人就长吁短叹,一味哭穷。
此一夏又挖得许多参,蒸晾干后,装一烂篓中往山下城中出售,临走却在院门框上安一镜。妇人不解,他说这是照贼镜,贼见镜则退,如狼怕鞭竹鬼怕火。妇人奚落他疑神疑鬼,多此一举,他正色说咱无害人之意却要有防人之心,人是识不破的肉疙瘩,穷了笑你穷,富了恨你富,我这一走,肯定有人要生贼欲,这院子里的井是偷不去的,那茅房是没人偷的,除此之外样样留神,那些未晾干的参越发藏好,可全记住?妇人说记住了。他说那你说一遍。妇人说井是偷不去的,茅房没人偷,把未晾干的参藏好。他说除了参,家里一个柴棒也要留神,记住了我就去了。妇人把他推出门,他走得一步一回头。
妇人在家里果然四门不出。太阳亮光光的,照在门框上的镜子,一圆片的白光射到门外很远的地方,直落场外的水池,水池再把圆片的白光反射到屋子来。妇人守着圆片光在屋中坐地,直到太阳坠落天黑,前后门关严睡去。睡去一夜无事,却担心门框上的镜子被贼偷了,没有照贼的东西,贼就会来吗?翌日开门第一宗事,就去瞧镜子,镜子还在。
镜子里却有了图影。留影正是自家的房子,一小偷就出现在檐下的晾席上偷参,丈夫与小偷搏斗。小偷个头小,身法却灵活,总是从丈夫的胯下溜脱。丈夫气得嗷嗷叫,抄一根磨棍照小偷头上打,小偷一闪,棍打在捶布石上,小偷夺门跑了。妇人先是瞧着,吓得出了一身汗,待小偷要跑,叫道我去追,拔脚跨步,一跤摔倒在门槛,看时四周并不见小偷。觉得奇怪,抬头看镜子,镜子里什么也没有了,一个圆白片子。
又一日开门看镜子,镜子里又有了图影,一人黑布蒙面在翻院墙,动作轻盈如猫。刚跌进院,一人却扑来正是丈夫。蒙面人并不逃走。反倒一拳击倒丈夫,丈夫就满口鲜血倒在地上。蒙面人入空翻箱倒柜,将所有新衣新裤一绳捆了负在背上,再卸下屋柱上的一吊腊肉,又踢倒堂桌,用镢挖桌下的石砖地,挖出一个钱匣,从匣中大把大把掏钱票塞在怀里。妇人看着镜子,心想丈夫几时把钱埋在地下她竟不知。再看时,蒙面人已走出堂屋,丈夫还躺在地上起不来,眼看蒙面人又要跃墙出去了,丈夫却倏忽冲去,一拳便将蒙面人击倒,将衣物夺了,将腊肉夺了,将怀中的钱票掏了,再喝问蒙面人还敢不敢再来偷。蒙面人磕头求饶,丈夫却要留一件东西,拿了剪刀一铰,铰下蒙面人的一只耳朵。遂扯着蒙面人的腿拉出来,把门关了,那只耳朵还在地上跳着动。妇人瞧得心花怒放,没想丈夫这般英武,待喊时,镜子里的一切图影倏忽消失。
以后的多日,妇人总见镜子里有自家的房子,并未有小偷出现,而丈夫却始终坐在房前,威严如一头狮子。妇人不明白这是一面什么镜子如此神奇。既然丈夫在门框上装了这宝物,家里是不会出现什么事故的,心就宽松起来,有好几天已不守坐,兀自出门砍柴,下河淘米。家里果真未有失盗。
一日,开门后又来看镜子,镜子里又有了图影。一人从院门里进来,见了丈夫拱拳恭问,笑脸嘻嘻,且从衣袋取一壶酒邀丈夫共饮。丈夫先狐疑,后笑容可掬,同来人坐院中吃酒。吃到酣处,忽听屋内有柜盖响动,回头看时,一人提了鼓囊囊包袱立于台阶,一边将包袱中的参抖抖,一边给丈夫做鬼脸,遂一个正身冲出门走了。丈夫大惊,再看时屋后檐处一个窟窿,明白这两贼诡秘,一个从前门来以酒拖住自己,一个趁机从后屋檐入室行窃。急伸手抓那吃酒贼,贼反手将一碗酒泼在丈夫眼上,又一刀捅向丈夫的肚子,转身遁去。丈夫倒在那里,肠子白花花流出来,急拿碗装了肠子反扣伤处,用腰带系紧,追至门口,再一次栽倒地上。
妇人骇得面如土色。再要看丈夫是死是活,镜子里却复一片空白。
三日后,山下有人急急来向妇人报丧,说挖参人卖了参,原本好端端的,却怀揣着一沓钱死在城中的旅馆床上。?(选自贾平凹小说集《火纸》,有改动)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挖参人”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运用的主要方法。(4分)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妇人把他推出门,他走得一步一回头。(2分)
(2)丈夫却倏忽冲去,一拳便将蒙面人击倒,将衣物夺了,将腊肉夺了,将怀中的钱票掏了,再喝问蒙面人还敢不敢再来偷。(2分)
小题3:简要分析“照贼镜”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4:挖参人“原本好端端的,却怀揣着一沓钱死在城中的旅馆床上”,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妙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为人吝啬,害怕露富,疑神疑鬼,心理恐惧,结局可悲。(2分)虚实结合,
作者将挖参人的现实表现与其妻极度恐惧带来的幼觉结合起来,从正面和侧面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2分。若从动作、语言、细节等方面作答,得1分)
小题2:(1)运用细节(动作、神态)描写,写出挖参人离开家时的极度担心、恐惧的心理状态。(2分)
(2)运用一系列传神的动词进行动作描写(或运用排比句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挖参人夺回被盗物品的场景。(2分)
小题3:①是小说的线索,用“照贼镜”串联整个故事情节。②充分表现出挖参人的妻子日益加重的恐惧心理,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③暗示挖参人可悲的命运。(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小题4:①既出入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增强了讽刺效果,突出了主题。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挖参人的形象特点从其言行举止以及其妻的幻觉可以概括出来。本文表现手法最典型是其妻的幻觉,这是虚写,近似于西方小说的荒诞写法,所以这一点是答题的关键信息。小说写作手法虚写的很多,如梦境、想象等,如果出现这些手法,很有可能是考点。如果只答动作、语言、细节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只答到了正面描写。
点评:本题对写作手法的考查所选角度较好,学生对虚写这种手法一直掌握得不够好,在考题中多次出现这种手法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虚写的手法。
小题2:试题分析: 所谓赏析就是指出句子的优美之处。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写作手法、该手法的作用。本题的“走得一步一回头”“冲去”“击倒”“夺了”“夺了”“掏了”都是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两个句子明显的特点。
