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31 23:08: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学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公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哪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市场价值,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崔勇
㈠我的祖籍是安徽桐城。祖父过世之后,祖母就带着年幼的父亲逃难到了我们现在居住的望江。据说,那是因为日本人。我没有考证过日本人是什么时候来到桐城的,父亲与我说起过家族里出了一个“伪保长”,胜利后被镇压了。我一直将这样的事情当成是“电影”①,因为我实在没有能力将“伪保长”和现实联系起来。 ㈡前些天,凤凰卫视播放一档节目,讲述了日本侵华时期的细菌战的受害幸存者。我的眼睛突然被一幅画面所压制:一个老人的腐烂的腿。解说说老人这腐烂的腿永远不能痊愈,就是为日本人投放在水中的炭疽病毒所害。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 ㈢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是一名船夫,在长江上行船。母亲生前与我说起,“大军过江”的时候,外祖父是为解放军摇船,有渡江证,只是后来被外祖母遗失了。 ㈣每年春节前后,外祖父大概要在我家住上三五天,应该是在外祖母过世之后的事情。外祖父的腿是我们永远的好奇和不安。他的左脚踝一直是腐烂的,所以每一次来我们家,总是要带一盒消炎止疼膏。在我家的时候,母亲每天都会很仔细地为他清洗那创腐的脚踝。我因为好奇,也常常在一旁看。腐烂之处,用一条布带子裹住。母亲很小心地一层层揭开带子,然后就可以看见那可怕的腐烂。一层层的腐肉,散出一股子腐臭味。母亲一边清洗那创腐,一边啧啧的摇头,为外祖父叹息。 ㈤我们小孩都问过母亲,外祖父的脚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治不好。母亲回答说,不知道看了多少医生,总是没有结果,外祖父自己也不知道原因。腐烂一直伴随着外祖父。老人家过世的时候,母亲说那只脚带给老人的是一生的苦日子。 ㈥直到看到凤凰的这个节目和那个画面,我终于将外祖父腐烂的脚与那个可怕的炭疽病毒联系起来了。说实话,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那场不遥远的战争的创伤也留给了我。我还想起我邻居闵姓一个老人,也是有这样的腐烂的脚,少年时,我们还不止一次地嘲笑过他。 ㈦写到这里,我想,我的那些古老的乡民还不知道那腐烂和“炭疽”这样很现代的病毒有什么联系。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苦难的真实:他们只是默默地清洗那腐肉,他们所知道的只是那腐烂是没有办法根治的;他们不知道的是“炭疽”。现在这些苦难似乎②已经随着那些老人的故去,不再打扰我们了。 ㈧外祖父安葬在他的故里枞阳。母亲在世的时候说,外祖父托梦给她,希望我这个外孙有时间去看看他。我还不知道他老人家坟的具体所在。外祖父家族在枞阳县很有名望,出过很多名人,我不太清楚。现在,那些事情好像应该很古老了。 ㈨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本文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作者为什么要向读者描述一张日本细菌战受害者的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对“腐烂的腿”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情感变化?这一变化引发了“我”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标题“一点记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健忘的人是幸福的人;也有人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张照片描述了一条永远不能痊愈的腿,这种可怕的伤害是战争来带的,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引出下文,联想到祖父的腿伤,过渡到“回忆”的事情上来。(意对即可) 2.①电影是虚构的,与生活有一定距离;我对历史的感受正如看电影般。 ②作者表面上说战争的影响随着老人的逝去不再影响我们了,其实表达的是一种担忧与警醒。担忧的是后人太快地遗忘战争的痛苦,要警醒的是后人不可以忘记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尝恶果。(大意对即可) 3.年轻时候对它的好奇、嘲笑到后来的沉痛反思。通过这一条腿,引发了我对战争的思考:战争造成的伤害一直存在,但是人们却对伤害的根源却缺少认识。(意对即可) 4.表面上是对家族亲人遭遇的一点回忆,其实以小见大,展现了现代中国人对过去屈辱历史的记忆与反思。(意对即可) 5.参考示例: (1)同意前者。日本对于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的确令人发指,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只记着过去的战争,想着过去怎样受辱,仍把对方看成是敌人的话,显然不能进一步改善发展关系,这与当今和平共处的发展理念相违背,国家的强大需要汲取他国更多的精髓,我们应该忘记过去,着眼现在,规划未来。国家如此,个人也当这样。 (2)同意后者。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留下的罪孽无法计算,也应永远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要使祖国繁荣富强,不再落后贫穷 不再受人凌辱,我们要时刻警惕 居安思危。不要让耻辱的历史重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的对待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比较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的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伯风(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选自《论散文》)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于“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和我们人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天天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是散文。 B.散文是一种翻译,它能够把我们头脑里的思想情绪译成语言文字呈现出来,最能显现作者真实的个性。 C.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限制,是最自由的,因此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 D.散文的妙处很多,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散文相对的文体严格的讲应当是“韵文”,而“韵文”和诗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B.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含着诗,而号称为诗的,里面的材料却仍然是散文。 C.散文和韵文的区别在于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要素上的不同。 D.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是相同的,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读起来也会感到声调铿锵。
