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5:59: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那座山,虎啸龙吟
毕淑敏
(1)我16岁的时候,离开北京,穿上军装,作为藏北某部队第一批女兵5个人当中的一员,到达了这块共和国最高的土地。这块土地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5000米以上,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阿里”。
(2)从北京来到西藏的阿里当兵,严酷的自然环境将我震撼。所有的日子都被严寒冻硬,绿色成为遥远而模糊的幻影。
(3)吃的是脱水菜,像纸片一样干燥的洋葱皮,在雪水的浸泡下,膨胀成赭色的浆团,炒或熬以后,一种辛辣而懊恼的气味充斥军营。
(4)由于缺乏维生素,我的嘴唇像兔子一样裂开了,讲话的时候就会有红红的血珠掉下来。这是很不雅的事情,我就去问老医生怎样才能治好嘴唇?医生想了半天,说你要大量地吃维生素。我说吃啦,每天都吃一大把,足足有20多片呢!可我的嘴唇为什么还是长不拢?医生说那就是你说话太多了,紧紧地闭一个星期的嘴巴,你的嘴唇就长好了。我说,那可不行,我是卫生员的班长,就算跟伙伴们可以不说话,跟病人也是要讲话的……老医生表示爱莫能助。
(5)后来我的嘴唇还是我自己治好的。夜里睡觉的时候,用胶布把自己的嘴巴给粘起来,强迫裂开的口子靠在一起,白天撕开照常讲话。坚持了一段时间,在某一个清晨就好了。
(6)由于缺氧,我的指甲猛烈地凹陷下去,像一个搅拌咖啡的小勺。年轻的女孩就是爱斗嘴,有一天,女卫生员争论起谁的指甲凹得最厉害,最后决定用注射器针头往指甲坑里注水,一滴滴往下灌,水的滴数多而不流淌溢出者为胜。记得我荣登榜首。好像是贮藏了好多滴水吧,在指甲的中心凝聚得圆圆的,像一颗巨大的露珠。我在藏北高原当了十几年的兵,把自己最宝贵的青年时代留在了冰川与雪岭之间。我曾经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也曾骑马涉过冰河,急驰在雪原,给藏族老乡送医送药。
(7)我曾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上,铺一张雨布席地而眠。初次这样露营时,我想,醒来身体还不得泊在一片汪洋之中?我真是高估了人体的微薄热量。黎明,当我掀开雨布查看时,只见雪原依旧,连个人形的凹陷都没有。除了双膝像凝固般的疼痛,一切都很正常。攀越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时,心脏仿佛在胸膛炸成碎片,要随着急遽的呼吸迸溅出嘴巴。仰望云雾缭绕的顶峰,俯视脚下深不可测的渊薮,只有17岁的我,第一次想到了死。
(8)1980年我转业到北京,结婚、生子,操持家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的事情,我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医生,这是人们众口一词的评价。对一个30岁的医生来说,你还需要什么?
