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5:38: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蚁 国 之 镜?
     筱 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它们侵略,杀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杀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们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
小题2:“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从文中看,蚂蚁王国是怎样一个令人惊骇的社会?
小题3:文中说“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你认为人类类似蚁国的“乌托邦帝国”圆满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都只知其形,我们无所容心,对蚂蚁与人类自身都缺少足够的深入了解、由衷的关怀。说蚂蚁是为了说人,说蚂蚁的生存状态是为了照应人类社会,形成首尾呼应。(内容2分,结构2分)
小题2: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战争、侵略,扩张势力范围;畜养家畜,奉行的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来完成部族的理想(利益)。(一点2分,三点5分。此外,答“忠于女王”可给1分,答“许多个体也在其中丧失情感、尊严、自由以主对这些东西的需求,人只能孤独的活着”也可给2分。)
小题3:不圆满。比如会丧失自由、尊严,丧失个人价值,许多个体在集权社会中丧失情感、尊严、自由,以及对这些东西的需求,人与人之间隔阂很深,人只能孤独的活着。或不圆满的。因为这样的帝国的建立,是以毁灭个人为代价的。它让个人丧失自由,丧失价值,丧失生命。而这些东西都是作为个体生命所必需的。(观点1分,结合文本阐释2分,如能联系现实举例的3分)
答圆满的,只要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秦牧《菱角的喜剧》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它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搞化学的人告诉我们,碳水化合物有几千种。搞物理的人告诉我们,同一种元素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有千奇百怪的形态。医生会告诉我们,人的体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有些人牙齿不够一般人的二十八枚,个别的人却可以长出三十六枚……。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有一次我在田里跟一群农民一起劳动。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多数的农民都说一定要下大雨了,但有一个农民笑嘻嘻说绝对没有雨。过不了一会,果然又是丽日当空,一点雨意也没有了。大家问那农民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
?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有些好种子,对甲地是良种,但是在乙地的土壤、风力等等条件下,却变成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可以养猪,但另一些地方山洞养猪却总是失败,原因是泥质、湿度等等不同的缘故。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这真是灵验极了的事情。
?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这“捞什子”——简单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
1.“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这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节选部分来看,如何理解文章标题《菱角的喜剧》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喻论证。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指组成药剂的药物可按其在药剂中的作用分为君、臣、佐、使四种。作者在这里使用这个比喻论证是想证明任何事物都有一般性,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多样性,就像中药的这些药物一样,抽去一味药,其药性和作用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理,认识事物也要注意其复杂性、多样性,绝对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2、选文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菱角去观察思考,得出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的哲理结论,标题《菱角的喜剧》包含有出乎意料之意,也有从日常生活经验归纳得出一个较为重大的生活哲理而喜出望外之意。(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从刘易斯拐点看“腾笼换鸟”
“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滞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有关议论并未停止。
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对于是按照既有模式追求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让经济转入新的增长轨道而宁可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不同看法。一般地讲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兼顾、怎么把握好时机。经济学界最近兴起的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存在,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到过验证。不过,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尚有争议,因为我国还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则仍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腾笼换鸟”似可缓行;如果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腾笼换鸟”则势在必行。
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而是表现为工资大幅度上涨。虽然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非农产业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农民就不愿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而一旦工资大幅度上涨,显然就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看,应该说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
在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的背景下,实施“腾笼换鸟”,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选择。这虽然在短期内有可能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如果现在不主动转型,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小题1:下列关于“腾笼换鸟”和“刘易斯拐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这一战略未全面实施的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
B.“刘易斯拐点”是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枯竭,出现的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相对短缺的转折点。
C.“腾笼换鸟”就是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成本较低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D.“刘易斯拐点”是在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的情况下,出现的非农产业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

小题2:下列不属于“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从现有情形来看,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
B.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甚至已经高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
C.近年来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
D.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否实施“腾笼换鸟”取决于刘易斯拐点的是否到来,若未到刘易斯拐点,则应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
B.实施“腾笼换鸟”战略,短期内会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是有利的。
C.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刘易斯拐点”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曾得到过验证。
D.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而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对应的原文是“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选项“再把成本较低的先进产业引进来”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偷换概念。
小题2:D项:据原文,“我国还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是某些人认为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并未到来的依据。
小题3:B项:说法太绝对,原文是“短期内有可能……”,只表示一种可能性。选项混淆逻辑范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朱元璋删《孟子》
①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称。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
  ②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造**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③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作威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羊头享用。?
