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六)
2017-08-06 06:11: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作者: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参考答案:1.C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神秘的人体“天网”
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体物质。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对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终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不孕症与“天网”有神秘联系。研究人员在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的过程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母马体内遇到人工输入的公马的精子时,也会抛出“天网”,将精子捕获。中性粒细胞为什么要阻挡精子呢?原来有的精子本身携带有细菌,这使得中性粒细胞误以为它们都是细菌,所以只好六亲不认,统统将其拿下。还有一种很难找到症结的疾病,也和人体“天网”有关。这种病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长久以来,医学专家只知道这种疾病肯定和基因有关,但其中的疾病原因总是弄不清楚。现在,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所导致的。?
但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因为人体“天网”本身还有许多谜题待解。?
(选自《大科技》2007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天网”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地把细菌粘住,将细菌擒拿的丝状体物质。
B.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的中性粒细胞。
C.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构成的细菌难逃的“天网”。
D.由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构成的组织系统,有杀敌护体作用,会自行化解。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避免或减少蛋白酶给人体细胞造成的伤害,“天网”会把病菌集中到密集的局部地方。
B.由DNA编织的“天网”要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它物质才能把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C.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在对母马进行人工受精的过程中发现不孕症就是由“天网”造成的。
D.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导致人患上了一种叫做先天性黏液稠
厚症的疾病。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前人们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但对DNA织“网”杀敌的本领以前却
未发现。
B.人的不孕症问题很可能也是由女性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天网”导致的。
C.把细菌一网打尽之后,“天网”又是怎样神秘消失的等问题还是个迷,有待于科学家
们进一步研究。
D.随着人体“天网”的发现,科学家找到了新的方法来治疗和预防不孕症及先天性黏液稠厚症。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ABC都以偏概全)
小题:(A.“会把病菌集中”错。C.?“不孕症就是由‘天网’造成的”错,“神秘联系”只能说明是“天网”有可能造成不孕症。D.原文是“可能”。)
小题:(原文没有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学究天人?道兼仙释
李俊宝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群体中,因为顾、黄、王的名头实在太响,以至其他许多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被研究者忽略,譬如傅山就是这样一个人。
  傅山一生值得称道的有三件大事:早年作为山西学生领袖,为昭雪平反袁继咸冤案,反对宦党暴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名震全国;中年从事秘密反清活动20余年,曾被捕下狱,备受折磨,抗词不屈,终于获释;晚年主要从事著述,与昆山顾炎武、容城孙逢奇、富平李因笃、周至李颙、和川戴务旃、彭城阎尔梅、长州尤西堂、番禺屈大均、吴江潘次耕等大批在野文人学者和当时尚未仕清的秀水朱彝尊、新城王士祯、太原阎若璩等思想文化界名流相往来。
  清政权稳定后,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考试,以笼络各地有影响的汉族士绅。大学士李霨等推荐了71人,在这批被推荐者中就有傅山。但傅山宁愿乡居,以著述授徒自乐,不愿为清政府效力,遂以老病请辞,并作《病极待死》一诗,表明誓死忠于明王朝的心迹。康熙帝将所有托故请辞奏折一律驳回,明令各地督抚将被荐人员“作速起送来京”。山西地方官不断登门,阳曲知县戴梦熊并备豪华轿子护送,逼傅山上道。到京后,傅山以“病噎不食”、身体欠安为由,养病于崇文门外园教寺。康熙在保和殿面试博学鸿儒,授予彭孙遹、朱尊彝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各种官职。傅山虽未参加面试,但仍奉康熙谕旨“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受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回乡之后,傅山布衣毡帽,自称为“民”。
