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06 05:33: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1.征铎:铎,duó,大铃。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2. 槲(hú):一种落叶乔木。3. 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花白色。4. 杜陵:这里指长安,可指作者故乡。5. 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小题1:说明“枳花明驿墙”一句的含意。(2分)
?
?
小题2: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分)
?
?
小题3: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对颔联有如此评价:“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柳州开元寺夏雨(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①。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 ①沈(沉)浮:遗失。②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小题1: 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诗歌是从哪几个角度写雨的?(5分)
?
小题2: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问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的解说,错误的一项
[?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在赤壁一战中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



4、阅读题  阅读高适《除夜作》诗,回答诗后问题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描写作者身处怎样的境地?“寒灯”二字有何作用?
答:?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里中女
于潰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1)简析“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中“遂”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点睛之笔是哪两句?请结合本诗主旨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富于民歌色彩,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