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一)
A.“情”是晚明文学的关键词。 B.情感问题何以在晚明时期重新凸现。 C.情感在儒家思想领域中的演变。 D.情感在中国诗学中一直是自由的。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诗与禅
袁行霈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现在就分开来加以阐述。
以禅参诗,较早的资料是苏轼的《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其中有这样两句:“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李之仪字端叔,有《姑溪集》,其《赠祥瑛上人》诗曰:“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与李去言书》说:“说禅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所以他写诗富有禅意。苏轼以参禅的态度读他的诗,是欲寻找字句之外的理趣。徐瑞《论诗》曰:“大雅久寂寥,落落为谁语。我欲友古人,参到无言处。”这里明确地说到参诗参到无言处,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范温《潜溪诗眼》说:“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这是说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也靠一个“悟”字。禅宗原来是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的。他们认为“真如”不能用语言文字明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常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五灯会元》里记载的禅师们的语录大都属于这一类。而参禅的人则要靠自己去领悟那言外的意蕴,一旦悟有所得,就成正果了。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是因为不满足于诗歌语言之内有限的含义,而欲寻求诗歌语言之外无尽的韵味。也就是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这确实是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
以禅喻诗曾引起一些人的批评。李重华说:“严沧浪以禅悟论诗,王阮亭因而选《唐贤三昧集》。试思诗教自尼父论定,何缘堕入佛事?”(《贞一斋诗说》)这是以儒家诗教排斥以禅喻诗。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以禅喻诗的确不是科学的说法,难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奇妙的思维方式,我们生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尚且不能完全揭示其中的奥秘,不能运用心理实验和理论推导以建立创作论和欣赏论的科学体系,何况古人呢?借用禅学唯心主义来喻诗,并不是科学的方法,也远没有解决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分析问题。但在古代仍不失为聪明人想出来的聪明办法。
(有删节)
小题1:下面关于“诗”与“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属于文学范畴,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禅”属于宗教范畴,它引导人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B.“诗”与“禅”虽然在归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需要内心体验”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它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焕然一新。
D.“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两大方面,即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小题2:下面对文章“以禅参诗”一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苏轼读李之仪诗一例来看,以禅参诗可理解为对有禅意的诗要以参禅的态度来读,进而找到字句以外的理趣。
B.引用徐瑞《论诗》,意在说明以禅参诗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C.引用范温《潜溪诗眼》中文字,是为了说明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
D.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的诗歌欣赏规律。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琴诗》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它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理趣,是以禅入诗的成功作品。
B.以禅衡诗是用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是指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诗歌的奥妙。
C.以禅喻诗并不符合科学原理,但从诗歌创作和欣赏有其独特思维方式来看,以禅喻诗仍不失为聪明之举。
D.以禅喻诗自古代就招来一些人的批评,如李重华从儒家诗教角度批评了以禅喻诗的荒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瑜伽的科学
今年初,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名为《瑜伽如何伤害你的身体》的文章,在美国的瑜伽界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恶战。在这篇长文中,《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威廉·布拉德(William J. Broad)现身说法,披露了他耳闻目睹的众多负面案例。他指出,瑜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安全,练习特定姿势存在潜在受伤风险,可能导致中风。他甚至引用一位采访对象的话做出结论:“绝大多数人都不该练习瑜伽,因为太容易受伤。”
这篇引发激烈争论的文章,节选自布拉德历时5年写成的新书《瑜伽的科学》(The Science of ?Yoga: The Risksand Rewards)。但事实上,在这本336页的书中,在媒体上吸引了大量眼球的关于瑜伽有害的内容,只占其中一章,不足全书1/10。而在其他章节中,布拉德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对瑜伽从印度流传至美国的历史加以详细阐述。他引用了大量科学研究结果,指出修习瑜伽的种种此前很少被宣传的健康益处——降低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增强大脑神经传导物质的活力,消除抑郁,提升创造力。有趣的是,如果略去争议最大的第四章不看,文字中呈现的布拉德俨然一个急于用科学主义为瑜伽正本清源,从而保持瑜伽的正统性和纯粹性的护法使者。于是,此前所有的批判与揭露,原来都不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意结。
从2001年开始,美国的瑜伽产业经历了黄金十年,修习者人数从400万激增到2000万,由此催生了一个年产值高达6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毫无疑问,如此汹涌大潮,难免泥沙俱下。瑜伽师群体良莠不齐,瑜伽馆里谣言蛊惑,对这些乱象猛加抨击,其实并不自布拉德始。在这一背景下,他的激烈发言,更像是一种出自良好意愿的以毒攻毒的霹雳手段。
然而,好的初衷并不能赋予有瑕疵的传播手段以正义。正如《瑜伽解剖学》作者莱斯利·卡米诺夫(Leslie Kamin off)所批评的,在列出这些严重负面案例的同时,布拉德并没能令人信服地对照给出非瑜伽练习者人群中类似伤害和疾病的发生率,也没能深入分析,它们与修习瑜伽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洛杉矶时报》书评作家康妮·斯图尔特(Connie Stewart)为此调侃道,在她修习瑜伽的6年中,也曾受过重伤:回家路上摔到坑里,牙掉了,嘴唇也破了。
布拉德引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与练习瑜伽有关的急诊室就诊案例从2000年的13例上升到2001年的20例,然后又增加到2002年的46例。他一方面自己承认,同当时400万瑜伽练习者的基数相比,这些只不过是“极其罕见的例子”,另一方面又自圆其说,认为也存在受伤较轻的人不去医院看病的可能。但他似乎全然忘了,就在这之前,他刚刚提到,2001年前后,瑜伽修习者的人数几乎每年成倍增长。如果考虑到分母增长的因素,这个本来就没什么统计学意义的数字,是否会显得更加不靠谱?是什么让一个专业的科学记者犯下如此明显的逻辑错误?
