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8-06 05:50: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了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
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而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
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售出。至今,他也只是一个三流的画家,以卖画糊口,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这就是批评的力量。批评有时是动力,激发人向上的欲望;有时是转折,指引走向另一个成功的巅峰;有时是毒药,一不小心会毁了人的一生。而其实,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面对批评的心态和采取的措施。
要求:(1)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套作或抄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关于材料的分析:本材料是讲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对待他人批评的态度与做法。三个学习绘画的人,第一个绘画的人他并没有听从顾客的话,但是他对照别人的批评,检查自己,从而弄明白别人的批评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不符合自身实际,就决不盲从。
另一个绘画人,他听从了顾客的意见,他认为顾客的批评是善意的,且又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别人的批评是善意的,又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要虚心接受,认真听取。
第三个人的做法与第二人完全相同,但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他没有对别人的批评作具体分析,盲听、盲信、盲从别人的批评。
可见,对于别人的批评,既要有端正的态度,又要有清醒的头脑,以事实为依据,应该听取就虚心听取,不该听取就坚持自我,总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关于提示语的分析。
这就是批评的力量。提示语的关键词是“心态”。面对批评,我们应有这样的心态:既真诚而虚心,又理性而自信。
关于文章的立意: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或②?要评判地接受别人的批评。或③?要正确地理性地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批评。或其它,如“要学会在别人的批评中成长”等等。其中,最佳立意是:因为它最准确地体现了题旨,最好地反映了面对批评应有的正确心态。?
点评:材料作文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立意的问题。作文要求中明确的提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这就要求考生,作文立意不能漫无边际,要紧扣作文材料,立意的角度要符合原材料的内容,这是和“三自”作文的最大区别。第二,文体的问题。有些材料适合写成议论文,有些材料写成记叙文似更容易些。以上立意均可从议论的角度去写,考生写起来也容易把握。但是应看清题目的要求,有的明确规定了文体,如本题,有的则对文体没有要求,这一点一定要注意。第三,表达的问题。考试作文表达只要平实流畅,语言表达得准确、清晰、连贯、得体即可,如果能做到语言生动鲜明,富有穿透力、感染力,便是好文章了。
【文章点评】痛并快乐着
批评是人进步的动力,激发人向上的欲望。批评如同漆黑的夜色中,一 颗耀眼的星辰,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我们要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痛并快乐着。
人非圣贤,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此时,有人毫不留情给我们指出来,我们在虚荣上受损,在面子上尴尬,心中就难免会有苦痛,会有伤痕。但是,如果没有批评,我们又将会怎样?没有批评便如同没有了一面心灵的镜子,我们无法认清自己的不足,便认为自己完美无缺,全知全能,于是狂妄自负,于是恣意妄为,于是执迷不悟,于是我们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妄的快乐与可怕的危险的世界里。没有了痛苦,快乐也是虚幻的!
因此,批评可以让我们保持适当的痛感,保持必要的警觉,让我们最终获得最真实、最深沉、最持久的快乐。
其实,批评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快乐,它如同我们在黑暗之中迷失方向时,那双温情的援手,带领着我们走向光明。人们痴迷于某件事情之后,一味我行我素,不理会别人的意见,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还以为这是自己个性张扬、超凡卓越的表现,殊不知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有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时,旁人的一点善意的批评,实在是最有益的提醒,我们听取了,就可以紧急刹车、及时调整而免蹈覆辙。由此可见,批评有时确实是个转折,引领我们走出云雾沼泽,走进阳光地带,走向成功之路。得到这种善意的哪怕非常尖锐的批评,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有什么理由不心生感激而充满快乐呢?
