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书?法林语堂
? 一切艺术问题都是气韵问题,中国书法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我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而中国人的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中国书法的地位在世界艺术史上确实无足与之匹敌者。因为中国书法所使用的工具为毛笔,而毛笔比之钢笔来得潇洒而机敏易感,故书法的艺术水准,足以并肩于绘画。中国人把“书画”并称,亦即充分认识此点。中国大画家像董其昌、赵孟頫等又同时为大书法家,无足为异。赵孟頫为中国著名的书画家之一,他讲他自己的绘画山石,有如其书法中之“飞白”,而其绘画树木,有如书法中之篆体。绘画的笔法,其基本且肇端于书法的“永”字八法。苟能明乎此,则可知书法与绘画之秘笈,系出同源。
? 据我看来,书法艺术彰显出气韵与结构的最纯粹的原则,其与绘画之关系,亦如数学与工程学天文学之关系。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一幅绘画还得传达一个对象的物体,而精美的书法只传达它自身的结构与线条美。中国之毛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学理上是均衡的方形,但却用最奇特不整的笔姿组合起来,是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家自己去决定创造。
? 书法不独替中国艺术奠下审美基础,它又代表所谓“性灵”的原理。中国书法发现了一切气韵结构的可能的姿态,而他的发现系从自然界摄取的艺术的灵感,特别是从树木鸟兽方面——一枝梅花,一条附着几片残叶的葡萄藤,一只跳跃的斑豹,猛虎的巨爪……没有一种自然界的气韵形态未经中国画家收入笔底,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者。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中国文人接触了这样的景物,他把这种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他把这种气脉融会于他的书法风格中。
? 这些树木动物之所以为美,因为它们有一种对于波动的提示,常常充溢着饱满的气韵而千变万化,永远不会罄尽他的形态,易辞以言之,自然界的美,是一种动力的美,不是静止的美。此种动力的美,方为中国书法的秘奥关键。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因为它表现生动的美,它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
? 波动的动力原理,结果产生结构上的一种原理。仅仅平衡与匀称的美,从未被视为最高之风格。中国书法有一个原则,即一个四方形不宜为完全的四方形,却要此一面较他一面略高,左右相济;而两个平均的部分,其位置与大小也不宜恰恰相同。这个原则叫做“笔势”,它代表动力的美。其结果在这种艺术的最高范型中,我们获得一种组织上的特殊形体,它的外表看似不平衡而却互相调剂,维持着平衡。是以中国书体,其顶头向一面斜倾者较之平顶者为可爱。这样结构形式的最好模范为魏碑张猛龙碑,他的字体常有鸾凤腾空之势,但还是保持着平衡。?(选自《人生的盛宴》,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是可以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艺术。
B、中国书法以毛笔为工具,书法家往往同时又是大画家。
C、中国书法笔画和结构的真味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D、中国书法美的关键在于其能够表达自然界的波动的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赵孟頫绘画山石如书法中之“飞白”,绘画树木有如书法中之篆体,这可以证明书法与绘画的同源。
B、作者将书法艺术与绘画之关系比作数学与工程学天文学之关系,这是强调书法在彰显气韵与结构上的纯粹性。
C、从自然界特别是从树木鸟兽摄取艺术灵感,发现一切气韵结构可能的姿态是中国书法具有生气又千变万化的原因。
D、作者认为魏碑张猛龙碑的字体常有鸾凤腾空之势,但还是保持着平衡,是中国书法“笔势”原则的最好模范。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的一个原则是要表现动力的美,而中国的毛笔正好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的特殊效能。
B、树木动物美在其往往充溢着饱满的气韵而千变万化,永远不会罄尽它的形态,能表现对波动的提示。
C、绘画比书法更难之处在于绘画需要传达一个对象的物体,而精美的书法只传达它自身的结构与线条美。
D、即使是一枝枯藤或者一棵松树,中国文人也能从中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并将其融会于他的书法风格中。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营庄出发,翻了许多山岭。这一带村落稀少,敌人又常来,人民多逃亡,荒凉而凄冷。在固兰,我们做了饭吃,喂了牲口。战士们把枪都上好了子弹。警卫员把短枪佩在大衣外。这是接近敌人的区域,大家都准备战斗。
下午三点钟,在一高山上,用守尧同志的望远镜北望,远远地看见正太路上,有一个火车头,挂着一个车箱,疾驰西去,白烟飘展在空间,久久不散。敌人在正太路上,原有两个火车头。不久以前被游击队击毁了一个,现在只剩一个了。
正太路的路轨窄,敌人不能把平汉路的车头移用到这里。正太路的铁桥又常被破坏,虽然通了车,情形是这样的可怜。
可是,同蒲路通车更困难,从大同到原平一段铁路,完全破坏了,枕木通通被移去。汽车路又常被切断。目前敌人的运输线,还是以正太路为主,而正太路的情形,又不过如此。
下午四时,我们到了河北井陉县的蒋家村。这是生平第一次踏上河北的土地。河北是我喜欢的一省。芦沟桥事变以前,我原拟到北平去看看,没有成行。以后战争爆发,敌人把河北所有大城市通通占领,我以为没有看见自由的河北的机会了。现在,在我的眼前,正是自由的河北。这一省的美好的山河,大部分还是在我们手里。
这里和山西接界?,可是地质和村庄建筑的样式,显然有些不同了。河北的扁柏树比山西的清秀一些。河北村庄的房屋的屋顶,多不用瓦盖,而是用石灰拌桐油做成中国式的水门汀筑的。
村里人家的门都关了。我们叫开了一家的门要水喝。应门的是一个老太婆,她给了我们水,微笑着招呼我们:“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谁说河北的人心完了呢?井陉县城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华族的。
这里没有动员委员会,民众还没有组织,人民个个的热情,还没有导入集体的行动的洪流,这是憾事。但是我相信,不久以后,自然会有勇敢的青年,到这邻近敌人的区域来,发动民众组织的。
