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五)
A.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 的影响。 B.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 不利因素。 C.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影视作品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 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D.影视作品类型化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 |
3、阅读题 孤独的普希金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即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普希金许多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酒吧间捧起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我想,更不会有人痴情而耐心地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了。
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音乐四起,爵士鼓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进进出出,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在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雨雪飘飞的日子,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雨,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的意境中。
而这一个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军侵华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的时间内连遭劫难。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老翻译家,一辈子专门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守在普希金的身旁,度过他的残烛之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忘记了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毁掉了美好的事物,当然更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而年轻人漠视那段悲惨的历史,只沉浸在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里,哪里会有老翻译家那份深厚的情怀,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他的诗感发了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街头。
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手中拿着计算器正在算账,很投入,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再到普希金像的正面,我的心像被猫抓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人们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塑像旁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
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作者认为,相对于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岳阳路上的普希金铜像是可看可不看
的,因为前者比后者名气盛,影响大。
B.文章第四段“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一句,是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普希金距离当代大多数人十分遥远。
C.上海普希金塑像石座底部的 “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这一细节,让“我”对人们只追求物质金钱的心态产生难过之情。
D.老翻译家坚守在普希金像的身旁,完全是出于对普希金及其诗作的热爱,他成为孤独的普希金唯一的安慰。
E. 作者表达自己的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使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而饱满,既有无奈、痛苦,又有遗憾、忧虑。
小题2:请理解“过去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所表达的含意。(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处是有关莫斯科普希金广场的回忆,这段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4:题目“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释。(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得救
(捷克)雅·哈谢克
为什么必须绞死巴夏尔,这与故事的主旨无关。临刑的前夕,当看守长端着酒肉出现在他牢房里的时候,尽管压积了一身累累罪行,他还是禁不住笑逐颜开。
“这些都是给我的吗?”
“对。”看守长深表同情地说,“最后一顿了,您就吃个痛快吧。回头再给您把凉拌黄瓜端来-----我一次端不了这么些。”
巴夏尔满意地听完了他的话,便舒舒坦坦地在桌旁坐下,咧嘴一笑,开始狼吞虎咽地嚼起炸牛肉来了。看来他是一条聪明的混世虫,要尽量从生活中捞取一切,连这最后的片刻享受也不肯放过。