  作为17世纪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傅山深受反理学思潮的影响,以“异端”自命,对古代一些主要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探究,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对理学的批评中,他着重批判了理学的形而上学倾向和空谈义理弊端,阐述了自己的辩证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观点。他认为,治学在于明道,明道在于致用,即研究天道或自然规律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并造福于社会。在天人关系上,他很重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反对消极被动的观念,继承和发展了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观点,既承认天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又肯定天人之间的必然联系,将天人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主张为人在自然界找到合理的位置。傅山还认为,明体就是明理,理不明则体不清,明理是为更好地指导现实活动。此外,他还斥责奴儒、奴君子,主张“扫荡奴性”,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禁欲主义和父母包办婚姻,坚持“非圣人能王”的平等观念,倡行国民治国的理想社会。其诸子学研究同样堪称于世,侯外庐曾有评价:“如果说顾炎武考证音韵学是后来王国维的老师,则我们有理由说傅山的诸子学研究是后来章炳麟的先行者。”
  傅山在医学方面也颇有贡献,医学成果丰硕,传世之作有《医药略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青囊秘诀》等,其中尤以《傅青主女科》最著名,为后世中医妇科必备之书。他还特别重医德,薄财利,一生身体力行,实践“医王救济本旨”,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有时甚或免费给穷人治疗。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曾如此描述:“避居远村,惟以医术活人。求方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从不见有倦容。”傅山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领一时之风骚。其汉隶以蔡邕为法,真书以颜真卿为范,采众家之长,独辟蹊径,其中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榜书小楷,各尽其妙,以豪迈刚劲、雄健有力著称,其作品流传于世者甚多。他的书法声誉极高,比其年长20岁的大书家黄道周称傅之书法为“晋唐以下第一家”。他的绘画流传下来的较少,多为博物馆和私家收藏,其作品别出心裁、蕴意深刻、意境开阔、独树一帜。
  由于傅山在哲学、医学和书画艺术等方面成就卓越,其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则往往被人忽略。事实上,傅山在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领域或诗、文理论方面,亦是上承李贽、公安派和竟陵派,下启叶燮、袁枚,成就堪与同时代顾、黄、王并驾齐驱。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傅山早年因为是陕西学生领袖,所以反对宦党暴政,领导了全省诸生进京请愿的运动,为袁继咸冤案昭雪平反,最终名震全国。
B.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群体中,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是后世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许多如傅山一样的人被忽略掉了。
C.傅山从事秘密反清活动,作《病极待死》一诗,表明誓死忠于明王朝的心迹,后受康熙感化,和彭孙遹、朱尊彝等人一样接受了康熙谕旨“特受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D.傅山早年对古代一些主要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以“异端”自命,显示了他深受反理学思潮的影响。
E.傅山在哲学、医学、书法等诸多方面成就卓著,作者借侯外庐之口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可以和顾炎武并驾齐驱。
2.清政权稳定后,傅山的哪些行为表现了他对明王朝的忠贞?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傅山作为当时反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哪些基本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评论家用“悲悯”“个性”“骨气”来评价傅山,阅读本文后,你对这些概念有了哪些新认知?结合文本,任选其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①康熙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考试,傅山以老病请辞,并作《病极待死》一诗,表明誓死忠于明王朝的心迹。
  ②被“作速起送来京”后,傅山以“病噎不食”、身体欠安为由,养病于崇文门外园教寺。
  ③虽奉康熙谕旨“特受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但回乡之后,布衣毡帽,自称为“民”。?
