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6 05:59: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络白发披到领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①。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族,是伟大的沉双。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杭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致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巨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小题1: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
小题2: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
音乐老师听出了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含义:?
作用:?
小题4: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句赏析:?
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小题5: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60字以内)
?



2、阅读题  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关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源脱水雾,以及激伦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1.“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题。
天?河
王剑冰
①历史道路的远长,致使人的名字走着走着就走失了,还有村庄的名字、城市的名字。河的名字却不会走失。我现在就站在一条河边,它的悠久与宏阔让我有一种朝拜心理。
②叫做天河的水穿越了湖北省郧西全境,一路流出两岸的田园风光与山石奇景,还流出一个美丽的故事,流出那么多织女样秀巧、牛郎般淳厚的后生。最先叫出天河的,不是李白样的诗人也有诗人气质,那是我们的祖先。这里不就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吗?正因为如此,说明这块土地上的人会有最早的传说,传说绝对来自生活中景、生活中人、生活中事。儿时我十分相信姥姥讲的故事,极为向往天河。葡萄架下一群孩子屏息静气的表情,还深深留在记忆中。
③这是一个浪漫而神迷的地方,男孩女孩相约而来,天河边谈爱,天河里嬉耍,构成一个个咏爱的故事。秦观没有来过,他只是想象出了那首千古绝唱,若与苏小妹那段浪漫发生在天河,小妹出的定是另一个对子。
④人类的衍生总是根系纠结。一群日本人沿着汉水艰难地跋涉。七夕传说也在他们心中久存,多年的研究使他们觉得牛郎织女的故事就产生于天汉相汇处。只是山路越来越崎岖,雨越来越大,寻根之旅不得不终止,他们后来才知,天河已在咫尺之遥。
⑤如果不是最近开通的高速公路,山高路险之地没有多少人能走进来,现代的工业文明与生活方式多少年都离此很远,以致水质如此晶莹透澈。这水在不远的下游汇入丹江水库,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北中国的千家万户,成为另一种意义的民族源流。
⑥沿河的乡野,屋宇散落着自然,花草蓬茸着微风。稻田像一个个唱片,水牛旋转着唱针。一个女子,屋前默默做着针线。走过去招呼,竟招呼来一杯好茶,山里的热情和秀美使这个早晨变得温馨。交谈得知,名叫巧女的还是个新媳妇,婆婆娘家同她家一个村子,婆婆是当年七夕时在河边同公公相识,后来婆婆就回村为儿子挑了一个媳妇过来。不知道婆婆与公公相识的细节,眼前浮现出多种可能的影像。巧女说七月七到来时,曲曲长长的天河会聚起很多女孩子。说这天织女会传授给她们更多的爱意和工巧。小伙子也会在河对面走来,赶这七夕的热闹。河里一个巨大的石头,传是娘娘投下的玉簪。簪子没有将心隔开,反成就了一个个佳话。河两岸的山上,有石老人与石婆婆见证着。还有丛丛葡萄林,郧西人爱种葡萄,葡萄多了就酿成酒,酒就叫“织女红”。
⑦这里有上津、香口、观音、涧池、夹河的地名,充满神秘的美质。此天女下凡地,或与女子的水灵有关。唐时就有一件事:为皇宫挑选的上百美人因安史之乱而阻留上津,美女就代代衍生在了天河四周。让人养眼的天河,处处是清新柔美的好颜色。
⑧很想找到天河流去的地方。沿着这条水,走到尽头竟是汉水。两条有着民族渊源的水构成清流相聚的胜景。“天汉”也成为一种天文地理文化相交的符号。牛郎庙在天河峡谷之上随时间老去,老去的还有天河旁的古街,很多门楣塌落,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的繁闹。居住在这里的人已经很少,但他们却记着老辈人传下的传说。随处都是精美的石头,河边随意捡拾都可读出所思所想。我就这么得到了一块梭子样泛着银色斑点的石条。
⑨有人在河中使船,是从天河下来直到汉水对岸的渡船。一红衣少女站在船头,风撩动了她的长发和衣衫。她碎步移去的小路不知通向何方,一晃那船也不见了踪影,唯留深深长长的两条水在翻涌。拿着捡到的梭子走上牛郎庙的时候,一群鸟自头上飞过,人说那是喜鹊,不知道为什么,喜鹊在郧西天河尤为多。
⑩夜,沉静的黑笼罩了世界,感觉到空无的放大。天空愈显高远,有一抹星的河流隐现,那是银河。俯首天河,一水碎银。这时感到夜也是存在,是有的一切。站在天汉相交处,站在汉魏古诗中,站在延续千年的传说里,站在天地对应的方位上,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恍惚与幻觉。
(11)谁在船上唱一支歌子,不知是久传还是新编的,词意听不大清,味道却足。
(12)我的家呀一条河,美丽的名字叫天河,牛郎织女天河上,喜鹊搭成万年歌……
(13)天河,它连同着爱情一道永恒。?(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天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有古人类化石,还有“牛郎织女”等灿烂的传统文化。
B.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天河,尽管开通了高速公路,但为了自己清纯的水质能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它拒绝了现代工业文明。
C.天河是一条多情的河,这里的一事一物都情意绵绵,这里的葡萄酒叫“织女红”,头顶飞过的鸟叫“喜鹊”,就是河边的石头也人格化了。
D.天河的女子长得水灵,除了她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因素之外,还与其遗传基因有关,因为在唐时有上百名选入皇宫的美女因安史之乱而留居在这一带。

