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却说司马懿正忧闷间,忽哨马报说:“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大劳,牛马不食。”懿大惊曰:“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请问司马懿想出了什么计策?结果如何?
(2)关羽在何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请简述相关情节。
?
?
?
参考答案:
(1)司马懿的计策是命部下去抢三五匹木牛流马回来(1分),命巧匠加以仿造,也用来运输粮草(1分)。不料此举又中了孔明计谋(1分),因魏军不明其中机关(1分),这批木牛流马及所运粮草被孔明用计尽数夺去,司马懿也被乘势杀得落盔而逃(1分)。
(2)关云长失了荆州,退到麦城时(1分),诸葛瑾奉孙权之命,前来劝降关羽,要结秦晋之好(1分)。关羽拒绝了,并表示要与孙权决一死战(1分)。关平欲斩诸葛瑾,关羽说孔明辅佐刘备,杀了其兄诸葛瑾,会伤了兄弟情意(1分),于是令左右逐出诸葛瑾(1分)。
本题解析:简述名著里的某个故事情节,首先要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本题两问考得都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情节,这本书很多同学都很熟悉。除了熟悉文本外,还要有比较好的叙述能力,语言要简练不能拖沓。
点评: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也相当于是对文学常识的一种考查。在“简述”是,语言表述要简洁,但也要流畅。要将故事情节介绍清楚。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弃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昕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闰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如是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人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
?
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涵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200字左右)
?
参考答案:1.AD
2.①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
②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③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3.①画线句子表现了“他”心底的哀求抗争、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②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如“弓飞如雨”,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美好,凸显了人物的痛苦与反抗,将情节推向高潮。
4.示例一: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俸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示例二: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莫言: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
格林
①“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随着10月11日,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笔下神奇瑰丽的“高密东北乡”也一夜之间成为世界文坛最辉煌的地理名词之一。
②童年的莫言是苦难的.饥饿是一生的噩梦。五六岁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填饱肚子,莫言吃野草、啃树皮,甚至抢煤吃。? 1961年春,村里的小学拉来一车亮晶晶的煤块,莫言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
③极端饥饿的日子里莫言曾听邻村的右派大学生说过,他认识一个作家写了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每天能吃三顿饺子,还是肥肉馅的,咬一口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神仙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为了吃上肥肉馅的饺子,莫言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个作家。
④成名后的莫言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回望童年,“我当然希望童年能过得好一些,但从文学的角度讲,没有受完整的教育,吃不饱,穿不暖,15岁前光着屁股,干着不应该是孩子干的农活,这些独特的经历,成为了我创作的财富。”
⑤高密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古城,流传着许多诡谲的传说、神秘的风俗,还有老人们讲的改朝换代的历史和神仙鬼怪故事,这些都是莫言文学生命的最早启蒙。
⑥祖父曾说过,村后的小桥上有个“嚷噪鬼”,夜晚一人过桥,它会在背后拍你的肩,?发出“嚷噪”的冷笑声。有一次,莫言晚上经过小石桥,不由得放声歌唱。母亲问他,深更半夜为什么要唱?“我帕那个‘嚷噪鬼’”他惊魂未定地回答。这些都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莫言,并成为他日后不竭的创作源泉。
⑦除了听来的故事,莫言也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着养分。那时的农村,书籍还是稀罕物。莫言就一家一户地去借,周围十几个村子,谁家有本什么书他都了如指掌。为了阅读石匠家那套带插图的《封神演义》),莫言要给石匠家推磨磨面一上午。
⑧在《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使用了?“高密东北乡”。而《红高粱》蜚声海内外,让莫言和异彩斑斓的“高密东北乡”进入了西方的视野。
⑨在《红高粱》诞生后的20多年里,莫言一直忠实地延续着“高密东北乡”的故事。《红高梁家族》写了?“我爷爷我奶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丰乳肥臀》写了“我爹我娘”;2006年的《生死疲劳》写了“我”这代人,高密东北多这个地处胶东平原边缘默默无闻的中国乡村,逐渐成为一个足以媲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和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的独立文学王国。
⑩莫言的作品内容丰富、想象狂放、语言犀利、叙事磅礴,具有狂欢化的风格。《纽约时报》书评认为:莫言是一位世界级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说,莫言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
⒒然而,光环与盛名并未让莫言满足。近年来,他逐渐结束了高密东北乡家族系列的创作,转而精心对小说进行着各种探索和创新,在莫言看来,“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还要可耻”。 2009年,闭关三年的莫言推出了创新之作《蛙》 ,内容以“乡村医生姑”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关注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在民间的影响,是极少有人涉猎的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也迥异于以往。2011年,《蛙》问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⒓举国为“诺奖”欢腾之际,莫言依然低调而谦逊,?“兴奋五分钟可以了,不要把这当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作家重要的是作品而非奖项.我要尽快从当前的热闹与喧嚣中走出,宜干什么干什么,”当问起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庆祝获奖时他的回答不过是和家人一起包一顿饺子吃.
(选自《青年文摘》 2012年第2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传记开篇引用莫言作品《红高粱》中的语句,目的在于营造苍凉壮阔的意境,引出传主,让读者对莫言的文字有直观的印象。
B.苦难磨砺了莫言,也成为了他创作的财富,正是因为童年时期的饥饿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可见苦难是作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C.莫言所写的“高密东北乡”是典型的中国北方乡土,书写的是乡土中国的传统,具有地域特色。这是他文学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
D.莫言的作品《蛙》问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源自于他对小说进行的各种探索和创新以及在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方面所做的突破,但题材极少有人涉猎是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