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文段,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的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参考答案:1.B
2.A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画舫斋记
欧阳修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①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②,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险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况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迫思曩时山川所履,舟楫之危,歧鼋之出没,波涛之汹,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其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俱以云,又因以置于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逸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九》)
注:①燕私:指闲居休息。②崷崒(qiú zú):高峻的样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戾哉?戾:违反情理
B.其温室之奥?奥:深奥
C.自汴绝淮?绝:回到
D.今得除去宿负?宿:住处
2、下列各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相同的一项是(?)
A.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
B.况予又尝以罪谪
C.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
D.又因以置于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回忆因遭贬而辗转、挣扎于江湖之间的艰难经历,由此深感仕途的风浪如同自然界的风浪一样险恶无常。
B. 作者一方面为能保全性命、安居滑州而自慰,一方面又为忆起昔日不幸遭遇而惊悸,因而警戒自己要居安思危。
C. 文章从居室的形状、构造,室外的景色及人在居室内休憩、观赏景物所产生的感受等方面,写出了居室的特点。
D. 作者写了古代隐者远离江湖的志趣及他们泛舟江上、一日千里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的向往和退隐的决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

(2)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参考答案:1.A
2、B
3、D
4、(1)于是暗自感叹,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谁愿意到这里来呢?
(2)考虑到我确实没有空闲的时间,而“舫”是一种休憩娱乐的船,姑且用采命名我的斋室,为什么说不合适呢?
本题解析:1.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实词的理解虽然与平时积累有关,但做题的过程当中重点还在于对语境的把握和理解。根据语境,B项“奥”应为形容词活用做名词,“深隐处”;C项“绝”应为“渡过”;D项“宿”应是“往昔的”,“宿负”即“往昔的罪过”。
2、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虚词的理解不可孤立进行,应放在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句意理解把握。
思路点拨?例句中的“以”当“因为”讲,B项的“以”便是此意。A项“以为”,“以之为”当“把”讲;C项“所以”,“什么什么的原因”;D项“以”介词,“把”。
3、本题的考查点是“归纳文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
思路点拨?文中“泛舟江上……”应是作者假设自己退隐的情景。“表达退隐的决心”不合文意,原文“顾予诚有所未暇”是说“自己还没有闲暇过那种逍遥的隐居生活”,而不是“退隐的决心”,所以不能曲解文中之意。
4、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理解能力,以及常用文言实词和句式选用能力,层级为E级。
思路点拨(1)三个关键点词,“因”翻译为“于是”;“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的句意;“孰肯至是哉”的句意。(2)三个关键点,“诚”翻译为“确实”;“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的句意;“奚曰不宜”的句意。

译文:
我到滑县三个月后,就在官署东边的偏室,修建了我休憩的居所,并把它命名为“画舫斋”。画舫斋的宽度有一间屋子那么大,它的深度有七间屋子那么长,用门将房子连通起来,凡进入我的画舫斋,就好像到了船上。屋子深暗的地方,就在顶部凿洞开窗,使屋子明亮起来;空疏通达的地方,就在两边砌上栏杆,作为坐立的依靠。凡是在斋中休息,就像在船上休息一样。屋外山石高峻,各种美丽的花草树木种植在屋檐的两边,人在斋中又像是泛舟江中,左右两边的山林交相辉映,都令人喜爱。于是就用“舟”来命名我的居室。
《周易》的卦象,涉及到经历艰难险阻的,就一定称作“涉川”。这是因为“舟”这种物件,是用来渡过难关而不是用来安居的。现在我在官署修建的居所,是用作闲居休憩的,却反而用“舟”来命名,这难道不违背常理吗况且我又曾经因为获罪被贬谪,行走在江湖之间,从汴河渡过淮河,又沿长江漂流,到了巴峡,再辗转进入汉水和沔水,总计水路行程几万里。其间途路蹇阻多难.突然遭遇大风浪恐惧的时候,常常呼唤神灵保佑以使自己脱离危险而保瞬间性命的情形,已经有很多次了。当恐惧的时候,我环顾船上的人,不是商人就是做官的,于是暗自感叹,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谁愿意到这里来呢?全靠老天的眷顾,我得以保全性命。现在我能够除去以往的罪责,在朝廷任职,来到这滑州,饱吃官粮,安居官署。回想起从前我辗转高山大河的经历,乘船的危险,蛟龙龟鼍的出没,波涛的汹涌,总使我在睡梦中惊醒。而我却忘记了自己遭受的艰难险阻,还用“舟”来命名我的斋室,难道我真的喜欢在船上生活吗?