1.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写村落的“荒凉而凄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出现诸如“下午三点钟”、“下午四时”等表时间的词语,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谁说河北的人心完了呢?井陉县城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华族的。”如何理解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段描写了河北村庄民众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 的 中 国 梦
白岩松
我要讲五个年份,第一要讲的年份是1968年。那一年我出生了。那一年,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虽然那一年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在全世界站起来。
1978年,我10岁。那一年我的爷爷去世了,而在两年前的时候我的父亲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要抚养我们哥俩,她一个月的工资不到10美元。因此即使10岁了,梦想这个词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我从来不会去想它。我看不到这个家庭的希望。但是1978年的12月16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那是一个大事件。两天之后,12月18日,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那是中国改革开放31年的开始。历史将两个伟大的国家、一个非常可怜的家庭,就如此戏剧性地交织在一起,不管是小的家庭,还是大的国家,其实当时谁都没有把握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1988年,那一年我20岁。这个时候我已经从边疆的小城市来到了北京,成为一个大学生。这个时候,我已经第一次尝试过可口可乐,而且喝完可口可乐之后会觉得中美两个国家真的是如此接近,因为它几乎就跟中国的中药是一样的。那一年,中国开始尝试放开很多商品的价格。这在中国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迈进,因为过去的价格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
1998年,那一年我30岁。我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那一年,在中美之间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主角就是克林顿。他6月份访问中国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和江泽民主席进行了一个开放的记者招待会,然后又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个开放的演讲,这两场活动的直播主持人都是我。克林顿总统在即将离开中国的时候说:“我最想不到的是这两场讲座居然都直播了。”在北大的演讲当中,整个演讲用的全是美方所提供的翻译,翻译水准远远达不到今天我们翻译的水准。我猜想有很多的中国观众,知道克林顿一直在说话,但是说的是什么,不太清楚。所以在直播结束的时候,我说了这样的一番话:“看样子美国需要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时候要从语言开始。而对于中美这两个国家来说,面对面永远要好过背对背。”
2008这一年,我40岁。这一年,也是中国梦非常明显的一年。它就像全世界所有的伟大的梦想,注定要遭受很多挫折才能显现出来一样,无论是期待了很久的北京奥运会,还是神舟七号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当中行走,那都是很多年前我们期待了很久的梦想。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度过了自己的40岁的生日。这一天我觉得我非常的幸运,因为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40岁,让我意识到了我的故事背后的中国梦。正是在这样的40年的时间里头,我从一个根本不可能有梦想的、一个遥远边疆的小城市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全人类欢聚的一个大的节日里头,分享以及传播这种快乐的新闻人,这是一个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而在这一年,中国和美国相距并不遥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需要。布什总统据说度过了他作为总统以来在国外一个国家待的最长的一段时间,就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菲尔普斯在那儿拿到8块金牌,而他的家人都陪伴在他的身边,所有的中国人都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祝福。当然,任何一个这样的梦想都会转眼过去。在这样的一个年份里头,中美两国历史上几乎是第一次同时发出了“我有一个新的梦想”的时候,如此的巧合,如此的应该。
在过去的30年里,你们是否注意到了,与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紧密相关的中国梦。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在过去这30年的时间里,让个人的命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一个边远小城市里的孩子,一个绝望中的孩子,今天有机会在耶鲁跟各位老师同学交流。中国经历了这30年,有无数个这样的家庭。他们的爷爷奶奶依然守候在土地上,仅有微薄的收入,千辛万苦。他们的父亲母亲,已经离开了农村,通过考大学,在城市里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而这个家庭的孙子孙女也许此刻就在美国留学。三代人,就像经历了三个时代。但是在中国,你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现场的很多个中国留学生,他们的家庭也许就是这样,对吗?那么,在我们去观察中国的时候,也许你经常关注的是“主义”、“社会主义”或其他庞大的政治词汇,或许该换一个视角去看13亿非常普通的中国人——他们并不宏大的梦想、改变命运的那种冲动、依然善良的性格和勤奋的品质。今天的中国是由刚才的这些词汇构成。
所以,最后我只想再说一句。40年前,当马丁·路德·金先生倒下的时候,他的那句话“我有一个梦想”传遍了全世界。但是,一定要知道,不仅仅有一个英文版的“我有一个梦想”。在遥远的东方,在一个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也有一个梦想。它不是宏大的口号,并不是仅仅在政府那里存在,它是属于每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而它用中文写成“我有一个梦想!”?
