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8-06 06:11: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开花的课桌》(节选),按要求完成 27——29题。(共11分)
①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提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②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③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也插了几朵野花。我的课桌最破,桌面上满是裂缝,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我没有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大家共守着默契。这一节课,上得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
27.作者是怎样表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的?“萌动和蔓延”的特点是什么?(3分)
答:按?顺序,从?,到?
?,到?
?,再到“春天剪下的一块芳草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的特点是?
?
28.段④“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笑声能用“晴朗”形容吗?为什么?(2分)
29.有人认为,“开花的课桌”不是这篇文章最好的标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同意,请为文章重新命题,并简要说明你命的标题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请说明你不同意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27.按照时间顺序;?“第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的一枝迎春”;?春意从点到面、由淡到浓,直到处处是春天。
28.“晴朗”本是形容天气的,指没有云雾,日光充足;这里用来形容孩子们笑声的爽朗、天真、明净、充满了阳光,用得很形象很贴切。
29.开放的探究性试题,答案不求同一


本题解析:
27.按照时间顺序,2分;?“第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1分;?“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1分;?“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的一枝迎春”,1分;?春意从点到面、由淡到浓,直到处处是春天,2分。
28.“晴朗”本是形容天气的,指没有云雾,日光充足,1分;这里用来形容孩子们笑声的爽朗、天真、明净、充满了阳光,用得很形象很贴切,2分;表述清楚,连贯,1分。(如果回答不可以,并确实言之成理,也可按标准酌情给分)。
29.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但要言之有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仍然是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恼中得到清凉的人。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奉水(茶)”,分别有何作用?(6分)
小题2:为什么说“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3分)
小题3: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淡而有味,浅而有致”,请举例并分析。(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家家有明月清风”的理解。(3分)
小题5: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活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文章开篇写我在台北近郊登山,见山腰有人“奉水”,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
⑵文中我回忆想童年时路口或偏僻的荒村常见“奉茶”,贫困的生活中依然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命与土地真正的关怀与付出。而至山顶时,见人“奉茶”,更让我进一步思考奉献者的内心。
⑶结尾写下山时我想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的人,表明我愿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呼应开篇,卒章显志。(每点2分)
小题2:生活需要务实,但太过务实,只盯着钱财,人就变得庸俗,人生就失去光彩。而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社会必是冷漠的死板的,这样的生活必是毫无幸福可言的。(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⑴语言冲淡平和,如:“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⑵林清玄的散文往往从日常小事入手阐明哲理,如本文从登山写起,如话家常,娓娓道来。⑶叙述明白晓畅,说理通俗易懂。如:“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⑷语言质朴而不乏诗意。如引用清人诗句抒写时空流转变化。⑸清新的语言透着些禅意。如:“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任写两点即可,有例证,有分析。)