3.①学以致用,治学在于明道,明道在于致用;
  ②在天人关系上,他很重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将天人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
  ③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4.观点一:个性使人敢作敢为、独树一帜。
①他誓死忠于明王朝,所以对清王朝的笼络中用不屑一顾;
②他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理学,自命“异端”。
③其作品别出心裁、蕴意深刻、意境开阔、独树一帜。
  观点二:骨气让生命伟岸高大。
①傅山早年反对宦党暴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名震全国;
②对清王朝印笼络不屑一顾,他骨气长存,生命尽显华彩;
③虽自称为民,却在哲学、医学、书法和文学诸方面作出卓越贡献。     
  观点三:悲悯能辉映出生命的价值。
①傅山为昭雪平反袁继咸冤案,反对宦党暴政,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名震全国;
②他重医德,薄财利,一生身体力行,实践“医王救济本旨”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有时甚或免费给穷人治疗。(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会唱歌的门铃
帕比是一个整日乐呵呵的老人。他的头发白了,但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他的蓝眼睛失去光泽了,但仍然能传送出温暖;他脸上的皮肤也十分松弛了,但他笑的时候似乎连皱纹也柔和得如同春光。他能吹一口好听的口哨,每天他在自己开的当铺里扫地除尘时,他的口哨声总会悠扬地响起。
帕比的生意不多,而且大多数顾客都会来赎回他们的典当物。帕比不在意生意的好坏。对他来说,当铺不是用来谋生的,而是用来打发时光的。在当铺的后面还连着一个房间,他把这间屋子称为“记忆厅”,里面摆放着许多能帮助他回忆起过去时光的物品,有怀表、旧式闹钟、电动火车,还有小型蒸汽发动机、各式各样的玩具以及许多过时的装饰品。
这天一大早,当铺的门铃响了。
门铃的声音清脆悦耳,会发出音乐般的回声。这个门铃是帕比家的传家宝,在他们家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帕比非常珍惜它,但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给更多的人分享。
顾客是一个比柜台还矮的小女孩。“小女士,我能为你做什么吗?”帕比笑呵呵地问。
“你好,先生。”小女孩说,声音小得像耳语。她穿戴整齐,天真纯净,略显害羞。她用一双大眼睛看了帕比一会儿,然后环顾当铺,
似乎在寻找什么。“先生,”她怯生生地说,“我想买一件礼物,送给我的外公。但是,我不知道买什么礼物。”
于是,帕比给她出主意。“怀表怎么样?很准的。我自己修好的。”他自豪地说。
小女孩没有回答。她走到门前轻轻摇了摇挂在门前的老式门铃。门铃发出好听的声音,回声悠扬,像是唱歌。小女孩开心地笑了,帕比的脸上也似绽开了一朵菊花。
“就是这个,”小女孩兴奋地说,“妈妈告诉我,外公最喜欢音乐了。”
这时,帕比收住了笑。他怕伤了小女孩的心,思忖片刻后说:“对不起,宝贝,这个门铃是不卖的。也许,你的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机。”
小女孩看了收音机一眼,低下头,失望地说:“不,他不会喜欢的。”
没有办法,帕比只得耐心地向小女孩说起了门铃与他家族的渊源,希望她能理解他不卖门铃的原因。
小女孩抬起头,两粒豆大的泪珠,挂上了双颊。“我知道了,”她说,“谢谢。”
突然,帕比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现在是孤身一人,除了一个已断绝来往十年之久的女儿,他没有别的亲人了,为什么不把这个传家宝传给别人呢?
“等等。”帕比说,这时这个伤心的小女孩已经准备跨出门槛。“我决定将这个门铃卖给你。哦,给你手帕,擦一擦鼻子,”
小女孩拍手跳了起来,说:“谢谢,先生,我外公会很开心的!”
帮助了这个小女孩,帕比感觉非常好,尽管他就要失去他的门铃了。他从门上取下门铃,用彩纸包装好。
小女孩高兴地接过包装好的门铃,忽然安静下来,看着帕比,再次用耳语般的声音问道:“需要多少钱呀?”
“唔,让我想想。你身上有多少钱?”帕比笑着问。小女孩从口袋里摸出所有的钱放在柜台上,总共是两元零四角七分。帕比肯定自己已经失去了理智,因为他几乎不假思索就说道,“小女士,你今天真走运,这只门铃的价格刚好是两元零四角七分。”
晚上,帕比关上当铺的门后,心里面一直想着那只门铃。别人也会善待它吗?当然,他反复对自己说,做外公的一定会珍惜外孙女送的礼物。忽然,他好像听到门外传来了熟悉的门铃声。帕比打开门,不是精神恍惚的幻听,门口站着那个小女孩,她笑盈盈地摇着手中的门铃。
帕比有点吃惊,俯下身子,问:“怎么了,小女士?改变主意了?”
“没有,”她笑得更灿烂了,“妈妈说,这只门铃是给您的。”
没等帕比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小女孩的母亲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双眼含泪,轻声喊道:“您好,爸爸!”
