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三)
2017-08-06 06:45: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问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2、阅读题  潮阳区2008年—2009年第一学期高三级期末统一考试
迷 失   朱宏
何玲在幸福街上穿过的时候就像一只孔雀,那样从容和骄傲。
尽管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幸福街还处在昏睡中,没有多少人欣赏她晨风中的倩影,何玲还是要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一番,那是为她九点钟以后开始的工作而打扮的。
何玲熟悉那几盏昏昏欲睡的路灯,尽管幸福街边上的岔路纵横交织,就像电影里高家庄的地道,但在路灯的指引下何玲总能顺利地走出幸福街。向左转,百米之外有公交站牌,何玲在那里乘车前往公司。在车上,何玲可以拥抱着自己的皮包小睡一会儿,然后在到达目的地的前一站准时醒来。此时,车流让大街变成了一条河,何玲紧三慢四地趟过这条河,公司就到了。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何玲顺着原路返回,到达幸福街的时候已经华灯齐放,幸福街的夜生活开始了。何玲接受着在路两边大排挡吃饭喝酒的男人们的注目礼,随脚步摆动的长发把小伙子们的目光都扫乱了。过了天香烩面馆,再过了左邻右舍超市,左转就看到了老四烧烤的灯箱。躲过那呛人的浓烟,再七拐八绕地经过几个店铺,何玲就停在一个馒头摊前,拎上一兜子馒头,转过身就进了楼洞,然后钻进租住的房子里。
工作日里天天如此。何玲就这么从容地在幸福街上走了一个月了。何玲的生活是这么单调,到了休息日也绝不像其他女孩那样逛街,而是睡个天昏地暗。
但 是有一天,何玲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那天下午何玲刚刚处理完一份文字材料,楼下的保安忽然打电话来,说何玲的母亲来了。本来何玲的精神是没有光彩的,那一份份文书就像海绵吸干了她的快乐,这会儿听见母亲来了,精神头就仿佛沐浴过,滋润且饱满了起来。
告了假,乘电梯下楼。见母亲已经在大堂等着,何玲唤了一声“妈”,香瓜似的脆甜。
何玲在母亲的脸上亲了一口。母亲说,这死丫头,已经不是学生了呀,还这么不稳重。何玲说,稳重,稳重,我平时可稳重了。
她们登上了公交车,何玲说,今天晚上又能有妈睡在一起了。
一个多小时以后,幸福街到了。何玲拎着行李在前面带路,此时她的步态不再像一只孔雀,却如小鸟那样蹦蹦跳跳。母亲埋怨道,怎么住得这么远,上班多不方便。何玲说,城郊这些地方房租便宜呗。何玲说完这句话就突然止住了脚步,实在不知道该往哪条岔街里拐了。她领着母亲摸索了几次,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她凑向一个商铺的老板,问自己的住处。老板诧异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呢。何玲索性把母亲安置在商铺的凳子上休息,自己则焦急地四处张望。
冬天的傍晚仿佛是突然到来的,太阳一跌入远处的楼群,天就黑了。这时候,何玲尖叫了起来,看,老四烧烤,对了就是那里。母亲顺着何玲的手指望去,老四烧烤的灯箱果真在路那边立着呢。何玲拽起母亲就走,然后又是一阵欢呼,看水清的馒头摊。
何玲一路欢呼着,带着母亲向前走。母亲跟在何玲后面,眼里盈满了远远近近的灯火。
             (选自2006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花地》)
16.作品运用象征手法,写何玲“迷失了回家的路”。请说明这“迷失”的寓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
17.在作品中,何玲先后被比喻为“孔雀”和“小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
18.在母亲到来之前,何玲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是怎样看待何玲的这种生活?请结合作品,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