小题4:“明月清风”是指“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家家有明月清风”也就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忙碌,每个人都应保持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有情的怀抱。(意思对即可)
小题5:即使物质生活贫困,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互相关爱,这种温情的付出和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做人的尊严。而一旦没有人这种温情与关爱,财富再多也会让你的精神一贫如洗,毫无幸福可言。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努力让贫穷的人活得有尊严,让富有的人有更多的爱心。(结合全文理解2分,联系现实谈看法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杨绛眼中的傅雷
  在别人看来,傅雷是严肃且苛刻的一位人物,甚至于傅雷的一些好朋友,也会对傅雷的性格有所挑剔。然而杨绛夫妇却不是如此。他们把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当做他们夜谈的最好场所。在她眼里,傅雷虽然严谨,却是一个很真诚且经常含笑的人。一般人只是看到了傅雷的表面,而杨绛夫妇与傅雷一家的交往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傅雷。
  傅雷不轻易笑,这也许与他一个人经常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有关;然而一等到他笑起来,杨绛就觉得他好像在品尝他自己的笑一样,津津有味。杨绛说,傅雷的笑脸只给朋友看。曾经有一个人当众打趣过傅雷,那就是钱钟书。然而那次傅雷并未发火,反而还不好意思地笑了。
  的确,傅雷是十分严肃的,尤其对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如此。傅聪傅敏小时候很顽皮不懂事,杨绛夫妇去了他们家后,他们就喜欢偷听客厅里的谈话。傅雷是极力反对孩子偷听大人谈话的。一次正好被傅雷逮个正着,傅聪和傅敏就惨了。厉声呵斥下,两个儿子显得很无辜。 ?不可否认,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傅雷年老的时候自己也说:“我对孩子们太严厉了,但是我们还是由父子的关系加深到好朋友的关系,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情急躁是冲动下的不由自主,沉静下来又会自责,增添自己的苦痛。这是杨绛看到傅雷的真性情的另一面。
  在杨绛眼里,傅雷还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杨绛曾专门写过一篇纪念傅雷的文章,对傅雷的性格为人有生动的描述。有一次杨绛翻译了一篇散文,傅雷称赞说译得好。而杨绛觉得自己的翻译并无过人之处,而且是一个很短的文章,就敷衍了傅雷一下说其实不怎么好。结果傅雷在忍耐了一分钟后却认真地发话了:“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这句话着实让杨绛吃了一惊:“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的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杨绛事后才发现,傅雷是太认真看待一个初试笔翻译的人了,加上他的虚心,因此对别人的估计才会过高。
  在杨绛看来,傅雷的认真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他时常同杨绛夫妇写信讨论翻译的问题。他对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也是不停地修改,故他的译作一部胜过一部。他译的《贝多芬传》,十年后的译笔与初译有很多不同。傅雷不仅如此,还经常说他的译笔过于呆滞,向杨绛夫妇探讨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他虚心接受了杨绛夫妇的建议,熟读老舍的小说。
  傅雷在众人的眼里,仿佛就是一只“天外的仙鹤”,在他自己的艺术王国里自由翱翔,让人为之艳羡和景仰。他因钟爱艺术而看淡世俗,从而显得孤高,这显然是他的个性使然。他曾在家书中对傅聪说:“身外之名,只是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但傅雷经常在钱钟书和杨绛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坦诚自己并不是别人所谓的“孤傲的云间鹤”。傅雷的自比,让杨绛夫妇乍听之下觉得滑稽,一是“傅”的发音据傅雷的家乡话发为“虎”,并且傅雷在自己家里“严苛”,更有点儿像老虎,杨绎夫妇觉得叫“老虎”更加合适。傅雷自比“小老鼠”,让杨绛夫妇对傅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透过这句重复了很多遍的自喻,他们发现傅雷其实是在诉说自己的真实心情。他让自己潜身书斋,安心做自己的翻译工作。而其实他心里知道书斋才是他安身的“洞穴”,因为他不善处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摘编自《那些翻译大师们》)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傅雷是一个严肃的人,不苟言笑,经常一个人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只有在朋友当众打趣他时,傅雷才会不好意思地笑了。 ?
B.傅雷逮到两个听大人说话的儿子,不管家里有没有客人就厉声呵斥,加以管教,意在表明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 ?
C.傅雷之所以对杨绛这样一个初试翻译的人会估计过高,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而且是虚怀若谷的人。 ?
D.正因为傅雷对待学问非常认真,为人谦虚,所以当他认为自己的译笔呆滞时,就向杨绛夫妇讨教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 ?
