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7-31 22:28: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阳 关 雪 余秋雨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小题1: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2分)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效果。(4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2分) 小题4: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4分)
2、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十二点的列车 [埃及]舒尔巴吉著 郅溥浩译
正午时分,时钟照例敲了十二下。火车慢慢起动。就在这当儿,麦斯欧德迅速跳上最后一节车厢。车厢里挤满了乘客,一个空位子也没有,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他决心为自己找一个座位,不能这样站一路。他看见有个座位上放着一只手提包,想先去抢座,免得给别人占去。他从站在过道上的人群中用肩头艰难地为自己开路,终于走到那座位前。他伸手将包拎起,问也没问一声就将它塞到座位底下。坐在对面的一位姑娘大声嚷起来,问他要干什么? 他冷冷地反问道: “这是你的提包吗?” “是我的!” “那好!位子是给人坐的,不是放提包的!” 说完他便仰靠在座位上,带点歉意地向那姑娘微笑。姑娘把脸转到一边,没理他。 一小时后,火车在下一站停车。检票员走过来查票。他在一位乘客面前停下来,要他下车。那乘客回答说: “我买的是到终点站的票!” “所有乘客的票都是到终点站的。但每站都必须有一些乘客要下去,给新上来的乘客腾出地方。” “真是怪事,世界上没有一列火车会发生这种事。” “我们这次列车有自己的规定。你必须下去!” “先生,我求你……” “听着,如果你再不下去,我就命令乘警把你从窗口扔下去!” “等等,让我再买一张票。” “没有新票卖给你。” “可是……” “你是在有意浪费我的时间……” 检票员对身后的四名乘警示意,让他们把这乘客从车窗扔出去。说时迟,那时快,乘警像闪电般扑向那乘客,迅即抓住他把他从窗口扔了出去。一会儿火车便开动了,那乘客凄惨的呼唤声渐渐消失。检票员和乘警在乘客的惊惧中离开了车厢。 麦斯欧德看了看姑娘,禁不住和她攀谈起来。姑娘由于刚才的惊恐,也希望有个人和自己说说话,减轻一下刚才目睹的事给她造成的心理影响。麦斯欧德说道: “刚才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不敢相信刚才看见的事实……” “那就让我们忘掉它。你叫什么名字?” “可我不了解你……” “那好,让我先作自我介绍吧。我叫麦斯欧德,是个农业工程师,教过书,后来辞职不干了。现在我到终点站去领取分给我的土地,我要在那儿耕耘播种,成家立业。你看,这不是比干公职强得多吗?” 姑娘转过脸去,淡淡地说: “这是你的事,与我无关。” 他明白她的意思,赶快亲切地说道: “可是你必须同意我的观点。” “我?为什么?” “因为我将去迎接的生活是值得为之作出牺牲的。城市的拥挤已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相信我,新土地上的生活将是极其美好的,它将成为天堂的一部分,特别是……如果有一位妻子陪伴着……” “妻子?为什么你不和她一起去?” “我还没有结婚哩!” “你说得对。一开始你最好不结婚,以免婚后生活影响你……” “正相反,有了妻子,它才是美好的。……你的意见怎样?” “什么意见?” “我已经谈得够多了……现在该轮到你了,我想知道你……” “我是从城里逃出来的。” “逃出来……” “我曾和一个青年相爱结婚。我曾认为他是一个天使。