在别人的批评中测出自己的能量的疆界,会爆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如果没有魏征的批评,唐太宗会创造出“贞观之治”的盛世吗?批评如同一位诤友,时刻围绕在我们身旁,为我们指瑕,帮我们改过,助我们成功。请不要拒绝这样的好心帮助,不要因为挨批的苦痛而失去了受助、自新与成功的快乐。
在纷繁的尘世中,批评如同清泉,掬一棒洗涤一下蒙尘的心灵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当然,并非所有的批评都得接受,对于别人的无端指责,大可一笑置之,对于别人的恶言恶语,大可不必过多理会,我们何必因他人的庸俗无聊而乱了自己前进的脚步呢?为此而苦痛并不值得,为此而快乐则属精神错乱。
而当面对他人诚恳的批评、善意的指责时,我们要有理性的心智、坦然的心态、感激的心情,我们要在“痛并快乐”之中,知耻而后勇,知错而后改。
【简评】这是阅卷者所阅文章中立论最为特别的文章。“痛并快乐着”本是白岩松的一本书的标题,作者巧妙的用作本文的主旨句,既切合题旨又新巧别致。文章紧扣此句,由“痛”写到“快乐”,起承转合十分顺畅自然。语言散中有整,于流畅中见气势。若把首尾写得更加精彩,则文章会更加出彩,更有冲击力。
正确对待批评
于单纯的心灵,批评是一道圣旨,知错就改,毫不犹豫。
于叛逆的心灵,批评是一团星火,可以瞬时点燃内心不安的狂躁。
于自卑的心灵,批评是一剂毒药,可以轻而易举毁掉一个正在成长的梦想。
而于成熟的心灵,批评又似一株鲜嫩的灵芝,立时妙手回春。
批评似乎是一副药性不定的神药,它可以让人“死”,亦可以让人“生”,这就要看你是否能找到一味药——与它相匹配的“心境”。
有人在听到批评后悬崖勒马,走出误区;也有人在听到批评后却怒不可遏,最终越陷越深。
因此,在听到批评时,应当正确审视自己,而不能浮躁冲动。
说来这是我以前的一段经历。
十二三岁的年纪是叛逆、狂躁的年纪,对任何事都显得那么成竹在胸、不胜其烦。急躁难免会马虎。记得有一次,某场艺术考试的准考证收到后,妈妈让我自己收捡好,我便随手揣在了衣服口袋里。妈妈提醒我:“收捡好!你这样会弄丢的!”我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却没再去理会。果不其然,下午上街,由于拿东西时忘了,将准考证从包里掉了出来,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幸好被旁边的妈妈看到。这一来,我就挨了妈妈一顿骂。当时由于自己的狂妄,丝毫不肯服输,还赌气地将准考证又揣回口袋里。几天过后,正当临近考试时,我是真地找不到准考证了。我这才急了,后悔没听妈妈的话,可那时已晚了。
想想当时,真觉得自己好傻,干吗赌那傻气,不愿接受批评呢?现在想来,我才懂得了,听取批评要冷静沉着,只有怀揣一颗坦然的心,才能在听到批评时正确审视自己。
因此,听取批评,要保持平和谦虚的心态,不能狂妄浮躁。其实,批评是别人在用心观察之后对你的警醒,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楚地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的缺点,如果自己都不肯心平气和地承认并改正它,那还有谁能替你消除呢?那岂不是自己要背着那些脏点过完一辈子吗?因此,虚心面对并接受批评,实为明智之举,它能让你抹去人生中的瑕疵,让人生更美丽。
所以,正确地对待批评可以帮助你完善自我,不断成熟,只有正确对待批评,他才能成为一剂良药,医治好你人生中的缺陷,让你真正成为成功的人。
【简评】语言自然顺畅,开头的比喻、排比句式比较协调,具有较大的冲击力(注意:这种句式一定要顺畅协调,切不可乱用、滥用)。文章扣题紧密,中心突出。结构上,注重了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很有逻辑。选用材料贴近自身实际,也比较精当。缺点是层次显得单调了些,中间叙例亦过长,而说理则不够充分。
将批评纳入心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会犯错误。人生就好比逆水行舟,批评则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对批评置若罔闻,小舟便失去了一股前进的动力,在原地打转,甚至被急流击退;而对批评一味地信从,小舟便又失去了前进的方向,飘泊不定。理性地对待批评,将批评纳入心中,人生的小舟便能拥有强劲的动力和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
理性地对待批评,一颗宽广的心是前提。唐太宗身为拥有无上尊荣的皇帝,所作所为却老是遭到魏征的批评。唐太宗理应让魏征“消失”,然而他总是宽容地倾听魏征的批评,从善如流,戒奢以俭,励精图治,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试想唐太宗要是心胸狭窄,一意孤行,不听从正确的批评和建议,那么,限于一个人的理智,他定会犯下不少错误,又怎么会有贞观盛世呢?