只有一个念头冲淡了他的食欲,那便是:今天早上通知他,说他的请赦书已被驳回,只准缓期执行二十四小时。这些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的人们,就要来绞死他,看着他一命呜呼。而他们自己呢,明天,后天,甚至好多年以后还是照常活下去,照常在每天晚上悠然地回家,而他巴夏尔却早已不在人世了。
他闷闷不乐地想着这些,嘴里塞满了炸牛肉。在旁人给他把凉菜和小面包端来的时候,他竟长叹了一声,说想抽口好烟。
大家就给这犯人买来上等烟叶,看守长还亲自给他递上火柴,并且向他大谈上帝的无限天恩,说纵然失掉了尘世上的一切,未始不能在天上……
犯人请求给他再来一份火腿和一公升葡萄酒。
“今天您要什么就有什么!”看守长说,“对像您这种处境的人,我们是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那么就请再添两份肝制香肠吧。另外再来一公升黑啤酒,我也会领情的。”
“绝对不会少您半点的,我马上就去吩咐!”看守长殷勤地说,“我们犯得着不讨您喜欢吗?人一辈子也活不了多久,还是多吃多喝点吧。”
当看守长将那些酒肴送来的时候,巴夏尔说已经够了。不一会儿,这些佳肴美酒的香味便充满了整个牢房。巴夏尔将桌上的杯盘摆弄齐整后,就又大嚼起新点的干酪和沙丁鱼来,一面喝着啤酒和葡萄酒。
猛然间他记起了,在他还未入狱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这样酒足饭饱、心旷神怡地坐在郊外一家餐厅的凉台上吃晚餐,翠绿的树叶在皓月的清晖之下熠熠发光。在他的对面,就像眼前的看守长一样,坐着胖胖的餐厅老板,不住地向巴夏尔敬酒敬菜……
“讲个笑话给我听吧。”巴夏尔说。于是看守长挺带劲地给他讲了一个最新奇的笑话,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内容下流。
巴夏尔请求再来一点水果、一杯黑咖啡和几块饼干作点心。他的这个请求也如愿以偿了。在他用完点心之后,牢房里进来了一个狱中牧师,打算给囚犯一番最后的劝慰。
牧师是个神情愉快、和蔼可亲的汉子,他也像巴夏尔周围为他操心、判他死刑,明天就要绞死他的人一样。他们一个个满面春风,和他们打交道很痛快。
“上帝会使您得到安慰的。”狱中牧师拍着巴夏尔的肩膀说,“明天一早您便万事都了啦,不过也用不着垂头丧气。您还是忏悔忏悔,打起精神来仰望一下天国吧。您要信赖上帝,因为他对每个悔罪的人都十分高兴。谁要是不肯忏悔,谁就会在牢房里彷徨哭泣,一夜难安,但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只不过是自讨苦吃罢了。谁忏悔,谁就能在这最后一夜里睡个好觉,做个好梦。我再重复一遍,老弟,要是您肯洗涤灵魂的罪恶,便会觉得好过得多了。”
谁知巴夏尔陡地面如土色。他直想呕吐,五脏六腑都翻动了,却又吐不出来。一阵可怖的痉挛攫住了他的全身。他蜷曲着,痉挛着,额头冷汗淋漓。
这下可把牧师吓坏了。
看守们纷纷跑来,连忙把巴夏尔送进了狱中医院,狱医们一看都摇头。傍晚,病人发高烧了。子夜以后,医生们宣布他的病况非常险恶,并且一致断定是剧烈中毒。
重病的人照例是不处死的,因此当天夜里并没有给巴夏尔搭设绞架。
相反的却是替他清洗肠胃,还把那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残块进行了一番化验,结果发现肝制香肠已经腐烂,含有剧毒。
一个调查团突然光临了出售香肠的商店。调查的结果是那香肠商违反了卫生规定,香肠没有被放在冷藏室,而是被放在温暖的地方。调查团记录完后,案子就转到检察长手中去了。检察长便以食物储藏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罪名,把那商人审讯了一通。
在那些治疗巴夏尔的狱医之中,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年轻医生,他寸步不离地守着那张病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病人起死回生,因为这件案子实在是太稀罕,太离奇,太有趣了。年轻的医生日夜不懈地护理着巴夏尔,两周以后,他便拍了拍犯人的背道:
“您得救啦!”
第二天巴夏尔就被依法绞死了,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上绞架的健康。
使巴夏尔苟延残喘两星期的香肠商被判处了三星期徒刑,而救了巴夏尔一命的医生却得到了司法部的表扬。
小题1:面对巴夏尔无休止的索求,看守长毫不生气,反倒是有求必应。结合划线句的内容,请以看守长的语气说出他自己真实的想法。(4分)
小题2:为什么巴夏尔会回忆在“餐厅吃晚餐”时的月色?(4分)
小题3:请说说小说标题“得救”的寓意。(4分)
小题4:哈谢克的短篇小说以“情节的独特安排”著称,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夏天的敦煌
常书鸿
在敦煌,夏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莫高窟前岩泉的冰河刚刚化冻,三月间和暖的春风和炽热的阳光,匆匆地把树上的榆钱和地面的苜蓿首先在灰黄的沙岩间点缀出嫩绿的新芽。接着,在杏树和梨树的枝头,也迫不及待地开放出与枯枝很不相称的艳丽的鲜花。在冬天以后就不知去向的黄鸭子,这时又在有九层楼高的岩石的隙缝中,孵育它们的小雏鸭。蜜蜂和小鸟的鸣声与树荫路旁水渠中的青蛙的叫声,把静静的千佛洞弄得有点闹意。于是莫高窟前千百枝的白杨和垂柳,一直到银灰色的沙枣,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中迅速换上了嫩绿的新装;于是长满在岩泉的沙滩边的马兰和红柳也开出了花朵……最后,具有西域情调的金黄色的沙枣花,那浓郁的香味,送来了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生的浴佛节的庙会。
这时候粮棉已下了种,春忙季节已告一段落,社员们乘着农忙间歇的空隙,喜欢利用这个传统的节日,乘了汽车、自行车、牛车、驼、马、驴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携儿带女,带了野餐的锅灶、吃的、用的、玩的,在新店子到千佛洞的三十里的马路上络绎不绝地连成一条走马灯一般的行列。爱玩好闹的青年男女还随带着板胡丝竹,三三两两地坐卧在白杨树的树荫下,或淙淙不绝的泉水前,一时歌声和郡鄂曲牌的音乐此起彼伏,……爱俊俏的敦煌农村姑娘,头上戴着各式各样塑料的发夹和绸带,在沙滩边上收集野马兰的花束。
在庙会的时候,敦煌县商业局还组织了临时菜饭点心铺,供应游客的需要。但来自农村的老乡们,还是喜欢将自己带来的小锅小灶,用从树林中拣来的枯枝败叶,在泉水畔,树荫里,简单地用土块或石头架起锅灶,就地野餐。在这里,可以听见流行在甘青间的“花儿”唱、“二人转”和郿鄂戏……直到新月的斜影照射在岩泉上发出闪闪的寒光,戈壁滩夏夜袭人的寒气,才使热闹的白昼慢慢静寂!