|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观看体操比赛、欣赏交响乐等也能体会到一种诗意。
B.散文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所以,我们鉴赏散文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对于散文那流动的情感,更是无法把握。
C.要写出好的散文,富于感情、思路清晰都是需要作者把握的重要因素。
D.伯风说:“文调就是那个人。”因此,提高人品,也有助于提高文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A“写的文章”错;C“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错,就当为“最不容易处置”;D“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错
小题1:A原文说“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所以韵文和诗并不相同B“也许里面的材料仍然是散文”D“韵法”不是相同,而是有准则
小题1:说法绝对
本题难度:一般
4、多选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3题。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接近70%。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还源于饮食质量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为美味可口的食物。生产1公斤花生要比生产1公斤大豆多消耗近1倍的水,而生产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水几乎是生产1公斤鸡肉的4倍,生产1杯橙汁也要消耗1杯茶用水量的5倍。随着全世界20亿人口将步入中产阶层,即使人口总量不变,农业用水量也会有增无减。
同样,工业生产也需要水。全世界用水总量的22%用于工业生产,8%用于生活用水。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用水量在20世纪下半叶翻了两番,比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快一倍。专家预测,各方面的用水需求都还会进一步增加。
水资源的总供应量是既定的,即使到了2050年,全球总水量也不会增加,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一部分水似乎从天而降,那是因为它来自蒸发的地表水分,经过冷凝后形成降水,又返回大地。
如果我们在淋浴时用了一箱水,这能算作“用光”吗?是否可以将其收集起来浇灌花草呢?它也可以渗透至地下含水层,填充地下水,抑或汇入江河之中,再供他人循环利用。真正将水“用光”,使其短时间内不能再为人类使用有两种情况:水从游泳池、蓄水池或水塔蒸发,进入大气层;或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水从植物叶面蒸腾到大气层。这两个过程合称为蒸发蒸腾作用,往往被水资源决策者所忽视。
人工调水运费不菲,当某地的雨水和地表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时,地下水似乎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2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70%来自一个含水层,而按照目前的使用速度,这一含水层将在200年内枯竭。由于这一原因,墨西哥城已经开始下沉。在曼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雅加达,含水层要么被透支使用,要么遭受污染,或被海水回灌。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很多举措己广为人知。各国政府必须开诚布公,将江河流量、水位高低、天气预报等讯息公之于众,集思广益、另辟蹊径,寻求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案。例如,修筑全天候通行的道路系统,以方便农产品运输,实现从自给农业到商业农业的转变。
对于农民来讲,干旱地区的农民则需更换作物品种,改种价值高、耗水少的作物,如坚果、草莓或蓝莓。而消费者也需学着接受转基因食物。同时,一些个人爱好最好也要做出调整,可以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减少洗车频率等等。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生产、生活用水量相对农业生产用水量来说,是以成倍的速度快速增长的。
B.就世界范围来看,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分别是用水总量的70%、22%、8%。
C.人们不断追求美味可口的食物,饮食质量提高,造成农业用水增加。
D.生产花生、牛肉、橙汁用水量要高于生产大豆、鸡肉、茶饮品的用水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资源的总供应量是既定的,再过几十年,全球的总水量也不会增加。
B.我们使用过,又被别人循环利用的水,不能视为“用光”的水。
C.经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进入大气的水将永远不能被人们使用。
D.淋浴过的水,还可以再利用,如收集起来浇花,它还可以渗透到地下含水层,填充地下水。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人工调水运费价格较高,雨水和地表水有不足时,人们会用地下水解决燃眉之急。
B.消费者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减少洗车频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C.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无休止地采用地下水,会带来水层被透支,甚至地面建筑物下沉等诸多严重的问题。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因此,只要各国政府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就能实现从自给农业到商业农业的转变。