理性地对待批评,还要批判地吸取批评者的意见。我们立身于世上,别人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行为。有时是正确的,有时却只是狭隘的一已之见。学会批判地吸收批评者的意见,才能正确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可口可乐公司作为全球知名企业,也曾因盲目地信从别人的意见而走入一段低谷。在可口可乐的口味推向世界几十年后,公司的经营人员开始听到一些反面意见,一些人认为它的口味太单调,太过时,没有新鲜感。应尽快改善。于是高层人员盲目听从了这少数消费者的批评和建议,发动全公司员工来了个口味改革,改变原来的配方,盼望着更高销售额的到来。然而自从改变配方以后,销售额不增反跌。此时又听到了许多消费者的批评,认为这些口味完全脱离了可乐应有的味道,改变了可乐的特征。这次公司领导认真分析了消费者的意见,又让可口可乐恢复了原味,才走出了低谷。
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在商业上多么重要啊!开始,可口可乐公司盲目信从少数人的批评,把公司带入了低谷;后来接受了大多数人的批评,却把公司带向了光明。
理性地对待批评,我们定能将批评化作前进的动力,推动我们向前进。
人生之路漫漫而修远,理性地对待他人的批评,我们定能上下而求索,获得新的希望。
【简评】开头一段以极为形象而又富于理趣的喻证推出了观点(“理性地对待批评,将批评纳入怀中”);而后从要有“宽广的心”和“批判地吸取”两个方面展开层次,前者是前提,而后者是关键,逻辑性强;前一层次以唐太宗(中国古代)为例作正面论述,后一层次以可口可乐(外国当代)为例作反面论述,材料的变化与角度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简单中有丰富,单调中有变化。可惜的是,“将批评纳入怀中”一说含糊费解,而此句却还被作为标题;层次毕竟不够丰富,说理终归缺乏深度;而语言亦不具斐然的文采和强大的冲击力。望继续努力!
让批评伴我们走向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来自他人的批评,批评或许能让我们奋勇向前,或许会毁掉我们的一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批评。
批评,是对自身不足的一种揭发方式。当我们的所作所为使得他人不高兴时,就会有来自他们的批评,同时,君子“日参省乎已”,也颇带有自我批评的味道。批评,由于其直接、甚至刻薄,往往会使我们感到很不舒服,这就需要对批评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批评有两种:一种是出于善意的,目的是让人不断改进地批评;而另一种,则是某些人不怀好意地、刻薄地提出的攻击性的批评。我们在面对这两种批评时,往往不能正确地分析、鉴别,而仅凭它们所带语气的轻重程度将它们主观地划为“好的”或是“坏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譬如老师、父母的批评,虽然显得语气重些,却往往是他们真心想让我们改掉缺点,走向成功而发出的。而对于另一些所谓的“看不惯”我们的“敌人”所发出的批评,则往往是他们没事找茬儿,目的是想破坏我们的好心情,使我们不快。鉴于这两种不同情况,我们也应有不同的对策。
无论怎样,批评都会让我们感到不快,因此,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提出批评?是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吗?或是……总之,我们不能对批评盲目地排斥,不能让情绪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批评之中,往往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的不足,对此,,别恼怒!只要改进了,以后不就没有人再批评这点不足之处了吗?对于来自老师,父母及身边的朋友的批评,我们应当虚心接受、努力改进,人生,本来就是在不断改进中前进的嘛!古人也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吗?看开些,不要太在意批评所带的语气。而对于那些没事找茬儿的人提出的“批评”,则不用太理会,当耳旁风好了。
批评,可以作为人生的助推器,激发人向上的欲望,也可以作为一盏灯塔,指引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可有时,不慎地对待它则会害了我们自己。因此,我们都应当以冷静、正确地心态去对待批评。让批评伴我们走向成功!