点评:本题两个句子在写法上都是运用了细节描写,特别是动作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形象生动,所以两句考查的知识点有重复之嫌。
小题3:试题分析: 一、镜子贯穿了全文,故事也是围绕镜子展开的,所以镜子是线索。二、镜子内的情形是妻子的幻觉,正因为有压力才有了幻觉,而本文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挖参人,妻子是用来衬托主人公的。三、镜中的情形也与挖参人的命运一明一暗,同时进行。
点评:词语、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上的作用和内容上的作用两方面答题。本题的答案的第一点是从结构上分析,第二、三点是从内容上分析。这是一道很规范的题目。
小题4:试题分析: 小说结尾的作用往往与主题相关,与结构相关。本文挖参人出门时的交代,以及他“一步一回头”的动作,还有镜子中一步一步逼近的情形都暗示了他的结局。本文的主旨是批评挖参人的吝啬,多疑,所以最后的结局无疑是对他的讽刺。
点评:学生往往很注重文章的开头,忽略文章的结尾,其实文章的结尾很能体现文章的艺术性。本文 就是“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果学生平时对这种艺术手法掌握得较好,答本题不会太难。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美)欧·亨利?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我讨厌这一切。”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哦……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有一天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你的职业是什么?”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当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是真的吗?”“当然。”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他说。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我不知道,也许。我必须快走。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说。
  “哦?……对,我总是坐辆车采的。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假如你尊重你的愿望,你得在我走后再在这条凳子上坐10分钟。”她去了。年轻人看着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当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扭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
  年轻人把手插到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坐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亨利,俱乐部。”
1.下列对支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里一个宁静的角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
B.男青年乐于助人,关心女子的处境和安全,电不揭露女子的谎言,显得彬彬有礼,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动作及细节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E.小说的结尾出入意料,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凸显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2.小说中多次提到一辆汽车,“汽车”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 ?
3.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简要分析。
?
4.你是怎样认识小说中的女青年的?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认识(200字左右)。
??


参考答案:1.BC
2.是财富地位的象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人物的身份(或;揭开了故事的谜底),照应了小说的题目。(意思对即可)
3.①女子身穿灰色朴素的衣服,不可能马上去参加宴会、音乐会、暗示并非寓人。②女子不了懈香槟洒是连瓶冰镇的,暗示不熟悉宴会上的细节。③女子对汽车轮子是否红色有些迟疑,说明不是汽车的主人。当听说男青年是“在一家餐厅工作”时,便“缩了回来”,暗示其羡慕富人、不想和穷人交往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4.这是一位处于社会下层的女子,但受到不良礼会风气的影响,非常虚荣,爱慕富贵。一定的虚荣可以给予社会创造力和活力,过度的虚荣则害人害己!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国王,为了所谓的虚荣心竟然什么也没穿去游行,真是愚蠢可笑。社会上有这么一类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却住着时尚的房子,开着令人羡慕的名车,没钱的时候打的是省吃俭用的父母的主意。我常常替他们累,想对他们说,你这样不累吗?做回真正的自己不是更轻松吗?还是脱下令人沉重的武装吧,为自己而活,脚踏实地地去创造自己的未来,朴实勤劳比花俏更实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