E.“富贵于我如浮云”一语出自《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傅雷引用此句是说自己不愿用不道义的手段获取名气。
(2)在杨绛眼中,傅雷有哪些真性情?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傅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严谨,具体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众人眼里,傅雷仿佛是一只“天外的仙鹤”,他自己却自比为一只“墙洞里的小老鼠”。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傅雷是一个以笑脸对待朋友的人;
   ②对自己冲动下的不由自主地急躁,沉静下来会自责,感到苦痛;
   ③对事认真,对刚试笔搞翻译的人认真对待,对自己的翻译工作尤其认真。
(3)①时常同杨绛夫妇写信讨论翻译的问题;
   ②他对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不停地修改;
   ③向杨绛夫妇探讨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4)观点一:傅雷的品性,既似仙鹤般孤傲,有时又像一只“墙洞里的小老鼠”,前者是其性格最根本的特征,而后者,则是迫于某些形势,使得他有时不得不小心翼翼。
  ①他因钟爱艺术而看淡世俗,不重名利,这显然是他的孤高个性使然。傅雷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自由翱翔,因而人们才会称其为“孤傲的云间鹤”。
  ②他之所以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他孤傲的性格使他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不善处世。他知道书斋才是他安身的“洞穴”,让自己潜身书斋,安心做自己的翻译工作。总之,我认为仙鹤般的孤傲才是其性格的根本,“小老鼠”的自比是他孤傲性格的另一种表现。
  观点二:“墙洞里的小老鼠”是他的性格的根本特征。
  ①因为傅雷看淡世俗,钟爱艺术,潜心翻译,不为名利富贵所诱惑,所以众人认为他是“天外的仙鹤”。只因他深知自己不善处事,不宜在仕途周旋,因此希望能在书斋这样一个清净之地潜心翻译,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正如“墙洞里的小老鼠”一样,在书斋这样一个庇护所,专心做自己的翻译事业。
  ②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他翻译罗曼·罗兰的《巨人传》,是希望读者从中汲取伟人的力量。因此,“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傅雷性格的根本特征。(如有其他观点,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高高青冈树
徐乘
林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
巍魏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
  ①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此辰此际,林则徐心情沉痛悲壮:“荷戈戍卒一老兵,愧说楼船练水军。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②事隔百余年,我来到惠远,已找不到宽巷中林则徐住过的房屋。只有破败不堪的将军府,以及门前一死三生的古榆,似乎没有忘掉那位荷戈戍卒的老兵,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他的轶事和遭遇。
  ③据说他旅途劳顿,沿途冰雪满地,寒风刺骨,加上水土不服,到惠远后病情加剧,但仍然关心国家安危。他致力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入侵的重大作用。他不顾年老力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主动提出经办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即使对他存有偏见的道光皇帝,到此处也不得不赞赏他的办事干练,传旨要他赴南疆实地查勘,奏明情况,开垦荒地。林则徐从此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开始对南疆八城进行查勘。
  ④数百年风沙冰雪,早已湮没林氏留在伊犁的足迹,唯有他在伊犁将军府亲手栽植的一株株青冈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所以独爱这种树,可能因为这古老树种,酷似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它高大魁梧,犹如顶天立地的好汉;它巨伞般的树冠,似壮士博大的胸怀;它的花朵比不上玫瑰娇艳,却散发着阵阵清香。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畏沙漠干热炙人,树叶失水,照样轻盈起舞。隆冬霜刀雪剑,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环境,不能制服它。它对地域从不挑肥拣瘦,河滩、山谷、山坡,随遇而安,都能生长。把它“发配”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即使刀锯斧钺把它拦腰砍断,树桩四周还会长出次生幼苗,势如箭竹,蓬勃挺刺,不可阻遏。
  ⑤鸦片战争后,“罪臣”林则徐历尽坎坷。他感到迷惘,发出“青史凭谁论是非”的感慨。其实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不但东南沿海人民,而且大西北群众,也都理解他、同情他、怀念他、敬佩他,铭记他造福人民的功绩。他离开伊犁之后,手栽的青冈树,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精心培育照料——松土施肥灌水。经历一千多个寒暑,现在这些青冈树已干高围粗、亭亭如盖,年年结下累累硕果。尽管当地百姓“宁送一壶酒,不给一桶水”,戍卒战士还是节约用水,把这些果实种子育成新苗,让它们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扎根边陲。各族军民爱树成风,不仅是为了绿化雪山沙丘,而且想借此寄托情思,表达他们对一代英雄的敬仰爱戴,表达他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⑥我驱车别伊犁将军府,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大西北初夏之夜,幽静,清新,凉爽,晴空飘浮数朵白云。明月在树梢露脸,冉冉上升,为一片广袤的土地洒满银辉。天山融雪,水流在渠道中急奔,忽明忽灭。青冈树叶,此刻在飒飒夜风中闪发点点银光。忽然我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维吾尔族少女的歌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她们似乎在歌颂这位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歌颂他抗击外敌,蒙冤受屈发配新疆后造福西北人民,在边陲建立的不朽的丰功伟绩。
1.怎样理解第⑤自然段“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在文中的含义?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含义:?