【简评】本文亮点有三:1、能对批评作辩证分析,并借此立论,切准了题旨;2、从“批评有两种”入手,推论出我们改怎样正确地对待批评,思路较为清晰;3、重点放在议论说理上,文章的文体特色较突出。不足之处在于:1、题文不符,标题是“让批评伴我们走向成功”,而文章实际写的却是“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批评”;2、层次显得单调;3、缺乏精当的材料,尤其是事实性材料;4、语言文采不足。
善待批评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无数的批评:义正词严的怒斥;温和善意的提醒;恨铁不成钢的痛骂;客观真实的点评……面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批评,是愤怒,是沮丧,是沉沦,是毫不介意,还是该善待这些批评?
善待批评,别让这一慢性毒药侵蚀了自己。(批评是“慢性毒药”?此说与后文论述的具体内容是否协调?)一个人面对批评,倘若只是一味沮丧沉沦,也许就会一点一点磨灭自己的志气与信心。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都是一次次批评,以诚挚的心接受它们,努力改善并正确对待,(“挫折”“打击”是批评吗?接受的是“挫折”,“打击”,还是“批评”?)才能一次又一次走过沟沟坎坎。大仲马说过:“让我们感谢批评吧!感谢失败后的痛苦,感谢抨击后的体无完肤,感谢挫折后的伤痕累累,感谢它们带给我们的疼痛。(四个“感谢”,似乎思路有点乱)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还活着。”面对批评而沮丧的人,不过是一个无法看清自己的人,一个胆怯的懦夫,一个对前路已经没有了知觉的行尸走肉。他们让批评变成了噬人的慢性毒药,毁了自己的一生。善待批评,我们才会在骤雨后找到彩虹,在沙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洲。
善待批评,不要对他人的批评不以为意和感到愤怒。一个不敢承认并正视批评的人,就是不敢面对缺点,面对人生的人。这样的人,有何资格,有何底气成就自己的理想和伟业,又如何理直气壮地面对自己?善待批评,才能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批评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不足,让人看清自己,改正自己,以一步步提高自己。唐太宗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正是有魏征这面善言直谏之镜,让唐太宗不断成长,不断成就,在治国的路上稳稳前行。中国历史上的恢弘气象,不正是唐太宗从谏如流,善待批评而开拓的自然结果?
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一个成功者的足迹,一个伟人的成就,无不历经批评的洗涤,终登上成功的颠峰。我能看见丘吉尔在无数次非议中磨砺自己,完善自己,练就让无数人惊叹的雄辩之才;(磨砺后仅“落”在“练就雄辩之才”上,内蕴浅了点,与下一句反面例子也不甚协调)我也能看见商纣夏桀无视批评,弃毁贤才而丧家亡国,终落千古骂名的惨痛下场。批评给予我们太多,又教会我们太多,又教人如何不善待批评?
善待批评,它会回报给你很多,很多……
[简评] 文章立意明确,中规中矩,围绕“善待批评”这一观点,作了清晰而较严谨的诠释。语言平实,结构工整,但文采与灵活性不足。第2、3段扣题不是很紧,观点稍显模糊,层次上深度不够。写作视野若拓宽一些,将能添些华彩。
批评符号说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批评就是书中一个意蕴深长的注解符号。对于不同的章节,批评可幻化为不同的符号,以诠释其中真味。(设喻引入,简捷巧妙而有深沉意味)
批评是句号。
在人生旅程中,没有谁可以一帆风顺,没有谁可以一直陶醉于鲜花与掌声中。有了失误,挨了批评,在所难免,关键的是面对批评应该持何种态度。有人狂妄自大,有人妄自菲薄,而遭遇批评的风浪后就可能会变得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一再地怀疑自己,一味地否定自己。殊不知,这种批评后的自卑也许会断送自己的锦绣前程,结果是自己舔自己酿成的大错。这些人把批评看作毒药,把自责当作掩饰自己伤痛的解药,最后落下不幸的结局?(“落下”“结局”?)对于这些愚蠢的人,批评就是句号,会终结美好的未来。
批评是问号。
面对批评,聪明的人会深刻反省,会认真分析自己的错误。他们认为,批评将会成为一个转折,指引自己走向另一个成功的颠峰。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小时侯的爱因斯坦钟爱音乐,爱上了拉小提琴,可是练习了很久,水平却没有与努力一起呈正比提高。当小爱因斯坦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只扔下一句话:你没有学小提琴的天赋,你是学不好拉小提琴的。这样一句刻薄的话,如晴天霹雳打在小爱因斯坦的心上。幸运的是,爱因斯坦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从阴霾中走了出来,专心于物理学的研究。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位被老师看不起的小孩子最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这就是批评的力量。批评就像一个令人深思的问号,指引你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出发。
批评是感叹号。