  ④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⑤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如东厂西厂,残害百姓,为祸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
  ⑥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从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不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朝,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
  ⑦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入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的二十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
  ⑧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现在成了《三书》,到了四年级,无书可念,也不是办法。这位皇帝发话,另出一本《孟子节文》,全国发行。在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节掉了。他对主持这项出版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
  ⑨看看朱元璋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从这些话,就可了解他为什么要跟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这还了得?居然胜过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其实,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者,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出身草莽,胸无点墨。或贩夫走卒,目不识丁,或边野牧竖,蒙昧未化,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但终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补课的,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赶的,否则他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还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壶,可后来,还不是强迫和他一块打天下的伙计,在那儿学习礼仪了嘛?这位亭长衣锦还乡回到下邳时。不也咧开大嘴,吼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烂诗,作前卫诗人状嘛? 只有朱元璋,坚定地坚持着这种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一直跟孟夫子过不去。?
  ⑩这本《孟子节文》,甚至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后来,也就渐渐湮没无闻了,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任何倒行逆施,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孔孟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
B.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取缔《孟子》这本书。
C.历代的皇帝均借助孔孟之道统治老百姓,尤以元明清为重。
D.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
B.孔庙、孔府的规格,完全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
C.在新版《孟子》里,朱元璋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掉了。
D.朱元璋撤孟配享一事,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小题3: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作者是如何看待“朱元璋删《孟子》”一事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①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等。②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造**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③朱元璋自身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形成一种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
小题4:①作者认为这是一出闹剧,是倒行逆施,是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②亚圣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等。③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④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最终只能徒给后人留下一笑柄而已。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第一段确实说“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但是并没有说尤以元明清为重啊,再说了文中重点阐述了朱元璋排斥孔孟一事,这也是先后矛盾的啊。因此做这类题目稍稍了解文章内容,答案便一目了然。