(9)按说是不需要什么了,我应该安安静静地沿着命运已经勾勒的轨道,盘旋下去。但是,我虽然从小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无比熟悉。此次归来,我却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怀里那么多藏北的风雪,强烈地撞击着心脏。我对这个巨大的都市,感觉陌生。
(10)我到过这个国家最偏远最荒凉的地方,在横贯整个中国的旅行中,我知道了它的富饶与贫瘠。我在妖娆的霓虹灯中行走,身旁会突然显现白茫茫的雪原。在文明的喧哗与躁动之间,我倾听到遥远的西部有一座山在虎啸龙吟……
(11)我的父亲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他们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使他戎马一生,始终未能从事文学。我从他的目光里看到了期望,我决定一试。
(12)一个微茫的希望在远方磷火般地闪动。我想用我的笔,告诉世人一些风景和故事。
(13)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学完了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以毕业论文“优”的成绩结束了自学。我后来又读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得到了硕士学位。告别医院的那一天,我心里好忧伤,有一种流离失所的凄凉……
(14)医生和作家都是与人为善的事业,可叹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可选择其一。
(15)我的父亲已经仙逝。他的眼睛在天上注视着我,更使我有一种无法逃遁的庄严感。
(16)为了西部那座美仑美奂的雪山,为了我的父母殷殷的期望,我将努力写作;直到我无法胜任这一神圣的工作时为止。
(摘自《当代青年(青春派)》,有删节)
小题1:作者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先后作出了哪些重要选择?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中说:“此次归来,我却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请你谈谈从军归来的“我”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小题3:文中划横线句子中为何说这个国家最偏远最荒凉的地方既“富饶”又“贫瘠”?(4分)
小题4:第2—7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藏北从军所经历的种种苦难的?请予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16岁参军入伍;②1980年转业从医;③后从事文学。
小题1:(1)有了苦难的体验,“我”的精神世界更为充实,对生命和眼前的一切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和认识;(2)“我”有了一颗奔腾的心,而不像他人那样安于平静;(3)具有崇高的责任感,最终选择作家这一与人为善的事业。
小题1:“贫瘠”是指藏北是最偏远荒凉的地方,其环境极其恶劣,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富饶”指精神世界的富足,那里的苦难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能让生命走向坚韧、顽强和厚重。
小题1:(1)通过冰川、雪岭、冰河、寒冰、雪原等典型的意象如渲染烘托藏北环境的极端恶劣;(2)衬托。以作者那难以想象的生理反应如:嘴唇裂开难以愈合、指甲凹陷等,衬托自然环境的严酷和恶劣。(3)比喻。将干燥的洋葱皮比作纸片,生动地写出了生活条件的艰苦;将裂开的嘴比作兔唇,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藏北从军所经历的苦难。(4)移就。如“所有的日子都被严寒冻硬”一句,用“冻硬”来描写“日子”,表现环境之严寒。(5)夸张。如“心脏仿佛在胸膛炸成碎片,要随着急遽的呼吸迸溅出嘴巴”一句,表现难以承受的高原反应。


本题解析:
小题1:筛选文中信息加以概括归纳。
小题1:筛选文中信息加以概括归纳。要注意结合作者的从军经历。
小题1:看似矛盾的话其实并不矛盾,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
小题1:写嗅觉“一种辛辣而懊恼的气味”、感觉“除了双膝像凝固般的疼痛”等亦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完成1—4题(14分)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转折
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
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蓄洪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
本报讯 洞庭湖变大了!经过三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1/5。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湖南省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1998年以来,全省已将220处阻洪堤垸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亿立方米,扩大蓄洪面积554平方公里。水利专家称,整治后的洞庭湖如果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水位可平均降低0.1米。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
  长大了的洞庭湖别有一番景象。隆冬时节,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赶走了冬天的苍凉。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洪水期湖面达6000平方公里。此后数百年泥沙淤积,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在实施综合治理前,这个长江水系的重要调节湖泊面积减少到2691平方公里。湖面锐减,调蓄能力削弱,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患之苦。仅以1998年为例,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97亿元。
  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治洞庭湖极为重视,国家投资70亿元。洞庭湖治理改变了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办法,湖南省30个县、区及大型农场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三年中,湖区8.4万农户、30多万群众告别故地,实施大迁移,成为湖湘史上的一大壮举。澧县的澧南垸、西官垸是治理的重点地区,许多老人虽难舍故土,但更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离开了“水窝子”。两个垸子8万多人有序搬迁,实现了安居乐业。“平垸行洪还洞庭浩浩荡荡,移民建镇让百姓世代安康”,搬迁户新居门上贴的这副对联反映了湖区人民的共同心声。
  (万茂华?赵成新?李志林?王利亚)
可喜的变化(编后)
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群众告别了水患之苦。这不仅是湖南人民的大喜事,也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洞庭湖治理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关键在于认真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决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加高加固大堤“堵”的办法,增强了调蓄功能,使水有了出路。洞庭湖治理的经验再次表明,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人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眼下,各地都在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不能光盯着农业内部,增甲品种、减乙品种,别忘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战略性调整”题中应有之义。这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能否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2001年12月31日第五版,本消息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这则消息的标题很有特点,试加以分析。(4分)