  作用:?
2.开篇诗说“巍巍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通观全文,作者赞颂了“荷戈戍卒”林则徐的哪些“情”?
答:? ?
3.作者在第④段中描写了青冈树的哪些特点,赋予了它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4.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说应该删掉,有人说不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1.含义:历史会对林则徐作出公正的评价。
  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上文叙述了林则徐的坎坷经历、迷惘、感慨,用本句话开启下文,叙述了东南沿海人民、大西北群众对他的敬仰爱戴,表达了作者对林则徐的丰功伟绩的赞扬。
2.①在边疆伊犁,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人侵的重大作用,这充分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之情。
  ②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可以看出林则徐造福人民百姓的爱民之情。
  ③从东南沿海到伊犁,又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始终把国家、人民放在心头,这反映了他历尽坎坷的不屈之情。
3.写了青冈树高大魁梧的树干、巨伞般的树冠、散发清香的花朵、累累的硕果以及青冈树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赞颂我们民族的伟大形象、博大胸怀以及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不屈精神。
4.不应该删掉。因为这一段从内容上来说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大西北初夏夜景之美赞颂了林则徐造福西北边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从结构上说,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从来到将军府到游览,再到告别,把记游写景与访古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结构就不完整了。从艺术的手法上说,本段以景语结尾,令人回味无穷,增添了作品的诗情画意。(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无处安放的花瓶
符浩勇
?(1)在油库站加满油,他轻踩油门踏板,越野车驶上了319国道。
  (2)离开小镇,他心里就一直剧烈地跳动,时而又掠过一缕快意。他终于下意识干了那件事,可以让鲁南那小子也尝尝失落的味道。
  (3)他抬手看表,时间定格在11点31分。不过,他设定的是12点整,还有29分。
  (4)一切都像事先预想的那样,几乎没有任何意外。他始终没有流露出对鲁南半点怨愤,而且还取得他心仪的林娜满怀感激。
  (5)今天路上的车并不多。偶尔有一辆从对面远远驰来,刚一擦肩而过,瞬间又远远消失在后头。
  (6)其实,他曾不止一次对自己说,算了吧,没必要那样,既然他喜欢林娜,就不该与她喜欢的人过不去。他是一家投资公司老总,响应定向扶贫来到草原牧场的。林娜是牧区技术员,她长得并不出众,他不知道是怎样喜欢上她的,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是他离异后对任何女人所未有的。她似乎有石膏洁白的神圣。他善于掩藏内心活动,有一天林娜告诉他,等到牧区实验室落成了,她就会与鲁南确定关系时,他心里几乎空落落沉下去了,但他还是言不由衷祝福她。
  (7)今天就是草原牧区实验室落成典礼。三个小时前,从他城里驱车赶来,典礼已经结束。当他挤开庆贺的牧民走进刚安装完毕的实验室时,林娜还惊喜地喊:“真没想到,你能来……”鲁南竟愣站着,一时无语。
  (8)他脸上露出一抹微笑:“怎么啦?建成实验室就忘了老朋友……”接着,他双手捧出一只精致的蓝瓷花瓶,瓶里插着一束艳丽的黄玫瑰,然后,小心放置到一张摆满化学试剂的工作台上。
  (9)“哦,谢谢,这……太贵重了。”林娜盯着花瓶惊叹,她知道花瓶的价值,在城里,她亲眼见到他花了伍仟元买下的。她没想到,他买下来是送给她的。
  (10)前方行车道上,一辆大型集装箱运输车缓慢地爬行着,挡住了他的前路,就像鲁南当初的出现阻挡他追求的进程。他急忙减慢车速,扭动左转向灯,谨慎地超过去。
  (11)鲁南是支边来到草原牧场的。他在大学读的是草原植被管理,一直潜心研究一种化学催化剂。按他的话说,一旦成功,对草原牧区的植被繁殖不可估量。实验室是林娜恳请他投资给鲁南建造的。没想到,鲁南用什么办法掳走了林娜的一颗心。每每想起,他就很后悔;有多少回,以至于他想,只要实验室没建成功或是科研没有成果,林娜似乎还会回到他的身边。他终于有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设计,但他提醒自己把握好分寸,不能伤及人的性命,他爱林娜,他不能让她背负痛苦……
  (12)他驱车穿过一个涵洞,拐上了高速公路,再次抬手看表,离那一刻,还有6分23秒!