小题2:文中第一段说“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基本上”而非“完全”。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季节的开始
(德)伊丽莎白.朗格瑟
工人们扛着木牌和钉木牌用的桩子来到了村口。村庄高高地坐落在群山之中最后一个山隘的转弯处。这是一个炎热的暮春天气,雪线已经退到了山顶附近的冰雪壁下。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草坪;法国菊尽情地舒展开它那密密的花瓣,怒放的蒲公英昂起了它那长在乳白色花茎上的饱满花冠,仿佛涂满黄色乳脂的金梅草花高兴得绽裂开来,池塘里长满了开着小花儿的龙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映出了蓝得出奇的天空。周围的房屋和旅店也焕然一新:刚刚油漆了的窗台,精心修缮过的木板屋顶,重新修补过的篱笆。只消喘口气的工夫,大批外乡人,那些来避暑的游客们,将蜂拥而至。到处都会看到车身上镀铬金属配件和玻璃窗闪光。一切都为此做好了准备。人们竖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路标,有急转弯指示牌,有标明里程的路牌,还有专门为行人而立的其他牌子,诸如“前行两分钟即到‘阿尔卑斯山玫瑰花咖啡馆’”之类。
就在工人们准备埋木桩的地方,立着一个木头十字架,基督头像上方也钉着一块牌子。牌子上至今仍写着彼拉多斯当初的题词:I.N.R.I.——本来的意思应该是“他不过自称是犹太王而已”,但却没有明写出来。人们对此感到的不满,在过去几个漫长的世纪之后,早已不再那么强烈了。两个工人把扛在肩上的木桩和挖土用的大铁锹一起放在路边这个十字架下,第三个工人把工具箱、锤子、钳子和钉子放在木桩的旁边,使劲地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随后三人就商量起该把他们的牌子钉在什么地方,以便使上边的字迹格外醒目;所有宽阔的隘口公路上过来的行人,说得更确切一些,所有驾驶汽车驶进村庄的人,都应该一眼就能看见,而不会忽略过去。最后他们一致同意,将牌子钉在十字架的前面,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算作是这个村庄给予每一个外来游客的欢迎吧。遗憾的是,他们发现,这样就必须把木桩钉在一个加油站的铺石地面上——这当然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那样一来,就会妨碍汽车,特别是较大的汽车转弯。于是工人们便拖拽着木桩又向村外走了一段,停在区公所前的草坪旁边。他们刚要动手,却又发现,这里距离另一块标明村名及其所属的区名牌太远。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村庄想要充分利用这块牌子和那上边的字的话,就必须把木桩再移近一点儿——最好是把它竖在十字架的对面,这样,车辆和行人就必须从它们中间穿过。
那位拿着钉子和锤子的工人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同伴们的赞许。另外两人重又扛起木桩,把它抬到十字架的前面。现在这块写有文字的木牌应该垂直地立在十字架的对面;可是他们又发现,恰恰这儿长着一棵古老的山毛榉,它那巨大的枝丫歪歪扭扭地伸向两边,仿佛是一位穿长袍的圣母抖开了她的披肩,夏日里就会遮住木牌,枝叶投下的斑驳阴影就会使牌子上边的字句模糊不清,至少也会使它们黯然失色。
这样一来也就只剩下耶稣十字架的那一侧可以考虑了。然而,他们最初选中的那块加油站的铺石地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使人联想起那个死在耶稣左边的强盗所处的位置,所以他们最后就选中了十字架右边的空地。两个人挖土,第三个人迅速、有力地把牌子钉到了木桩上,然后三个人一起将木桩插进坑里,还在四周填满了石头。
他们的忙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给他们帮忙,递锤子、递钉子、找合适的石头。几个女人也停下来,仔细的琢磨着牌子上的字句。两个才给十字架脚下的花盆重新填满了水的修女疑惑的相互望了一眼便走开了。那些伐木回来或是下地回来的男人们对木牌却有着不同的反应:有些人笑了笑,有些人只是默默无语的摇着头,但大多数人则无动于衷,既不表示欢迎也不表示反对,而是显得非常淡漠,不管事情会如何发展,都将和他们毫不相关。总之,工人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非常满意。钉着那块牌子的木桩笔直地立在道旁,从老远就可以看见牌子上的字迹。午后的阳光像一只大手,划过这一行粗大的字,慢慢的抚弄着每一个字母,就好像那是写在牌子上的法官的判决。
连垂死的基督也好像正在用最后的气力尽量想要弄清楚牌子的内容。他那苍白的、鲜血淋漓的头在咽气时向右边偏着。人们发觉,这一行字与他同样有关系,而他一向是被村里的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现在,这一行字将无情而长久的、黑白鲜明的面对着他,正如他那巨大而永恒的痛苦一样。
当工人们重新收拾起他们的工具箱,离开这将人钉在十字架上的刑场时,他们再一次抬头满意地瞧了瞧那块木牌。牌子上写着:“本疗养区内犹太人不受欢迎。”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淡化了情节,没有中心人物,仅着重描绘一件事情——竖木牌。
B.小村所有的木牌都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使他们更舒适方便而准备的。
C.工人们多次选择放置木牌的合适地点,围绕的中心都是让木牌上的字迹更加醒目。
D.小说末尾从工人的眼里挑明牌子的内容,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豁然开朗。
E.讽刺有多种方式:反语式,夸张式,矛盾式。本篇小说的讽刺方式属于反语式。
小题2:开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①小说的标题有何含义?(2分)
②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人们发觉,这一行字与他同样有关系,而他一向是被村里的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的含义??(4分)