3、阅读题  ?很多时候,节约并不完全是为降低成本,严格说来,它是一种意识,是境界和习惯的产物。
节约首先是对企业负责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对集体的财物毫不珍惜,甚至任意( m?),( n?)挥霍的对象很小,也能表现出他的自私和冷漠,说明他仅仅把集体作为生活的环境,把工作当作自身发展的手段,对集体只有利用之心,而无奉献和爱护之意。这种人在集体中的权势越大,对集体的危害也就越大。
节约同时还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一样事物都有它正常的作用和寿命,浪费一样东西无异于把它们的生命扼杀掉,对于地球资源来说就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对依赖地球生存的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节约也意味着对别人的尊重,在企业中一件产品要由很多道工序完成,( o?)工序的点滴浪费,都会抹煞掉前面很多人的劳动成果。在社会上也是一样,一点一滴的事物都是别人劳动的结晶,浪费就是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
当然节约更直接地体现为朴素、现实、严谨的生活态度,节约的人能够理解一件事物的价值,并且懂得珍惜和利用,这与华而不实正好相反。懂得惜物往往也懂得惜人,所以在与人相处中更能尊重人、理解人,更有细腻的感情色彩,这就是他们使人感到可以信赖的原因。
小题1:文中(m?)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挥发
B.挥霍
C.挥动
D.挥去

小题2:文中( n?)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既然
B.可是
C.因为
D.哪怕
小题3:根据此文,我们可以知道:
A.节约完全是为了降低成本
B.个别浪费的人对集体并无很大影响
C.浪费就是对别人的劳动不尊重
D.懂得惜物者不一定懂得惜人
小题4:文中( o?)处应填写的词是:
A.因为
B.任何
C.即使
D.随便



4、单选题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呐喊》以日记体的形式,纪录了“狂人”的心理活动;小说集中小说每篇有各自的主题,又有着共同的大主题;人物既个性鲜明,又具有典型性。
B.巴金作品《家》中的大哥觉新善良懦弱,逆来顺受,奉行“作揖哲学”;觉民沉着温和,只关心个人幸福;觉慧单纯热情,决不跟旧势力妥协。
C.《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诗集,诗歌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瑰丽的浪漫色彩。《棠棣之花》《炉中煤》《太阳礼赞》等均是其中的名篇。
D.《哈姆雷特》继承古希腊罗马戏剧的“三一律”,不再受单一严整规则的限制。作品在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设置了复杂曲折的情节线索。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营庄出发,翻了许多山岭。这一带村落稀少,敌人又常来,人民多逃亡,荒凉而凄冷。在固兰,我们做了饭吃,喂了牲口。战士们把枪都上好了子弹。警卫员把短枪佩在大衣外。这是接近敌人的区域,大家都准备战斗。
  下午三点钟,在一高山上,用守尧同志的望远镜北望,远远地看见正太路上,有一个火车头,挂着一个车箱,疾驰西去,白烟飘展在空间,久久不散。敌人在正太路上,原有两个火车头。不久以前被游击队击毁了一个,现在只剩一个了。
  正太路的路轨窄,敌人不能把平汉路的车头移用到这里。正太路的铁桥又常被破坏,虽然通了车,情形是这样的可怜。
  可是,同蒲路通车更困难,从大同到原平一段铁路,完全破坏了,枕木通通被移去。汽车路又常被切断。目前敌人的运输线,还是以正太路为主,而正太路的情形,又不过如此。
  下午四时,我们到了河北井陉县的蒋家村。这是生平第一次踏上河北的土地。河北是我喜欢的一省。芦沟桥事变以前,我原拟到北平去看看,没有成行。以后战争爆发,敌人把河北所有大城市通通占领,我以为没有看见自由的河北的机会了。现在,在我的眼前,正是自由的河北。这一省的美好的山河,大部分还是在我们手里。
  这里和山西接界?,可是地质和村庄建筑的样式,显然有些不同了。河北的扁柏树比山西的清秀一些。河北村庄的房屋的屋顶,多不用瓦盖,而是用石灰拌桐油做成中国式的水门汀筑的。
  村里人家的门都关了。我们叫开了一家的门要水喝。应门的是一个老太婆,她给了我们水,微笑着招呼我们:“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谁说河北的人心完了呢?井陉县城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华族的
  这里没有动员委员会,民众还没有组织,人民个个的热情,还没有导入集体的行动的洪流,这是憾事。但是我相信,不久以后,自然会有勇敢的青年,到这邻近敌人的区域来,发动民众组织的。
1.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写村落的“荒凉而凄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出现诸如“下午三点钟”、“下午四时”等表时间的词语,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谁说河北的人心完了呢?井陉县城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华族的。”如何理解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段描写了河北村庄民众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