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一天,英国首相乔治和朋友在院中散步,他们经过每一道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有必要吗?”朋友纳闷地问。乔治微笑着说:“哦,当然有必要,我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当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了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令人沮丧的失败,然后又可以去重新开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⑵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你准备好了吗?
要求:(1)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如写诗歌不得少于12行)。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这道作文题采用问句形式旨在引发考生对人生成长的思考。"你准备好了吗"既是善意的提醒,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生之路曲折坎坷的预见。人生的道路犹如一段艰苦的马拉松赛程,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坚强的毅力是很难跑完全程的。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往往都充满着变数。上帝往往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在前行的路上才不至于被凄风冷雨所吓倒,你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你可以写成记叙文,既可以写自己缺乏准备而遭受挫折的经历,也可写自己"准备充分"而品尝到的成功喜悦。总之,要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当然,你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论你对人生的精辟见解。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今年暑假,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带着学生去了趟内蒙古、陕西,完成了一次“追远·拜谒之旅”。这是他所带的人文实验班两年里的第四次游学。之前他们曾利用寒暑假完成了“唐宋明文化寻踪之旅”、“齐鲁寻根之旅”和“徽文化探访之旅”。
在复旦附中人文实验班,游学已成为一种传统,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是游学的最早倡导者。他1997年开始带学生开展学旅,每年2-4次。起先就在上海周边,之后逐渐向外拓展。这两年暑假,他又带着学生徒步穿越徽杭古道,亲身体验当年徽商创业的艰难。
(摘自2013年8月《文汇报· 走出书本且行且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
一、审题立意的总原则:
(1)概括材料每段的内容含义,并提取重复出现的高频关键词,由此确定材料的核心内容或涉及的话题。第1段“两年里的第四次游学”表明“游学”之事不是偶尔发生的个别事件。第2段表明“游学”已成为传统并定型为课程,可见“游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第3段是在证明“游学”是种传统,而且显示了“要成为传统并定型就要坚持去践行、去传承”。
由此可见,本材料是围绕“游学”的内容进行介绍的。毫无疑问,材料反映出的显性话题就是“游学”,那么最切题的立意首先就是紧扣“游学”二字的内涵及其所涉及的问题领域而挖掘出的各种立意。其次,材料隐含的立意也要紧扣“游学”的本质(实践、创新、重拾传统)与思想启迪去拓展,拓展中最切题的还是那些与“游学”的特征(“游”“学”“思”)或本质有相似性或同一性的立意,即便有些立意源于“游学”的本质,但也不能游离于“游学”的特征之外去在一切问题上推而广之。
(2)以材料的核心内容或涉及的话题为根基,从材料中不同的富于启示性的词语切入,确立具体的立意和写作角度。
二、具体立意和写作角度导引:
“游学”的启示
(一)紧扣“游学”的内涵及其所涉及的问题领域而挖掘立意
表层的“游学”的内涵是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其特点是走出眼前的课本,冲出地域局限,或者边走边学边思,或者在他乡异国逗留一定时期以求学或借鉴。总之,表层的“游学”关乎着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属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因此首先切题的立意要在教育领域中挖掘和探讨。挖掘和探讨时,要紧扣“游学”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的本质,即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回归传统的教育(“游学”古已有之,孔子是先行者)。
1、单纯论述“游学”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对于知识建构与传播的意义。(为何+游学)
“游学”的意义简单写法:俗语说“学以致用”,学习书本知识是为了致用,而最具直接致用功能的知识则源自实践启迪后的总结与创造,而游学正是创造致用之知的最佳方式。孔子、玄奘游学传递思想的光芒(思想的光芒源自游学),司马迁、余秋雨游学传递历史与文化的光芒(历史文化的光芒源自游学),郦道元、钱学森游学让科学的灯塔闪光(科学的光芒源自游学)。
2、单纯论述“游学”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为何+游学)
立意⑴“游学”这种教育实践能更有效地促成掌握知识:
走出读死书、死读书的牢笼,以轻松愉悦甚至好奇的心情面对知识①利于产生求知的主动性。②利于产生感悟与记忆的深刻性。③利于产生形成思想认识的灵感。④利于产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创造性。
立意⑵“游学”这种教育实践更能出真知和真才:
①检验已有知识才能准确放心地用于实际。②还可弥补旧知、获取新知,而知识源于实际,则更利于用于实际。③更利于形成思想、提升思想。
3、综合论述“游学”这种学习和教育方式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学什么+为何游学)
学什么及其意义:例如①唐宋明文化——文学熏陶(成才之识)——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②齐鲁寻根——道德感化(成人之德)——做明礼节、有德行的人③徽文化与徽商创业的艰难——实干启迪(成事之理)——做肯吃苦、能实干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写作(40分)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转折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直直的通向尽头。当遇到阻碍、迷路和困苦时,请学会--转折。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
风雨如晦的年代,“信念”两个字激励了多少年轻人的拼搏;“救国”两个字点燃了多少年轻人的人生灯塔。一个少年,沸腾的热血里奔涌着激情,不屈的骨子里支撑着尊严。他从中国只身赴日,只为学医以挽救国人的生命。然而,当他的尊严受辱,他猛然惊醒:一个人可以没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丢掉他宝贵的生命,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高贵的思想!弃医从文的转折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救国的道路,相反,当“鲁迅”的名字响彻中国,那个信念才得以成真,而那曾经年少的男孩,也使自己的人生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永恒的坐标。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尊严。
韩信面对羞辱他的勇夫,并末逞匹夫之勇,转而取了世俗眼中的奇耻--受胯下之辱。司马迁面对卑鄙至极的刑罚,并未图匹夫之志,转而取了世俗所不容的奇耻--接受宫刑。“尊严”两个字并不等同于“不屈”,失去小小的礼节,舍弃旁人的嘲讽,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尊严。在世俗面前,转折取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必将实现梦想,而同时,也换回了人生的至高尊严。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前进。
荒凉的莽山,平淡的日子,个个叫张文举的男孩却偏有一个文学梦。那个梦,是轻轻的风吹着静静的云;那个梦,是乘着风驾着云驶向辉煌。然而,一封封的退稿信中,编辑对他说:“虽然你在文学上很难有突破,但我发现你的字越写越漂亮……”二十年后的今天,当他戴着“著名硬笔书法家”的头衔,在日本、在欧洲、在美国做展览时,他只是对着摄像机说了一句:“人生有时真的要转个弯。”转折,并没有打碎他飞出山谷的梦。相反的,转个弯,旁边就有通向成功的坦途!