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的话总是不无尖刻,如一把锐利的匕首直插心脏。但批评却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好比马鞭,每次狠狠的一抽,都会鞭策马儿向前疾奔。在有的人看来,批评就是他们成功的财富,他们会把批评当作一次心灵的洗礼,洗涤抛锚的思想。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曾犯下大错,被董事会批评、开除,但批评却促使乔布斯深刻反省,改正错误,二次进入苹果公司,开发出i-pod等产品,为公司创下不斐的业绩。批评就像感叹号,既提醒自己,也激发人向上的欲望。
批评是一串耐人寻味的省略号,它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思考。聪明的你,希望把它变成句号还是问号,还是感叹号呢?(以“批评是一串耐人寻味的省略号”带动思考,妙)
[简评] 批评对人生有何意义?本文开篇立足于生活,设喻引入,紧扣文题,予批评以几个不同的意蕴指向,由此而有机结构全文。论点明晰而未落俗套,语言也还晓畅明白。不足处,文章文采不够,内容也还可以丰富一些。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长得太偏,必须挖掉》的图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要求:选准角度,拟好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审题提示】漫画的内容:一个青年模样的人脑海里(脑部横截面)长了一颗小树苗。由于小树苗长得太偏,有人要将它挖掉。
读懂这幅漫画,关键是理解小树苗代表什么。理解漫画和文字说明,再联系目前我国社会现实、教育现状,小树苗代表的是青年人的思想、观念。这个思想、观念有些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偏激、有些新异、有些个性。但有人一定要挖掉这棵小树苗。由是反思社会、教育,存在着某种模式化、趋同化的弊端,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进步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以?“╳╳╳╳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60分)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古诗词中总有一些精美的语句让人把玩不已,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以某一诗词名句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与标题对应,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清晰,不少于800字(建议900字以上)。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某报“关注成长”栏目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信中说,我是一位高一学生的妈妈,我遇到一个难题:我的儿子现在一心一意就想着将来当个作家,根本不想参加高考,上课学习也就是应付差事。我跟他说:“就算要当个作家,也要考一所大学呀;再说像韩寒这样的人,成功的几率太小了。”可他几句话就把我顶了回来:“你怎么知道我成不了下一个韩寒?李白没有参加‘高考’,蒲松龄到了70多没有‘考上’,还有那些学乒乓球、跳水、练体操的都为国争光了,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他们?”他现在开始写小说,而学习成绩一塌湖涂,小说写得也很幼稚,说他根本不服。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①有理想固然好,但应该把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不要做不切实际的空想家;②实现理想需要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不能凭一时冲动率性而为;③不能简单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要走适合自己的路;④个案个例不具备普遍意义,不能盲目效仿;⑤家长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的同时,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理想的疏导。
(以上几点,可考虑为中心立意,如确定“青年人要有理想,有志气,敢于走自己的路,就可能走出富有个性的人生之路”之类的立意,可考虑为主要立意。给48分以上的作文,从立意的角度要求要符合中心立意;给42分以上的作文,从立意的角度要求要符合主要立意。)
一等文:54分左右浮动。感情真挚,主题深刻,构思精巧;观点鲜明健康,论证有理有据;叙事清晰,故事性强,形象富有特征。
二等文:48分左右浮动。真实可信,主题比较深刻,结构严谨;观点明确健康,有论证过程,材料稍陈旧;叙事完整,有一定的故事性。
三等文:42分左右。基本真实,主题成立,比较完整;堆砌材料,不能很好论证观点,论据单一空洞。
四等文:36分以下。其中言辞偏激者,10分;只写标题者,3分;只写一二百字者,只有开头,或因潦草难以辨认的文章,18—24分;字数接近要求,可是文章语句不够通顺等情况,或抄袭文,可给28—32分。跑题文章有优点者,36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序列训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