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2017-08-06 05:48: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目送”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线索作用。作者先写了自己作为母亲目送儿子离开,后又写了自己作为女儿目送父亲离开。(言之成理即可)
2、(1)母亲舍不得儿子离开,儿子不理解母亲的依恋,他渴望独立。
  (2)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羞愧,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言之成理即可)
3、①目送儿子上幼稚园。
  ②儿子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目送儿子登机。
  ③儿子上大学,目送儿子坐公交车去上学。
  ④父亲送自己到大学报到,目送父亲回去。
  ⑤父亲生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轮椅被推进自动玻璃门。
  ⑥父亲去世,目送父亲的棺木被推进炉门。
4、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无可奈何陈忠实
胡殷红
从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后,我就记住了陈忠实那张“沟壑纵横”却不失坚毅的脸,想象着年轻时的这张脸该有多么英俊。但让我大失所望的是电视专题片里的年轻陈忠实照片绝谈不上英俊,只是比农村小伙子身上多了点“酸文假醋”气,真不如现在看着顺眼、深奥、硬朗、线条分明。有一次我用这话调侃陈忠实,他用陕西话回敬我:“得是地,人家都说周总理就是越老越帅气嘛!”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肢体学”?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白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100万册,可我还收集到盗版本十几种,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我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遍地开花”,一点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他喊,你的新书卖得不错,刚进两天,几十本就卖完了,陈忠实张口结舌,估计他当时那张脸得让小摊主做两天噩梦。
没等噩梦过去,陈忠实又接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这部署名陈忠实的《村画》,内容与他们社出版的一部叫《壁虎村》的作品相同,作者是云南作协副主席李霁宇,他们请陈忠实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陈忠实只好怀着无法言说的心情著文说明事实真相,估计从那事起过滤嘴香烟消愁的作用不行了,陈忠实改吸雪茄。
还有一次,上海一位读者和浙江师大的一位研究生几乎同时致信陈忠实,说他们买到一本署名陈忠实的小说《生命原》,内容不错,就是错别字太多。陈忠实当即回信说明本人并没有出版过这本书,希望他们将此书寄来看看,同时寄了自己的一部作品以作留念。其实陈忠实更为苦恼的是,这部作品是陕西党校的一位老教员在此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将一校样送给他读过,请陈忠实帮着提提意见,出版之后还送了他一本,书的原名叫《楞娃》,这事叫陈忠实好生地郁闷了一阵子,估计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
陈忠实还接到山东作协副主席赵德发的电话,说他看到一本叫《石牛原》的小说,落款是陈忠实,但内容正是自己的作品《缱绻与决绝》。接到这个电话陈忠实真是不能再容忍了,盗名盗到自己朋友的头上,不仅再一,而且再二,再三,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也罢,伤害到了朋友们,陈忠实于心不忍,而且为此总是心怀歉疚。从此陈忠实但凡接受记者采访都会郑重声明一点:我写《白鹿原》之后没有长篇出版,任何署我名的长篇,除了《白鹿原》之外,都不是我的作品。这一来,陈忠实估计不会再有盗他名出书的了。
其实不然,没过两天他相继收到了几张汇款单,汇款单位都是些很少听到的地、市级小报。他拿到汇款单,苦思冥想也没想出何时给这些地方寄过稿件,汇款不能收,只能等着邮局自动退款了。后来,陈忠实在和一位记者聊天时说到此事,记者报道后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竟然查到冒名顶替的作者是陕西农村的一位文学爱好者,他自己署名的文章寄到任何地方的报刊,都从未被采用过,便想到以陈忠实的名字落款,地址写自己家的,因此那些没和陈忠实联系过的报刊就按他提供的地址寄稿费和样报,但有些知道陈忠实地址的就寄到省作协。此事过去一段时间之后,陈忠实见到一封信,是那位化名陈忠实的人悄悄放到作协收发室的,看了这封信,陈忠实又难过又感慨。这位农民兄弟在信中说,他家境不好,自幼喜爱文学写作,想靠写稿的收益补贴家用,就想出这么个办法,篇篇中的。陈忠实读了这封信后,很想见见他,可这位农民没有留下地址,只好等待他的再次出现。等待的过程中陈忠实会常常想到他、惦记他,好像是他又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人情债似的。
谈起他屡屡遭受的盗版盗名之苦,我估计陈忠实这会儿一定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4日,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2:有人说本文整篇都是写陈忠实先生的书被盗版的事情,有重复之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吗?为什么?(6分)
小题3:盗版现象屡禁不止,请根据本文,联系社会现实,谈谈该如何规范文化市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陈忠实用陕西话回敬“我”,体现了他幽默的性格;②回信寄书给两位研究生,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③当朋友的书被盗用自己的名时考虑朋友的名声,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品格;④想见冒自己的名出书的农民朋友,还表现了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作家(任答3点即得满分,每点2分)
小题1:作者这样写处理得当(1分)因为:①作者每一个事例的对象都不同,由陈忠实的朋友、陈忠实自己、出版社的电话、读者的信、作协主席、最后到盗用他名出书的农民,(1分)②结构上是层层递进的(1分),③同时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的(2分),由自我解嘲、张口结舌、无法言说、苦恼、歉疚,到最后的难过感慨,苦大仇深,(1分)文章就是用这样看似重复的事例一步一步体现陈忠实的无可奈何。
小题1:①文中一些盗版者为了谋取利益,非法盗版,一些消费者对盗版也持认同态度,使盗版有市场,甚至是小贩也贩卖盗版,因此规范文化市场的关键在于教育,让盗版者认识到盗版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自觉抵制盗版(2分)②从源头和市场两方面扼杀盗版,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2分)③文中一些出版社不加甄别地出版书籍,因此解决盗版问题还需政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出版市场,使它们健康、合理发展(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结合对人物的描写概括。要点分别是“幽默”“ 平易近人”“ 先人后己”“ 富有同情心”。
小题1:先答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与否,再结合文本大理由,分内容上和结构上作答。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答此题一定要联系社会现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东南大学时期的梁启超
黄伯易
?  我在旧制中学曾读过康有为、梁启超不少文章,随着时代转移,思想也起着变化,然而对这两位在近代史上曾起过启蒙作用的大师始终怀着敬仰之情。1921年,我在南京进了东南大学。听说梁启超受聘清华、燕京作教授,住在清华园,闭门看书,不问政治,我心想他真是无比清高。1922年夏初,我一到学校就听到梁启超、杜威、胡适受聘到南京讲学的消息了。
