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06 05:29: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少诗史或诗选都把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作为唐代诗人的开端,把他的《野望》作为唐诗的开篇,这当然无可非议,因为他恰好是初唐最年长的杰出诗人,《野望》恰好是初唐最早的优秀诗篇。但是,有时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会引起人们对诗史意义上的时间顺序的误解,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把王绩看成是开唐一代诗风的诗人,把《野望》看成是“第一首真正的唐诗”,觉得这样一来王朝断代与诗史分期就可以取得一致。其实,这种沿袭了明、清人现成说法的观点并没有多少根据,因为王绩的诗虽然不大有六朝繁缛密丽的风气,但有的是魏晋人尤其是阮籍、嵇康特别是陶渊明的影响,还不能算是史诗意义上的“唐诗”——尽管他的人与诗在时间上都已进入了唐朝——何况,学习与模拟的榜样并不能以年代早晚分出等级高下,诗歌语言不是酿造的酒浆,窖藏越久就越好,诗史上创辟新风也不是寻源溯流,回复越古老的时代就越新,在这一点上或许可以参照中国古老的故事“五十步笑百步”。当然,王绩越过六朝去学习魏晋人的诗,使他的诗歌语言比较朴素质直,诗歌意境比较自然恬淡,所以在读惯了六朝以来秀词丽句之后,人们突然读到这样的诗,就好比差不多吃腻了大鱼大肉想吃蔬菜或看腻了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后突然看到一片朴素的田园风光一样,惊喜之余要格外赞叹,像那个清代的贺裳就想把陶(渊明)、王(维)并称的“王”换成王绩的“王”,觉得“辋川诚佳,太秀,多以绮思掩其朴趣,东皋潇洒落穆,不衫不履”,但他没有看到王绩与陶渊明的不同,王绩的回归田园多来自道家追求自然的理念,他的退隐醉乡也出于全身养性的理想,他祖传的“东陂余业”,“园林幸足”(《游北山赋序》),也使他的隐士生活过得悠闲舒适,因此他诗里那种“乱头粗服”就和真正衣衫蓝缕的农夫不同,他诗里的田园乡村仿佛是大观园里“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挂着“杏帘在望”酒旗的稻香村,他诗里那种着意恬淡的意境就仿佛当着官的贾政却说“(稻香村)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所以,虽然王绩的诗风在唐初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既不能说他回归到了魏晋时代,也不可说他已开创了唐代诗风,而《野望》尽管平淡自然让人读来流畅上口,但他的意境情调,既不能等同于陶渊明式的淳厚朴淡,它的语言形式也不能等同于唐人五言律诗的整齐圆熟,他和他的诗仍然处在六朝诗向唐代诗的过渡之中。 小题1:下面关于王绩诗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绩的诗歌深受魏晋诗人的影响,摆脱了六朝诗歌繁缛密丽的风气。 B.王绩诗歌的语言朴素质直,意境恬淡自然,与陶渊明的诗歌如出一辙。 C.王绩的诗歌虽然显得“乱头粗服”,但与真正的田园诗歌的意趣并不相同。 D.王绩的诗歌虽然清新可喜,还只能算是六朝诗歌向唐诗过渡时期的作品。
| 小题2:下面对“五十步与百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作者对那种沿袭明清人现成说法的观点的委婉嘲讽。 B.意在强调六朝诗歌繁缛密丽的风气与魏晋诗歌的创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C.意在强调诗歌的进步不是简单地回复到古老的时代,而是要开创时代的诗风。 D.创辟新风不是寻源溯流,而要另辟蹊径,否则就如同是五十步与百步。
|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读惯了六朝绮丽的诗歌,所以当人们读到王绩清新的诗歌时,那种“格外赞叹”影响了对其诗歌历史意义的正确评价。
B.作者认为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和诗史意义上的时间顺序不同,所以他不同意明、清人把王绩看成是开唐一代诗风的诗人的观点,认为这样的结论没有根据。
C.作者认为,王绩的诗歌不同于陶渊明的诗歌,除了他追求的理想不同之外,有以“东陂余业”,“园林幸足”为支撑的悠闲舒适的生活也是原因之一。
D.王绩的诗歌既没有回归到魏晋时代,也没有开创唐代的诗风,他只是成功地完成了由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标准的标准
止庵
一百年前诺贝尔文学奖刚刚设立时,大概未曾料到,如今竟有这么大的声誉,这么高的地位。我们简直要把它当做在世界范围内评衡某一作家文学成就的最终标准。
诺贝尔本人最初提出“富有理想的倾向”,显然想确立一个标准,好像也颇有几位作家(托尔斯泰、勃兰兑斯和易卜生等)因此而没能入选;但是这标准终于执行不下去了,或者评委也意识到,继续这样不啻是奖项本身的自杀。萨特一九六四年拒绝获奖,理由据说是抗议只发给西方作家和东方的叛逆作家,他似乎发现一项规律,也就是看到一条标准,可第二年为肖洛霍夫所得,这规律或标准也就落了空。九十年代,西方的左翼作家频频得奖,简直是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了,当然也不能算有了什么标准。惟一可以视为标准的,就是只授予尚且健在的作家,虽然也有一两次例外,而对于活着的众多作家来说,这样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
正因为诺贝尔奖缺乏标准,我们(瑞典文学院的十八位院士除外)对它总是一则以慕,一则以怨。常常抱怨某甲应该得而未得,某乙不该得而得了;这时那些评委被视为昏庸之辈,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们都看不清楚。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作家,得奖的有不少,这足以保障该奖项的权威性;遗漏的也很多,卡夫卡、穆齐尔和布尔加科夫这样身后名声大作者倒也罢了,乔依斯、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则实在说不过去。可是我们并不因此就放弃或降低对该奖的崇尚,这大概是慕与怨之外,又一则以恕也。都说这不是前述作家的遗憾,而是诺贝尔奖本身的遗憾。
这里可以顺便一提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其实该奖只授予个人,并非授予国家,所以这种情结(无论怨怼也好,希翼也好)根本不能成立。拿我们的作家和上面提到的几位比一下,谁更该表示不满呢。迄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名符其实。第二类名不符实。严格说来,诺贝尔奖授予这两类作家,对读者都没有太大意义。想读的照样读,不想读的照样不读。这里第一类作家,实际上等同于前述那些该得而未得奖的作家;第二类作家,则不过是花名册上的一些填错了的名字,是诺贝尔奖百年史上的疏忽、差错,抑或玩笑而已。第三类有实而少名或无名(就世界范围而言),因为得到这个奖,从而名符其实。无论如何诺贝尔奖很出名。它在确认作家价值的同时,也把他们郑重推荐给读者,提示他们其实具有与第一类作家相等的地位。特别是来自某些相对弱小或相对偏僻国度的作家,如果没有诺贝尔奖得主这块招牌,我们不光没有机会读到他们的书,就连他们的名字都很难知道。所以诺贝尔奖的真正意义,恐怕还在扩大视野方面。