(摘自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有删改)
小题1:演讲开头为什么要提到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呢?(4分)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梦想命名曰“中国梦”的原因。(5分)
小题3:文中说“对于中美这两个国家来说,面对面永远要好过背对背”,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三个月不到,围脖就成了一个全民娱乐的话语场。新浪的“黑手”使劲儿推,微博迅速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微家族:微博——围脖、微软、微点公司、微星主板、台湾与俄罗斯合作的微卫星计划……
博客要当文章写,围脖只需随口说。MSN和QQ上的朋友再多,也没法像围脖上的粉丝那样,多到四五十万。织一条围脖,最短不过几秒钟;再长的围脖,也不超过140个字。它的缺陷是不能修改,但它并不像“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好在还能删除。配图配视频随便你,但互动、交流、分享的乐趣,才是织围脖的致命诱惑所在。你给出的是瞬间、是话语的碎片,围脖回馈你的是呼啸而来的数字生命流,呼呼冒着热气,背后是一张张真名实姓的脸。
围脖好写好玩,令人成瘾入迷,渐成不写不舒服的“围脖控”。有脖友自称创下连续26小时织围脖的纪录。“围脖控”有10个典型症状:每天织围脖好多下;每天看好几遍排行榜,找值得关注的人和自己的排名;见粉丝数量噌噌冒上去就心喜,关注却不超过200个;新评论、新粉丝、新转发的右上角提示,跳出来必点灭,根本等不及;与同事热议围脖;偶尔为发一条内容上去绞尽脑汁;开车开会都围脖;不爱写博客了;在MSN或QQ上推荐自己的围脖;在围脖上毫不吝啬地转发帮忙寻人的帖子、喜爱的明星的帖子、朋友的帖子,但最开心的还是脖友转发评论自己的帖子。
若说围脖只是娱乐场,则有点小瞧了脖友的素质。围脖上俏皮话的确不少,追星的、捧超女的也的确够多,但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有专业围脖、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求助围脖……围脖织到现在,连杂志的封面和标题在围脖众议中生成的案例也出现了。
在围脖上,有千里递证,救人于急难之间;有转发传单,寻找被拐儿童;有寻亲启事,圆骨肉亲情团圆之梦……一则则围脖持续转发,大家都在完成着爱心接力。
在围脖上,你能感受到社会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冷血:人心未死,就算微博,也是媒体;就算微搏,也是心跳;就算微薄,也是力量。
据说,上午9点至12点是围脖的围观时间,下午是围脖的围困时间。简单、随意、新鲜,围脖使人际关系更加扁平化、更有人情味,并给了每个人被关注的感觉和成为明星的机会。你想不到,排行榜上的围脖女王会是演员姚晨,而无名草根的寻人启事能被数千人转发。
用手机还是用电脑织围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能发言,人人的发言都有人在听。(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围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脖”,也就是微博,即微型博客,长度在140字以内。
B.“围脖”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上网更改内容或查看页面。
C.“围脖”无需标题及精心的构思,无需复杂的发布程序。
D.“围脖”的致命诱惑是互动、交流、分享所带来的乐趣。
2.下列关于“围脖”在当今社会得以盛行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脖在今天成为一种娱乐的话语场,让普通民众也能够参与其中,表达内心隐藏的想法。
B.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等广为出现,著名演员和无名百姓都参与围脖编织之中。
C.人们可以利用围脖连接爱心接力的链条,以千里递证、转发寻亲启事等形式,急人之困。
D.草根一族在人生困窘之时,也可以从围脖中发现希望的曙光,为自己寻求到心灵的寄托。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围脖’’能将瞬间的灵感和想表达的语言即时便捷地发布出来。
B.“围脖控"是指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他们都已经不再写博客。
C.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雅俗共存,但主流是严肃的、有意义的。
D.简单、随意、新鲜的围脖创作,能使每个无名草根成为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