E.作者将天河美丽的田园风光、山石奇景与很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风景与风俗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情画卷。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出“天河”民族源流的两种意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怎样表达自己对天河的情感的?请结合文本前四段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选,回答下列试题。
一滴水能活多久
迟子建
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作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最初发现它的人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子。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草茎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间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肌肤发亮,她在敛声屏气中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不由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候,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它去了哪里?它死了吗?
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沉甸甸的粮食蜕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莹莹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她看见体内流出第一滴血时,确信那是几年以前那滴水在她体内作怪的结果。
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呢?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有说也说不尽的话,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她的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她的奶水真旺啊,如果不吃那滴水孕育出的稻米,她怎么会有这么鲜浓的奶水呢?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渐渐地她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着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之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她的牙齿渐进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叫,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再也没有激情俯在她男人的肩头咕哝不休了。而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终于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然而埋葬他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她也不知怎的格外的想她,想念她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老伴。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大河。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的辛劳一世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却在仍然活着。
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子,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她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的最美事物相逢了。
小题1:简要概述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作者怎样描写“她”在自己老伴去世时的感情?(4分)
小题3:试从结构内容上概述文章的写作思路。(6分)
小题4:“一滴水能活多久”是本文的标题,结合全文,探究分析一滴水能活的时间?(7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蛮子大妈
[法]莫泊桑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中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
当地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那是四个找着了安身之所的。”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
蛮子太太,这封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倘若他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当天告诉您。
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
这封信是三个星期以前写的。
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她暗自想道:“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
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并没有注意她。
忽然,她问:“我连你们的姓名都不晓得,然而我们在一块儿又已经一个月了。”他们费了好大事才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各人说了各人的姓名。这办法是不能教她满足的;她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出来,还添上他们家庭的通信处,末了,她在自己的大鼻梁上面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
于是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于是他们就帮着她搬了。他们把那些成束的干草堆到房子的茅顶那样高,结果他们做成了一间四面都围着草墙的寝室,又暖又香,他们可以很舒服地在那里睡。吃夜饭的时候,他们中间的一个瞧见蛮子大妈还是一点东西也不吃,因此竟担忧了。
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的寝室里了。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响亮而长短不齐。
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
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地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
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
一个德国军官问她:“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
她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在那里面!”
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那个普鲁士人问:“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
“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口里说道:“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我在娘家的名姓是威克多娃?西蒙,到了夫家旁人叫我做蛮子大妈。请您不要忘了。”
一道口令喊过,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
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小说开头,作者把主人公放置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中,人物都是平淡无奇的普通人,言行也都是与此等环境相适应。
B.一开始,蛮子大妈很疼爱这四个敌人,主要是因为四个德国士兵会让她想到自己的儿子,也会让自己的忧愁和牵挂得到一些安慰。
C.爱子死于前线的噩耗,使蛮子大妈慈母的心顿时燃烧起复仇的烈火,她很疼爱的四个德国兵一下子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她沉着冷静地烧死了他们。
D.儿子的战死终于唤醒了她作为一个法国人民的斗志,她不惜付出生命,设计烧死了住在她家的敌人,捍卫了自己的民族尊严。

E.小说通过独到的细节描写,精巧的构思,发人深省的情节设置和出人意料的结尾,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和作者的人道主义思考。
小题2:小说中的蛮子大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前半部分描写蛮子大妈和四个德国兵友好相处,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蛮子大妈在决定烧死四个德国士兵后还留下他们的姓名和住址并托人通知他们的家人,有人认为这一情节设计不够合理,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