一百年来,诺贝尔奖时而令人满意,时而令人失望,始终也没有成为理想的化身。曾有上帝造人一说,为什么既造美人又造丑人呢,因为上帝无所不能;君临人间的评委如此行事,正是对上帝的某种模仿。二者都有恃无恐,因为无论上帝还是诺贝尔奖都是惟一的。?
? 2000年10月6日(本文有删节)?
1.“标准的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四段看,作者说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不能成立,有什么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请选出正确的两项(?)
A.贾政等人在大观园游的第一处庭院"有凤来仪"是后来的潇湘馆
B.在贾府中,骂袭人等是"忘了本的小娼妇","装狐媚子哄宝玉"的是李嬷嬷
C.省亲元宵上,贾政看到大家所作的谜语竟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海灯等散乱、飘浮之物,心中不免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尤其是黛玉的一首七律,更不像福寿之人所作,左思右想,竟然伤悲感慨,难以成寐。
D.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探春说象黛玉。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序是置于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序可以用于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缘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或者发表评论。序的种类很多,有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
序的起源很早。刘勰《文心雕龙》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颜之推《颜氏家训》也说:“夫文章者,原出《五经》……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二人将序的源头追溯到《易》。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继承二人的观点,并有所阐发,他说“《文言》檗栝乎乾坤,《序卦》发挥乎爻象。此则序所由防,序作者之意者也”,认为序始于《易》之《文言》和《序卦》。也有学者认为序起源于《诗经》之大序,元代徐骏《诗文轨范》、明代吴讷《文章辨体》、郎瑛《七修类稿》都持相同观点。《昭明文选》“序”体选文也首列《毛诗序》。
《文言》《序卦》二篇是古人对《易》的阐释,是释经之作,以之为序过于牵强。而《毛诗序》并非对《诗经·关雎》的字句词意进行解释,而是对整篇作品的意义进行引中和生发,是有意识地探索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更符合“序”的文体特点。因此,以序源于《毛诗序》为是。
汉代,序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司马迁《史记》开创了“自序”的体例,序中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并对《史记》的目录和篇次进行了说明。在《史记》中,司马迁还在一些“表”、“传”前撰有小序,以发表议论,或说明作表、传的意图。
除自己撰写序文外,序也可应人之请,受人之托而作,即他序。西晋时,左思《三都赋》成,因人微言轻,无以扬名,于是请当时大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皇甫谧对《三都赋》大为褒扬,其序一出,豪门士族争相传抄《三都赋》,竞致洛阳纸贵。此后相因成习,每有文成,必请有名望之人为之作序。序文创作盛行,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自古以来,序文佳作不断。唐宋八大家皆有杰出的序文传世。如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寓议论于叙事,提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独到见解,这一见解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此外,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都是序中名篇。
早期的他序多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由于时代距离遥远,作者之意难于探测,所以好序尤为难得。《文体明辨》就此现象道:“盖由后人妄探作者之意而为之;故多穿凿附会,依阿简略,甚或与经相戾,而鲜有发明,独司马迁以下诸儒,著书自为之序,然后己意了然而无误耳。”作者为自己作品写序的好处是“己意了然,无以隔阂”。而他人代为作序,自然隔了一层,即使是同时代的人,相识相知之人作序,要将序文写得中肯贴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人有言:“作者之意,引伸乎序。然他人言之,不若自己言之之深切著明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乌能如其腹中所欲言乎?”言简意赅地比较了自序与他序的优劣。更何况,人难兼善,更遑论通才,而求序之书各有专门之学,要准确指出文中精要,殊为难事。(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的“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放在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B.序可以分为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多种类型,其中自序为司马迁首创。
C.序的作用是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缘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等。
D.序源于《毛诗序》,汉代获得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更是佳作迭出,发展达到顶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序的起源问题上,刘勰、颜之推观点相同,徐骏、吴讷、郎瑛观点相同。
B.左思邀请当时的大名士皇甫谧为自己的《三都赋》作序,开创了他序之先河。