  (13)他为自己的精明感到惬意,尽管毁掉了那个林娜喜欢的花瓶,但那实在是极好的掩护,谁会想到炸药封藏在那里,况且实验室工作台上还堆放不少危险化学物品,还有汽油……即使引爆,也在情理当中。谁也不会怀疑到是作为投资者的他干的。他深信,一旦实验室毁了,要重建的话,林娜一定还会找他,那么他或许就有了重新追求的机会……
  (14)刚才离开实验室时,他开车送他俩回到小镇,他们挽留他用餐,他谢绝了。现在他忽然觉得有点饿了,而他俩在哪里呢?
  (15)“叽叽,叽叽……”手机响了,是林娜拨来的,他减慢车速,接听:“你好!……”
  (16)“谢谢你的鲜花,你的祝福!”林娜的语音充满柔情,不由让他有几分歉意。
  (17)“你能来,我很感动,其实,我知道你喜欢我,而我也……但我不能,如果那样,人们会认为我爱的不是你,而是盯上了你的钱……”她的真诚让他顿生负疚。
  (18)他不由再次瞟眼看表,指针指向11点58分42秒。
  (19)他的心悬了起来,恨不得飞车回去带走她。
  (20)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继续说:“你的心意,还有鲜花,我们都收下了,但那只花瓶,太贵重了,我们无处安放,刚才在小镇下车时,我将花瓶搁在你车的后座下,你路上小心,别……喂,喂,怎么没声音了……”
  (21)………?(《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5期)
1.文章从总体上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说说下面句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那些方法,有什么作用?
 (1)他脸上露出一抹微笑:“怎么啦?建成实验室就忘了老朋友……”接着,他双手捧出一只精致的蓝瓷花瓶,瓶里插着一束艳丽的黄玫瑰,然后,小心放置到一张摆满化学试剂的工作台上。
  (2)“哦,谢谢,这……太贵重了。”林娜盯着花瓶惊叹,她知道花瓶的价值,在城里,她亲眼见到他花了伍仟元买下的。她没想到,他买下来是送给她的。
3.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析。
4.文章结尾很是精妙,试分析妙在哪里?


参考答案:1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写“他终于下意识干了那件事”,然后再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1)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方法。表现了“他”的狡黠.虚伪.阴险的性格。
(2)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既表现了林
娜对“他”一反常态的大方的祝贺方式的惊讶,又为下文“物归原主”的情节打下了伏笔。
3文中的“他”是一个虚伪.狡黠.阴险.心胸狭窄.工于心计欲害人反害己,富有却缺乏正确爱情观的“老总”形象。
4文章采用了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乎意料,这样写尺水兴波,为文章增加了波澜,增强了可读性;巧合正应了“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增强了讽刺效果;最后的省略号,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本题解析:1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首先,考生应该熟知几种叙述方法,明确各自的作用;其次,要整体与部分相结合来分析。
注意文章中交代的时间,关注开头几句话“他终于下意识干了那件事”“一切都像事先预想的那样”“他设定的是12点整,还有29分”,读到此处我们顿生疑问,这就是作者设置悬念的结果。
2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的鉴赏能力。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人物衬托等)两种。
(1)“一抹微笑”“老朋友……”可见有意为之,勿让人生疑;“捧”故作小心翼翼,其实怕破坏设置,可见阴险。
(2)“这……太贵重了”省略号和“太贵重”“盯”的神态描写,可见林娜的惊讶,让最后的情节不致于太突兀。
3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看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可通过作品中描写性语言来分析,从议论抒情的句子中提取关键信息。
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及“他是一家投资公司老总”“他为自己的精明感到惬意,尽管毁掉了那个林娜喜欢的花瓶,但那实在是极好的掩护,谁会想到炸药封藏在那里”
等重点语句可以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4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要了解文章结尾的一般方式。
注意“指针指向11点58分42秒”“我将花瓶搁在你车的后座下”这两句背后的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