小题4:这篇小说行文结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第一段描写了村庄美好迷人的暮春景色以及村庄里的人们为迎接游客的到来而做的热情周密的准备(2分),与后文木牌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突出了种族歧视思想的丑陋、邪恶。(2分)
小题3:①“季节的开始”既表明一个自然季节的开始(1分),又暗示出希特勒上台后一个迫害犹太人的季节即将开始(1分)。
②基督头像上方钉着的牌子表明了基督的身份:犹太人之王。而木牌上所写的内容却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并且暗示着残害。(1分)基督是“很受爱戴的”,但却正是这些爱戴基督的人把木牌竖立在基督像的旁边。(1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露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对德国法西斯的种族歧视的强烈憎恶。(1分)
小题4:这篇小说行文结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设置悬念,步步强化,最后从工人的眼里挑明牌子的内容,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豁然开朗。(2分)开头描绘阿尔卑斯山的暮春美景及人们的周到准备,于是小说设下悬念:既然一切就绪,工人们为什么又扛来木牌?(1分)随即,小说描述工人们寻找合适地点,悬念加强:木牌上写着什么?(1分)接着写各样的人对木牌内容的反应,进一步强化悬念:木牌的内容到底是什么。(1分)接着作者又写“连垂死的基督也好像正在用最后的气力尽量想要弄清楚牌子的内容”把悬念推至顶峰。(1分)最后从准备离开的工人的眼里挑明牌子的内容,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豁然开朗:法西斯分子对犹太人的公然蔑视,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对犹太人的迫害。(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木牌也有标示作用;本篇小说的讽刺方式属于矛盾式。如:木牌所立地点正在基督像的右侧,而基督却是“犹太人之王”,“他一向是被村里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
点评:解答此题时,要将题中的选肢的表述的意思,在原文中的相关地方找到,并透彻理解原文中的具体文意。对此,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并留心在原文中这些文意的表达方式和一些关键的词语,以便与选择肢相比对,从而选出答案。
小题2:试题分析:从内容和结构这两个维度来考虑和回答问题。内容上,第一段描写了村庄美好迷人的暮春景色以及村庄里的人们为迎接游客的到来而做的热情周密的准备,在结构上,与后文木牌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点评:对于作用类这类题目的解答,主要是从内容和结构上这两个维度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学生往往最易犯的毛病是简单生硬地硬套一些术语。要克服这样的毛病,就要学会对所考的这一段内容的分析,明白该文字主要写了哪几层意思,分析它与上下文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这样的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完美的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 首先去解读这两个句子的表层意思:“季节的开始”就是表明一个自然季节的开始;“人们发觉,这一行字与他同样有关系,而他一向是被村里的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 :基督头像上方钉着的牌子表明了基督的身份:犹太人之王。而木牌上所写的内容却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并且暗示着残害。基督是“很受爱戴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解读句子的深层意义:标题又暗示出希特勒上台后一个迫害犹太人的季节即将开始。而画线句子,又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表露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对德国法西斯的种族歧视的强烈憎恶。
点评:不论是文章标题的含义的理解,还是文章中某一句子的理解,都应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上,那就是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表层意思把握比较容易理解,深层把握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探究这篇小说行文结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首先应明确的是行文结构指哪些内容。对于小说来讲就是情节的安排,从本小说来看,开头描绘阿尔卑斯山的暮春美景及人们的周到准备。既然一切就绪,工人们为什么又扛来木牌?随即,小说描述工人们寻找合适地点,木牌上写着什么?接着写各样的人对木牌内容的反应,木牌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接着作者又写“连垂死的基督也好像正在用最后的气力尽量想要弄清楚牌子的内容”把悬念推至顶峰。可见作者行文的结构就是层层设置悬念。
点评:小说是情节因素较强的文学体裁,作者常常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悬念是外来名词,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在叙事作品中,往往通过动作细节和情态细节来展现故事情节,层层设置悬念,为高潮的到来做铺垫,这种铺垫,可以透视人物隐微心理变化,能层层深入地递进情节内涵。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