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往。
B.虽然,犹有未树也。树:树木。
C.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夙:早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树:树立,建树,整句的意思是:即使这样,还有没树立的至德啊!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文言文中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因为是课文中的字词,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自寄一封书(量词)
B.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挡住)
C.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D.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哺育子女,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些人却以种种借口?自己的责任。
2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以后,为了防止经济衰退,英国中央银行?利率,并向经融部门注资,以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
3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A.推脱降低确立
B.推托减少建立
C.推托降低建立
D.推脱减少确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推脱:推卸;推托:借故拒绝。降低:下降,使下降;减少:减去一部分。从与“利率”的搭配看,用“降低”比较恰当。确立:稳固地建立或树立;建立:开始产生,开始形成。从与“劳动关系”搭配看,用“建立”比较恰当。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憎恶(讨厌)善善恶恶(坏事)恶乎待哉(什么)恶了高太尉(憎恨)
B.强横(粗暴)妙趣横生(纵横杂乱)飞来横祸(意外的)一脸横肉(凶恶的)
C.即景(立即)非此即彼(就是)不离不即(靠近)成功在即(马上)
D.周济(救助)无济于事(有益)同舟共济(渡河) 缓不济急(帮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A、恶了高太尉(得罪);B、妙趣横生(层出不穷、充分);即景(眼前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10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馅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
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style="shiti/PicExportError"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崇:使……崇高?
B.牵牛蹊人之田?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 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申叔时使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D.此之谓也
?夫晋,何厌之有
参考答案:6.C
7.D
本题解析:6. “罢”应该是“撤掉、撤出”之意
信息源“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译文为“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据“陈之戍”可推知“罢”不可能是“罢免”的意思。
7.两个“之”字都是助词,起提宾的作用。其他三项,A项的两个“于”字,前者表示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译为“到”;后者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B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者是人称代词,在这里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自己”。 C项两个“则”字,前者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后者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A、B两项据句子意思可推断出来,难度不大;D项“之”后为动词“谓”,前为名词性词语“此”,可判定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对照项分别出自课文《六国论》《游褒禅山记》《促织》《烛之武退秦师》,熟悉课文的考生可将该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入选文,可初步排除A、B、D三项。
附:参考译文
楚厉王有报警的鼓,和百姓约定用来作警戒。(有一次,厉王)饮酒,酩酊大醉,误击了它。百姓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制止大家,说:“我喝酒醉了,同身边的侍从开玩笑击了鼓。”(急忙赶来的)老百姓便都散去了。过了几个月,(真的)有了紧急情况,再击鼓(报警)时,百姓就都不来了。于是,(厉王)重新发布命令明确信号,民众才相信了他。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们消灭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家和魏家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家不肯割让。智伯于是胁迫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
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于称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过去智伯骄横,攻打中行文子,并且战胜了他们,又胁迫韩魏的君主,割去了他们的土地。还认为不满足,于是起兵伐赵,韩魏二君反戈一击,智伯兵败晋阳城下,身死高梁城东,头颅被作为溺器,国家被分为三份,被天下人笑话,这都是不知足所带来的祸患哪。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