  我第一次见到梁启超,是在暑期学校的欢迎大会上。大会开完,同学们挤到食堂,对大师们的仪表品头论足。有人说想不到杜威不过是一个瘦老头,并给江亢虎的高扣胡适的矬起了外号,说胡适不像一个学者,倒像花牌楼的商人。我注意到许多同学对梁启超却具有较好的印象——首先是他的谦虚态度,不似胡适等人讲话那样目空一切。有人学着他夹带云南口音的普通话说:“我梁启超一定要学习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攻错。”梁先生广额深目,精力充沛,语音清晰,态度诚恳。
  连续几个星期日,我同几个听课的同学到成贤街宿舍看梁先生。他治学勤恳,连星期天也有一定日课(工作计划),不稍休息。他精神饱满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右手在写文章,左手却扇不停挥,有时一面在写,一面又在答复同学的问题。当他写完一张,敲一下桌面,让他的助手到另室取华文打字机的打印稿,一篇还未打完,第二篇稿又摆在桌面了。无怪梁启超是一个多产作家。其实还不止此,他每天必得看完《京沪日报》和一本与《新青年》等齐厚的杂志,还得摘录必要材料。每天固定要读的日文和中文书籍纵在百忙中也全不偷懒。他好像善于五官并用,不但不致令人感觉冷漠,反而从他的一颦一笑的问答中流露出热情。他经常以“万恶懒为首,百行勤为先”来勉励同学。在勤恳治学方面,梁先生确是做到了以身作则的。
  梁启超在南京第一次专题讲座,讲题是《为学的兴趣》。在这次讲演时,听众挤满了一字房会场,超逾预期的效果,不是偶然的。在他讲词的结构上,直接采用了古文《七启》《七发》的谋篇布局——从批判一切生活烦琐,最后表达出自己的高超趣向。例如:“有人说吃酒有兴趣,醉了怎么样?又有人说赌钱有兴趣,输了怎么样?……把我梁启超烧成灰来作化学分析——也只有一点为学的兴趣。”(节选自《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原文有删节)?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是“东南大学时期的梁启超”,为什么在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还要写到杜威、胡适等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节选的这段文章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梁启超先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样是回忆梁启超先生的文章,两文在语言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句话领起下文,说明了梁启超先生对我的影响之深,概括表达了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敬仰之情。?
2.①因为这些人与梁启超先生都是来东南大学讲学的教授,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②写杜威、胡适先生,是为了衬托、对比梁启超先生,凸显梁先生的人物相貌和性格特点。(意对即可)?
3.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梁启超先生:
 ①概括介绍一一广额深目,精力充沛,语音清晰,态度诚恳。
 ②细节描写一右手在写文章,左手却扇不停挥,表现梁启超的勤恳治学。
 ③语言描写一一谦虚而又幽默。(意对即可)
4.①在语言上,本文不事奢华,平淡质朴,以概括介绍为主,具有文史资料的特点;课文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是典型的梁实秋先生小品文的风格。
  ②在写法上,本文从多角度回忆了与梁启超先生的交往,听梁启超先生讲课,看梁启超先生星期日的学习与写作;课文则通过记一次演讲展示梁启超先生的精神风貌。(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4题
把栏杆拍遍
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规,南下临安亲自联络。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②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规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应该说,吸气及的词不是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片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深厚名。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之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只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泰”、“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的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⑤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段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王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一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⑥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⑦辛弃疾南规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在他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有37次频率调动。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练兵、筹款,在吧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19.小题1:解释第②、③段中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南规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题2:文章第④?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题3: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哪些特点?请简要从内容、情感、气势等方面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⑴辛弃疾归宋后不被重用,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⑵读他的词令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小题2: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比美;二是杜甫王昌龄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象和描述,而辛弃疾是对自己参战经历的记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痛之情。
小题3:“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另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小题4:⑴(内容)充满金戈之声,仿佛是一部军事词典;⑵(内容)表现了渴望杀敌和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⑶(内容)辛词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⑷(情感)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⑸(气势)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说明人们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给人亲切的感受,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2)①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②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3)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4)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