“哦,外公,”小女孩拉了拉外公的手,“给您手帕,擦一擦鼻子。”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为帕比家传家宝的“会唱歌的门铃”既是串起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连接祖孙三代情感的纽带。
B.帕比把门铃送给小女孩既源于“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给更多的人分享”,也因为他当时“已经失去了理智”。
C.小说中两处“给你(您)手帕,擦一擦鼻子”情景相同,巧妙呼应,充分说明具有血缘关系的帕比与外孙女之间心灵相通。
D.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多处细节描写,鲜明地刻画了女孩聪明伶俐、天真纯净的可爱形象。
E.作品结尾关于小女孩与妈妈送门铃给帕比的描述,场面温馨,令人感动,这既是小说的高潮,又是结局。
小题2:标题“会唱歌的门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点出帕比是“小女孩”的外公,看似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文中有多处铺垫和伏笔,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开头两段是对人物的静态描述介绍,它与后面的动态情节展开相得益彰,这是西方小说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与高中必修教材中哪篇外国小说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两段文字有哪些作用。(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2:门铃的声音清脆悦耳,会发出音乐般的回声(或门铃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回声悠扬,像是唱歌);②门铃的传送表现了亲情的温馨与美好。(每点3分,大意接近即可)
小题3:①帕比有“一个已断绝来往十年之久的女儿”,说明帕比有一个女儿,“断绝来往十年之久”暗示文中小女孩的年龄和身份(使小女孩是帕比的外孙女不显突兀);(2分)
②小女孩说“我想买一件礼物,送给我的外公”,暗示帕比的女儿要带着帕比的外孙女回来看望帕比,恢复断绝了十年的来往;(2分)
③小女孩说“妈妈告诉我,外公最喜欢音乐了”,既与开头介绍的帕比的爱好相符,也让门铃作为礼物被送回给帕比合乎情理。(2分)
(指出铺垫或伏笔在哪里的,各1分,分析各1分)
小题4:(8分)《装在套子里的人》(3分)
作用(5分):
①交代了帕比慈祥善良、乐观开朗的性格;
②交代了帕比当铺老板的身份;
③介绍了帕比爱吹口哨、喜欢收藏和怀旧等爱好;
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环境(背景);
⑤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的阅读要注意“五位一体”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名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此题考核是文中词语的含义,B 选项“失去理智”失去了作为一个当铺老板的应有理智,C选项“情景相同”错误,第一次应该是对小女孩的伤心感到同情,第二次是内心的幸福、快乐,第一次没有“心灵相通”的成分。
小题2:这是一道文章标题的分析题目,问的是文章标题的含义,含义主要是字面意思和隐含的意思,字面的意思是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深刻含义应该和小说的主旨有关,小说的主旨呼唤亲情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注意答题时不要答成标题的作用。
小题3:这是一道文章结构、情节考核的题目,考的是伏笔和照应,注意文章的脉络,人物的言行前后的关联即可,难度不是太大,关键是要找得全面。
小题4:此题的是小说写法的探究,从教材中找例子不是太难,关键是作用,答题时首先概括出这两段写的内容,然后答作用,内容是“交代了帕比慈祥善良、乐观开朗的性格”“当铺老板的身份”“爱吹口哨、喜欢收藏和怀旧等爱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环境(背景)”作用要结合小说开头的作用来答,主要是“为下文做铺垫”,本身是生活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和小说主旨的作用。综合这些做的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朱自清的《绿》,回答后面的题目。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课文和上文作者对“绿”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2)课文和上文对“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各选一例并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的作者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他们分别是怎样做的?你认为应怎样做?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喜爱上文句: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课文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2)比喻示例:“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把绿比喻成一个小姑娘,赋予绿以生命。“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写出了绿的可怜。
(3)上文是爱绿而保护绿,课文是爱绿而损害绿。以我之见,当然应该采取保护绿的态度,因为“绿”是生命与自由的象征,当然课文作者的“囚绿”之举,则是另有用意,旨在予“绿囚”以特别的象征意义,不可简单以“损害绿”厚非之。(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