2. 用一句话概括洞庭湖治理取得成效的根本方法。(2分)
3.这则消息很注意锤炼文字试从文中找出两例加以分析。(4分)
4. 这则消息运用了很多历史资料,这样处理会不会冲淡的现实性呢?请发表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首先这则消息的标题结构完整,由引题、主题和副题三部分构成,是典范的新闻标题。(2分)其次用语准确,内容大气、生动:引题“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一语点破了退田还湖的英明决策;主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生动形象,一个“长”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洞庭湖的变化写活了,是整个标题的点睛之笔;副题用具体的数字对主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2分)
2.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加高加固大堤“堵”的办法,采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决策增强了调蓄功能,使水有了出路。(直接套用原文没有调整语序的给1分,内容不完整的酌情扣分)
3.主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可谓生动形象,一个“长”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洞庭湖的变化写活了,是整个标题的点睛之笔。第二段“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中用了一个“爬”字,用比拟的手法表现了洪水的凶猛,也表现洪水再想攀升的艰难。第三段“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着,赶走了冬天的苍凉。” 这里的“赶”字,融入了感情色彩,表达了湖区人民的自豪感。还有最后一段“人与自然在洞庭湖开始和谐相处。”这里的“和谐相处”,表现了人们对待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态度。(选准字眼给1分,效果分析给2分。)
4.不会。这篇消息,采用了时空交错式的写法,详述今天略述过去,让历史给现实当陪衬,使历史与现实在“变化”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引用了一些历史资料,概述由“八百里洞庭”到“堤垸如鳞”到“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害之灾”的“简史”,使读者感受到洞庭湖是在历史的阵痛后长大的。对“长大”后的洞庭湖,除在导语中用数字加形象表述外,还详尽地描述了恢复生态后的现实,读者在一种时空交错的“动感”氛围中,更容易接受作者提供的新闻事实。(讲会冲淡现实性也可以,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无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至少列出两点证明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不能审势度势、穷兵黩武,不善用人等。
(1)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①三国统治集团中蜀恶汉最弱,失荆州以及刘备死后,属国由盛转衰,统一天下已经不可能。②蜀国魏国百姓均已经厌战,诸葛亮却要逆天而行,连年北伐。
(2)不善用人:①没有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从下层提拔的蒋琬、董允等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②让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主要内容的概括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综合蜀汉后期的实力从知己知彼的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湖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撞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滔滔,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湖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里,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作者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这是想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6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这里的“极致”在文中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有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参考答案:1.答案意思应当与文章第(7)节第一句话相关,参考答案: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或:乐器是时代和地域文化的魂魄。
2.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3.(1)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2)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4.A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选自《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莲池老人的“功夫”应怎样理解?(4分)
小题2:小说中“堆坟头”又“平坟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小说中莲池老人具有怎样的性格?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有人说:“生活中多一些‘莲池老人’,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联系现实,依据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力与听觉。②莲池老人对工作执著专注、尽职尽责。(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完整。堆坟头,说明老人并没有脱俗;平坟头,是为少一些挂碍,更加专注地工作。②丰富内容,增加情趣,表达褒扬老人淡泊世事、忠于职守的主旨。(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主要性格有勤俭、幽默、淡泊世事、忠于职守等。(4分。答出两个方面,并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即可)
小题4:①现实中许多人功利思想浓厚,心浮气躁,而莲池老人淡泊世事、忠于职守,小说塑造这一形象很有现实意义。②一些作家过分追求离奇的情节、华丽的语言,而贾大山的这篇小说文风朴实,语言清新。(6分。第一方面4分,第二方面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