……谁知还在蜜月中他就背叛了我。” “在新土地上不会发生背叛的。” “我想到遥远的荒无人烟的岛上去生活……” “这不是自杀吗?” “再跟另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才是自杀。” “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是不会发生背叛行为的,因为它干净纯洁,没有受到城市中你争我夺和工厂烟囱的污染……请问芳名……” “我叫纳吉娃。” “她真是我心中的娇娃。”他这么想着,不觉两眼向她瞟了过去,那一双蓝蓝的大眼睛……男人还会梦想到比这更美好的妻子吗? “你在想什么呢?” 她的问话打断了他的思路。他赶忙笑了笑,对她说: “你不觉得饿吗?我这儿有烤鸽肉……” “等等,我这儿有吃的。”她打开放在腿上的提包,取出几个三明治,带着甜蜜的微笑递给他。 他没来得及接过三明治,便被停车的声音惊醒过来。 检票员走过来,看了看姑娘: “请把票拿出来。” 姑娘心头一紧,三明治从她手里掉下来。 她想起了前一站发生的事情……她勉强堆着笑把票递给检票员,嘴里不住地说道: “前面还有很长一段路,是吧?” “很遗憾,你的票到此为止!” 麦斯欧德忍不住喊了起来: “不,这不可能!” 检票员向他投来冷峻而带威胁性的眼光: “这与你无关……” 麦斯欧德一阵战栗,他差点哭出来,说: “您仔细看看她的票……也许您弄错了……” “我们绝不会错的,先生。我们列车上的一切都是经过精确算计的。请下车吧,太太!否则我将命令乘警把你从窗口扔下去?!” “不,”她惊惧地喊了一声,“我自己下去。” 她从座位站起。麦斯欧德也站起身,对她说: “我和你一块下去,纳吉娃!我不让你一个人走。” 检票员用力一推,把麦斯欧德推回座位上,冲着他吼道:“我们不许任何人下车,除非他的票已经到站!” “可是……” 在检票员那严峻的目光下,麦斯欧德恐惧得浑身都像要溶化似的,僵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呆呆地目送纳吉娃走下火车,泪花在眼睛里翻滚。火车又慢慢起动了。这时又过来一位姑娘,请他允许她坐在他面前的空位子上。她注意到他那含泪的僵滞的目光在看着自己,于是嫣然一笑,说: “泪水是污秽的,污秽的泪水流完后,你的眼睛就会变得明亮……瞧,你的眼睛已经变得明亮了……你用镜子照照……你有镜子吗?我有,给你,你照照……” 麦斯欧德瞧了瞧镜子,发现他的头发已经突然变白,脸上全是皱纹。他像大梦初醒,发现车厢几乎全都空了,大部分乘客已经下去。 姑娘望着他,爽朗地笑着说: “老大爷,你要上哪儿去呀?” “到列车的终点站,姑娘!我的票还没有作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人物的分析与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十二点的列车》是一篇爱情小说,它主要讲述了麦斯欧德与纳吉娃这两个年轻人在十二点的列车上的一段奇遇。 B.麦斯欧德与纳吉娃由相互不满到彼此交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列车上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乘客都害怕和震惊的偶然事件,为了缓和惊悸与恐怖的心理,他们需要交流和语言抚慰。 C.麦斯欧德厌恶了城市生活,主动到终点站领取分给他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是因为他对未来的美好前程怀有无比的自信和有施必成的决心。 D.纳吉娃是一个在新婚蜜月的日子遭受丈夫背叛的不幸女子,她离开了她的丈夫,但她并没有对生活、对男人绝望,她想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E.麦斯欧德对新上火车的姑娘说的最后那句话,说明纳吉娃的突然离去虽然让他伤心,但他对未来并没有失去希望,对自己的目标仍然满怀信心。 2.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请联系你所熟悉的中外名著,比如巴尔扎克、契诃夫等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故乡月(节选)
李元洛
无论古今,在中国诗人中,写月写得最多而又最好的,还是要首推大诗人李白。如果中国诗歌要设立一个“明月奖”,那么,摘取那青青月桂的,除了李白,还有谁能和他一较高低?