参考答案:1.A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①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就这样,一部分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②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我想起千年的礼仪,民间自有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素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③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④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⑤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⑥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古中国的偶像,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⑦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⑧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⑨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⑩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在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小题1:阅读文章,根据要求补充下列画线处内容。(6分)
作者透过木格花窗,眺望到的
白天的实景是____________?___;
想象的虚景是?;
晚上的实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点不超过10字)
小题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1)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
(2)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的妇人吗?
小题3:赏析第⑦段中作者对窗外各种景物的描写?(6分)
小题4:木格花窗进入到母亲的生活,停驻在作者的心头,一方小小的窗口,让作者浮想联翩,思绪万千。结合全文,对本文的主题试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片菜园;(2)母亲倚窗所见所想;(3)月亮,远山,银河浩瀚。
小题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2)对于浩大的天地,母亲是小小的;但对于作者,她是一位善良、勤劳、慈祥、伟大的母亲,这里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母亲在作者心中的伟大。(意近即可)
小题3:①运用拟人化(排比)手法,描写窗外自然景物的美好(丰富),表现了作者对木格花窗的喜爱之情;②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在木格花窗前,可以“望见万里”,“听见千秋”,突出木格花窗在母亲生活中的作用;③木格花窗,将“远”与“近”、“小”与“大”连接为一体。(答任意两点即可,每点3分)
小题4:观点一:怀念母亲,感恩母爱。文章开篇第一段就点题,松木成了窗,窗则成了母亲瞭望世界的眼睛。第三、四、五段通过我的所见所思,叙写了木格窗前母亲的生活、母亲内心的愁苦和美丽的梦想。第七段写菜园之外热闹而充实的美丽交响,排遣了母亲的“寂寞”。第九段写我深夜在窗前伫立,内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爱怜与感恩。
观点二:精神返乡,回归田园。第一段“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提示 “乡村气息”是“我”精神返乡的阳光通道。文中多次描写“我”站在母亲的木格窗前,透过我的眼睛而非透过母亲的眼睛看乡间的泥土及各种动植物,感受到质朴热烈的生命底色。第八段描绘一幅山村夜色图景,美丽且精致,充满了回归田园的安详与欣悦。
观点三: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第一段中说“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人与自然天然融为一体。第四段透过窗口,感悟母亲与植物在劳动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美好关系。第六段从简单的窗雕联想到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为朋友。第九段对浩大宇宙的想象,以及“人世悠远、天道永恒”的结尾,全面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情感互哺,彼此尊重的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理解“实景”“虚景”,前者为亲眼所见,后者为想象的情景。此题答案可从文章中第一到第四段中,根据提示进行概括,如第一段,“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属于晚上的实景;文章第2段,“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属于白天看到的实景;文章第四段,“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属于虚景。
小题2: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如“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很明显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把白菜的情态表现出来,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此题是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先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第七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答出其作用。如第一句“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运用的是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此来表达作者对木格花窗的喜爱。由后几句的关于颜色、歌唱方面的语句可知,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木格花窗的重要性。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4: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组织答案,分析作答时,要结合着文章中具体的内容来表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答题时,可参考以下主题来谈:怀念母亲,感恩母爱;精神返乡,回归田园;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