布拉德希望瑜伽成为一种科学,被主流医学界接受,纳入政府监管之下,清除那些靠忽悠蒙事的瑜伽师。这当然是一个科学主义瑜伽练习者的良好意愿,但这并不成为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基于科学事实而修习瑜伽的理由。1989年,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实验。志愿者被分成三组,一组什么运动都不做,一组骑动感单车,另一组练习瑜伽。坚持4个月后,骑动感单车的一组各项健康指标有了显著改善,而练习瑜伽的一组没有变化。但耐人寻味的是,那些瑜伽练习者比骑动感单车的人更相信,自己变健康了。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小题1:第4段作者引用康妮·斯图尔特的话是为了(?)
A.强调布拉德对瑜伽的抨击虽然揭露了瑜伽产业的乱象,但他以毒攻毒的做法是不对的。
B.证实修习瑜伽虽然让自己收到了伤害,但这些伤害并没有布拉德所说的那么严重。
C.讽刺布拉德把修习瑜伽受到的伤害夸大了。
D.揶揄布拉德没有认清修习瑜伽的伤害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小题2:作者在篇末引用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实验最有可能是为了(?)
A.证明修习瑜伽对于身体健康毫无益处。
B.指出把瑜伽作为一种科学来对待缺少事实依据。
C.证明布拉德作为专业的科学记者犯了明显的逻辑错误。
D.指出修习瑜伽虽然对于身体没有直接益处,但它有心理促进作用。
小题3:下面说法和推断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作为专业的科学记者布拉德之所以犯了明显的逻辑错误,是因为他急于用科学主义维护瑜伽的正统。
B.布拉德列举修习瑜伽而导致伤害的负面案例,但却没有深入分析,所以他的结论并不令人信服。
C.布拉德在书中提到的修习瑜伽的就诊案例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只能说明因为修习瑜伽而受伤的人数成倍增加。
D.瑜伽在美国尚未被主流医学界作为一种科学来接受,也没有被纳入政府监管之下。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6岁时,朱自清被送进私塾。儿时,他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度过的。看到老师给了好评,父亲就点头喝酒,顺手还会奖给他几粒花生米,若是看到评语不好,就会忍不住斥责,一把将卷子扔进炉膛。
父亲自小严格的传统文化、立志教育,铺就了朱自清的文学道路,就连他严肃、拘谨的性格也多半与此有关。
若说父子之间的嫌隙,后世研究者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朱自清的父亲喜欢女人。
1917年的冬天,朱自清回家为祖母奔丧,看到的是“败家的凶惨”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因为姨太间的纷争,父亲遭人举告,连烟酒公卖局的差事也丢了。丧事是举债办的,料理完丧事,父子俩一起离家。朱自清回北京读书,父亲则是去徐州谋生活。在南京浦口车站,他们俩分手告别。
发生在1917年的这一别,经过整整八年的埋葬,在朱自清也有了四个儿女之后,父亲的种种化成了《背影》的文字。《背影》发表以后,朱自清把这篇作品从北京寄到扬州的家中,父亲看后,感动得不得了,流泪了。
朱自清的散文美,流传广,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是以新诗创作登上文坛的。带着对新生命的感悟,他加入了新潮社。此后人生境遇变迁、种种压抑,朱自清每每用诗歌记述。
南方的五年,是朱自清物质生活拮据窘迫的五年。但这段日子里,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遗憾的是,以新诗闻名新文化舞台的朱自清,走上清华的讲台后,却很少写诗,多以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
朱自清曾说,他的散文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意为之,如《荷塘月色》;另一种是自然流露的,如《背影》,只是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的文字常常是直抒胸臆,简单明了。有后人就因为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找不到所期望的那种“思想”,而讥笑他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对此,朱自清早就做了说明,“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
永久的有《背影》,有《荷塘月色》,有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见“桨声灯影连十里, 歌女花船戏烛波”,于是约定以所见所感完成的同题散文。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竟开了16门课。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多达16年,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当年,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开设《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后来的研究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这样评价,“当时的清华中文系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挑战已经蔚为奇观的北京大学。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发展自己的方针和策略。朱自清的《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不是平白出来的,他是对着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的日渐守旧,而发展出来一种新的论述策略。”
但朱自清的探索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老学究的非议,有人说在堂堂清华大学,讲授当代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庭,到了1933年,中国新文学研究被停了。
或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知道了朱自清的珍贵,80多年后,有人在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建了座凉亭,为以工科著名的清华大学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少见的是清华园有两座亭纪念朱自清,除“荷塘月色”外还有一座“自清”亭。
朱自清曾说,“人生上寿百年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他只活了50岁,朱自清走了,那一天是1948年8月12日。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校长梅贻琦哽咽道,你20年来为了责任亏了身体。清华教师送的挽联是“使顽夫廉,懦夫立,求经师易,人师难。”
(节选自《城市晚报》)
小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朱自清的主要成就。(4分)
小题2:分析文章标题“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3:朱自清说“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进行探究。(6分)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