李白流传至今的诗约有千首,与月有关的将近四百篇,也就是说,月光照亮了他差不多百分之四十的作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他幼小时就是一位铁杆“月迷”。除了“白玉盘”“瑶台镜”这些最早的比喻之外,如“天镜”“圆光”之类对月的不同称呼,他的诗中大约有五百种之多,而随季节时令、地理环境和生活际遇的不同,他诗中的月亮更是多彩多姿,汇成了一个素而且美的月世界。没有太阳,李白的诗尚不至黯然无光,但没有月亮,李白的诗一定顿然失色,难怪前人要赞美李白“明月肺肠”,又有人称他“明月魂,玻璃魂”了。
中国幅员广大而又地域分明,加之于千百年来“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所以乡愁或怀乡,就成了我国传统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永恒的主题。在众多的怀乡之篇中,故乡和月亮又结下了不解之缘。“游子离魂陇上花,风飘浪卷绕天涯。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这是唐诗人李洞的《客亭对月》,他见到客中的月亮而怀念故乡。“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明月正圆时。从今便是家山月,试问青光知不知”,这是白居易的《初入香山院对月》,白居易籍贯山西,他将洛阳香山的月亮视为家乡的月亮,也是一种曲线怀乡。杜甫就说得更直接了,在《月圆》一诗中他咏叹“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而战乱中怀念兄弟手足,《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更是一往情深,千百年来,是患了怀乡病的人暂时止痛的良药。然而,怀乡病患者用的最多而见效最快的,该是李白的《静夜思》那一帖了,而更想不到的是,古典的诗句可以疗救现代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地理和历史,一种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也是对生长之地的山川与人事的回想和悬想。我的故乡在长沙,犹记青少年时在北京上大学,每当月明之夜,就常常不免想起李白的诗。待到毕业后远去青海,山遥水远,地冻天寒,举目无亲,那时,李白的诗句和月光,便常常如不速之客来推开我的窗扉与心扉。及至后来回到长沙,怀乡病也就不药而愈,虽然仍旧不时读到李白的《静夜思》,但却如同对旧情已了的恋人,虽然也难免会回首前尘,但已经没有更多的感情上的联系。
不料,最近我竟然一度患了严重的乡愁,并只得常常请李白的诗来疗治。那是去年秋日,我去国离乡,飞越太平洋去美利坚大陆探亲。父母和两位妹妹居于旧金山市,儿子和媳妇工作于阿肯色州。高堂在侍,手足在旁,儿孙在下,出有车,食有鱼,入眼的有异国风光,然而,我却莫名其妙地罹上了怀乡之病。旧金山气候奇佳,日日风和日丽,夜夜月白风清,但晚上看到月亮,似乎觉得陌生,仿佛已不是李白的那一轮了。
旧金山少见杨柳,更无桂花,犹记中秋之夜,是那高挺的棕榈树挑起一轮明月。我虽然和亲人欢聚一堂,品尝唐人街买来的各色月饼,但面对中秋明月,我仍然觉得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乡不仅是精神的,同时更是地理的。在中国,不论我置身何处,长沙是我的故乡,在世界,无论我走到哪里,中国是我的故乡!在异国的中秋,在许多人视为乐土的彼岸,我心中洋溢的竟然是一坛古老的怀乡的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四川以后,虽然浪迹天涯而再没有回去过,但他对故乡始终是心中藏之,何日忘之。我在旧金山的中秋月夜吟诵他的诗句,这位眷恋故土而性格豪放的诗人,如果有机会办好护照壮游美利坚大陆,他乡虽好,他还是会将《静夜思》龙蛇飞舞在五星级宾馆的墙壁上吧?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说在中国诗人中,“写月写得最多而又最好的”要首推李白?(4分)
小题2:第三段中列举李洞、白居易、杜甫等诗人诗句的目的是什么?(6分)
小题3:亲人在侧,生活优裕,异国风光优美,中秋同样可以赏月、品尝月饼,为什么作者还是“罹上了怀乡之病”?(6分)
小题4:“他乡虽好,他还是会将《静夜思》龙蛇飞舞在五星级宾馆的墙壁上吧?”这样结尾有何好处?(6分)
5、阅读题 简述曹操割须弃袍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