C.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没有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深刻。
D.早期的他序都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因为难以了解作者之意,所以好序不多。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阅读《史记》中的“序”,可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目录和篇次。
B.如果他人为《史记》作序,那么肯定不如司马迁自己写的序那样中肯贴切。
C.要了解我国文学史上一些作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序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D.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和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的观点相同。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
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那时候,剧院刚刚成立,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
为此,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他告诫演员,体验生活,不是去学习某些人的局部动作,而是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一个,去体验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体验生活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置身生活之外,作为旁观者、同情者、调查者去体验生活;二是直接向生活里去寻找艺术创作上的典型。
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境,实现舞台上的“一片生活”。朱旭说:“焦先生在剧院有个外号,叫‘面人焦’,因为他爱捏咕演员,直到你的演戏到了位为止。”据欧阳山尊回忆:“排《龙须沟》,焦先生让人在排练场摆了很多砖头,让演员踮起脚尖走路,体会遍地泥泞的感觉。”
焦菊隐一向强调演员要谦虚地吸收观众的意见,但在1953年演出《龙须沟》时,当他意识到于是之、叶子为了迎合某些批评者的意见,提高说话声调,损害了角色的心理和性格逻辑的时候,他异常愤怒,说那是16世纪的表演,他甚至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加以讽刺,说“像是上帝不在家时由他仆人创造的一个人”。在经历了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艺术磨练之后,《龙须沟》走向了艺术的成功。
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了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这让老舍不高兴了。后来老舍写的《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
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在第一场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20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撩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二幕刘麻子给大兵牵线做媒,本来上场后没什么行动,但焦菊隐却为他设计了慌慌张张连喝数碗剩茶根儿的举动,既表现了刘麻子的落魄潦倒,也表现了市面上的兵荒马乱。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
《茶馆》排练场空前活跃,老舍经常光顾,他与大家一起朗诵、讨论剧本,给演员做示范动作。在剧组里,演员“晕进”角色之中,每个人都充分调动想象,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才能。郑榕回忆说:“有一天排开场戏,焦先生让大家尽情发挥,后台的音响效果也配合着轰鸣起来,焦先生听着,看着,然后发出命令,让这一桌的声音再大一点,让那一桌的声音再弱一点。他像个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一样,让舞台上形成了多个声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在他的调理下,非常富有层次。撒纸钱一场,焦先生把前三排观众席给划出来,让我们直接对着观众倾诉。慢慢地我们终于找准了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从1958年首演至今,《茶馆》已经演出了500多场了,不仅在法、美等国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而且创造了一台戏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宋宝珍《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焦菊隐在整合演员“杂牌军”时,吸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经验,并创造性地提出体验生活要避免的两种错误。
B.于是之、叶子为迎合某些批评者意见,擅自提高说话声调,与当今好多演员哗众取宠的表演别无二致,因而遭到焦菊隐的讽刺与严厉痛斥。
C.老舍将《方珍珠》拿给中国青年剧院去演,本想表示对焦菊隐删改自己剧本的不满,但终因排演效果不佳,只好再度与焦菊隐合作。
D.焦菊隐在排戏时,经常因地制宜,帮助演员“晕进”角色,如排《龙须沟》在排练场摆砖头,排《茶馆》“撒纸钱”划出前三排观众席。
E.本文通过记述焦菊隐排演老舍两部戏的曲折过程,表现了他在话剧导演方面的天赋与成就,展示了他执著敦厚、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小题2:《龙须沟》最终走上艺术的成功,从导演角度讲,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焦菊隐从二度创作出发,是如何帮助老舍整理《茶馆》剧本的?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4:焦菊隐和老舍,一位是大师级的导演,一位是大师级的剧作家,两人个性都很强,甚至为排演闹过别扭,但“《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创造了不朽经典。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