然而我听说古时候的人,有的逃离世俗远离江湖而逍遥(隐居),终身都不肯再返回尘世之中,他们肯定有感到快乐的地方。如果不是在危险当中求得利益,如果不是因为犯罪而身不由已,而是在船上顺风而行,风平浪静,傲然倚躺,一目之内就可以走千里的路程,那么乘船而行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考虑到我确实没有空闲的时间,而“舫”是一种休憩娱乐的船,姑且用采命名我的斋室,为什么说不合适呢?
我的朋友蔡君谟擅长写大字,字体甚为奇崛雄伟,我请求他在斋室的门楣上题写大字,可是怕他对我的斋室的命名有疑问,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作详细解释,并把它挂在墙上。
壬午年十二月十二日记。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B.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牧:约束、修养?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心意
D.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卜天璋传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世昌,仕金为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率众款附,授镇抚,统民兵二千户,升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俾专领之,遂家汴。
天璋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贤,辟为宪史,声闻益著。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①以徇,盗为止息。升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谷价翔踊,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复止宪司赃罚库缗②钱不输于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因自引去。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正献”。
(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释】①磔(zhé):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也称“车裂”。②缗(mín):穿钱用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③甔(dān):口小腹大的瓦器。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籍:籍贯
B.察其贤,辟为宪史?辟:征召
C.悉磔以徇?徇:示众
D.时省臣董田事?董:监督,督责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卜天璋为政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
③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④至则厉风纪,清吏治;
⑤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⑥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
A.①②⑥? B. 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天璋,洛阳人。父亲卜世昌原在金朝做官,元宪宗南征时,率领部下归附了元朝,后来,因统领从黄河以北迁至黄河以南的几千民众,举家迁到了汴梁。
B.任饶州路总管期间,卜天璋施政毫不扰民,深受百姓欢迎,境内清静肃然。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赏识他的才干和品德,提拔了他,他的声望更为世人瞩目。
C.卜天璋做官,一切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毫不顾及个人的仕途前程。他曾经不听下属的劝阻,甘冒风险,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灾,百姓因此得以生存。
D.国难当头,年届八十的卜天璋,仍接受朝廷调遣,挺身赴任。辞官回家后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予族人。其谥号中的“正”字,是对其品德的准确评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3分)
(2)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3分)
(3)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4分)
参考答案:6. A
7. B
8. B
9.(1)(3分)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兴办学校;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消除。(“劭”1分,“复”1分,“弭”1分)
(2)3分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是 1分,“俟”1分,“且”1分)
(3)(4分)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于是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字,都切中时弊。(“会”1分,“因”1分,“凡”1分,“病”1分)
本题解析:6.登记,登录。同《史记·项羽本纪》:“籍吏民,封府库”。
7.③表现卜天璋敢于承担未请示上级,发官粮救灾的责任的刚勇之气,⑥表现卜天璋不看重钱财,安贫乐道的精神。
8.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提拔卜天璋,是卜天璋任饶州路总管之前。
9.见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亲卜世昌,元宪宗南征时,卜世昌率领部下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三千多人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
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贤良,征召他为宪使,他的声望更为世人瞩目。
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兴办学校;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当时盗贼聚集,占据交通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升任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罪责,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
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朝延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卜天璋说:“国运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引来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粮食,争着上市,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又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字,都切中时弊。然后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梁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予族人,家中毫无储蓄,卜天璋却处之安然自得。至顺二年去世,赠官为通义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候,谥号为“正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