四川初八庙会一过,来自各乡各公社的劳动人民,在此游息了几天之后,就像来时一样的突然,又匆匆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
当敦煌夏天的阳光越来越显得炎热时,东风起处,那些娇嫩香艳的春花,像过眼浮云一般,一刹时消灭干净!于是杏树、梨树、桃树、枣树,都在油绿绿的树下面露出茁壮的果实,白杨与榆树长满了青葱茂密的枝叶……人们一进三危山的峡谷口,就可以望见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金色沙漠中的一条青葱美丽的织锦!
夏天的敦煌,太阳从上午五时在三危山中升出来之后,一直到下午十时,太阳才从鸣沙山背后落下去。在长夏的日子里,太阳每天挂在天空整整有十七个小时。在这些日子里,在幽暗的石室内部,由于烈日的反光缘故,不用电灯也可以观望壁画和塑像。夏天,敦煌沙漠中的气候也显得特别!中午,在太阳下的温度可以直升到摄氏四十度以上。如果你愿意的话,把一个鸡蛋埋在晒热的流沙中,不到十分钟就可以烤熟。但这里的空气却是那么干净,那么纯洁,人们只要在阳光射不到的树荫下,就会觉得凉爽清快!在房屋中,只要关闭了窗户,放下竹帘,不使阳光射人,室内总是那么清凉!经过半天的劳动,在午餐后,在静悄悄的连小鸟也不啼一声的环境中,小睡片刻,真是一剂消除疲劳的良药!人们在午睡醒来后喝一杯在千佛洞到处皆是的甘草凉茶,真是精神抖擞,暑气全消!于是同志们三三两两地拿着夹衣,甚至带着棉袄或老羊皮,背着工具箱,穿过窟前晒热的流沙,走到用柏油铺的林荫路上时,就会感到很凉爽,等走到了洞窟门口时,人们就要准备受一股冲出来的冷气的袭击,于是披上夹衣或棉袄……这时,人们用清醒的头脑,在自己的岗位上,临摹、摄影,或作记录研究,继续工作。等完成了下半天的工作出来时,傍晚六点钟的太阳还是那样矫健,人们喜欢再用一点时间在集体的蔬菜瓜果园地上转一下,如有成熟的好瓜和该摘的鲜菜,就一起交给管理员。准备晚膳后,大家在晚凉中围着桌子吃一阵比哈密瓜还要香甜的“古瓜洲”的好瓜——我们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这时候,人们最能体会到西北流传的一句耐人寻味的口头语:“早穿皮裘午穿纱,围了火炉吃西瓜!”
一九六二年八月
小题1:文章写夏天的敦煌,但开头作者不惜笔墨铺写春日的敦煌,这有何作用?
小题2:怎样理解“人们一进三危山的峡谷口,就可以望见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金色沙漠中的一条青葱美丽的织锦”一句中的“一条青葱美丽的织锦”?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早穿皮裘午穿纱,围了火炉吃西瓜”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4:作者说“在敦煌,夏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的原因主要有那些?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