人生的路,不可能一直到底:人们的选择,也不能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有时,转折之后,梦想自会实现,信念终会成真,人生也会走向辉煌。
摒弃世俗的的眼光,在艰难的迷途上做个转折吧。
转折
——十个海子的复活
2003年3月26日 晴
“献祭的黑毛羊死在三月四月的中间/众人的身后你活在三月四月”
这首诗献给你——消失在三月四月中间的大地之王——海子。
每年的今天,都会想起你,和你所有的诗。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这是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短诗,然后,你就离开了,带着你一生不变的坚持,到天堂,继续唱你的夜歌。
但是,我想,假如你真的还活在天堂,那么就不得不承认你死亡,是你生命中的一处转折。因为我看到了,我真的看到十个海子在春天的复活——你的诗,连同你的精神,活生生地出现在这个世界,并照亮了它。
你生前的寂寞我真的可以感受得到。在那样一个时代,写作是一条真正寂寞的路。许多文人融入了潮流,去追逐名利、地位而背弃了自己的灵魂。唯有你,和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祈求黎明到来。只可惜最终,还是没有人懂你的诗,懂你的感受。于是,你心力憔悴,宁愿沉睡,不再清醒。所以,14年前的今天,你有意离去……
但幸好,你留下了你的诗,和你一生不变的坚持。文学界被震撼了,全社会被震撼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试着理解你。你成了文学界的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神话,诗歌的烈士。于是,我看到十个海子在春天复活,看到了你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
每一个人都有失意的时候,但却不是每一个失意人的死亡都会成为生命的转折点。唯有用心生活,用心去爱,用生命追逐理想的人才会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
将死视为生命的转折点未免有些悲凉。但也许,有价值的死多少会冲淡这悲凉吧——就像是屈原,或是王国维。海子,你一生追寻梦想,死亡后精神长存于世间,这,便是永生啊!
海子,活着的时候你一定没有想到自己死后会被人赏识吧。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消逝之后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如你红头发的瘦哥哥梵高,一生静默地守候,也换来了死后的又一次重生。死亡,是你们共同的转折点啊!
小小的星从不被人注意,但当它化为流星,面对死亡时,却倍受关注。很多时候,转折只在生死之间,一线的距离,却相隔甚远。因为逝去的美好,往往弥足珍贵。
人生并非越灿烂越美。许多人一生荣华,死后却被人唾弃。花一样盛开的必将花一样凋落,这是自然的法则。一生默默无语精神永存世间的人,死亡,成了他们重要的转折点,将他们的思想,变成一种别样的美。
人生处处可遇转折,而最重要的转折莫过于死亡——它,将给你的一生,打上一个公平的分数,或使你从平庸变得受人瞩目,或使你从显赫变得万人唾弃。
海子,今天,我再次怀念你。希望这篇日记,为你精神的复活作证,为你生命的转折作证。
14年后的今天依旧春暖花开,我在这里怀念早逝的海子……
这篇考场作文给我们很多启示。作文对海子之死的思考,基于海子人生经历的层面,是诗人生命的一处转折;十个海子在春天复活,则从海子出发,展开联想,向纵深扩展开掘,感悟着生命的意义,揭示出诗人的追求永在。作文选用日记体,便于以一种私人性的话语抒情。日记以一种心灵对话的方式推进:别处不可以想的,日记里可以遐想;别处不方便说的,对话中可以倾诉。作者写作时似乎全然忘记了自我,读者品读时也会深深被海子的命运、被作者的情思打动。
这篇作文之所以特别动人,促人思考,给人启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写自己深爱的诗人,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因此才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也因此才能展示过人的才情、深刻的思想、丰厚的底蕴和出色的文字。
作文的作者是北京师大附中的周婉琪同学。这位同学特别喜欢海子,语文老师把海子的全部诗歌推介给她,并给她一句忠告:读海子,不是读着玩,要以海子为镜子,去认识社会,去感悟人生。周婉琪同学接受了老师的忠告,在日记里一次次追怀海子。模拟考试从二月考到五月,总共写了十来篇作文,无论面对什么题目,“话题”也好,“标题”也好,周婉琪同学十有八九都写海子。六月七日坐在考场上,她理所当然地会写得得心应手,深刻丰富,出类拔萃。
本题解析:
1、题目内涵
表示某个事物的转变、变化。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2、话题“转折”的分解举例
联想相关事例 分解出子话题
鲁迅弃医从文,更是为了救国 转折并不意味着放弃信念
韩信受胯下之辱,更是为了鞭策自己 转折并不意味着放弃尊严
张文举弃文从书法,更是为实现人生的目标 转折并不意味着放弃前进?
点评:“转折”这个词本身有很多值得审视的地方:“转折”的原因,目的,结果,影响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入题的切入点。“转折”的对象、要素更是我们立意的突破口。记叙“转折”的精彩、艰难、痛苦,论述“转折”的思考、启迪、意义则是我们文体的综合呈现。本题大有可为,是一道何有内涵的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指出:“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