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三个月不到,围脖就成了一个全民娱乐的话语场。新浪的“黑手”?使劲儿推,微博迅速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微家族:微博——围脖、微软、微点公司、微星主板、台湾与俄罗斯合作的微卫星计划……
? 博客要当文章写,围脖只需随口说。MSN和QQ上的朋友再多,也没法像围脖上的粉丝那样,多到四五十万。织一条围脖,最短不过几秒钟;再长的围脖,也不超过140个字。它的缺陷是不能修改,但它并不像“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好在还能删除。配图配视频随便你,但互动、交流、分享的乐趣,才是织围脖的致命诱惑所在。你给出的是瞬间、是话语的碎片,围脖回馈你的是呼啸而来的数字生命流,呼呼冒着热气,背后是一张张真名实姓的脸。
围脖好写好玩,令人成瘾入迷,渐成不写不舒服的“围脖控”。有脖友自称创下连续26小时织围脖的纪录。“围脖控”有10个典型症状:每天织围脖好多下;每天看好几遍排行榜,找值得关注的人和自己的排名;见粉丝数量噌噌冒上去就心喜,关注却不超过200个;新评论、新粉丝、新转发的右上角提示,跳出来必点灭,根本等不及;与同事热议围脖;偶尔为发一条内容上去绞尽脑汁;开车开会都围脖;不爱写博客了;在MSN或QQ上推荐自己的围脖;在围脖上毫不吝啬地转发帮忙寻人的帖子、喜爱的明星的帖子、朋友的帖子,但最开心的还是脖友转发评论自己的帖子。
若说围脖只是娱乐场,则有点小瞧了脖友的素质。围脖上的黄段子、俏皮话的确不少,追星的、捧超女的也的确够多,但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有专业围脖、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求助围脖……围脖织到现在,连杂志的封面和标题在围脖众议中生成的案例也出现了。
在围脖上,你能感受到社会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冷血:人心未死,就算微博,也是媒体;就算微搏,也是心跳;就算微薄,也是力量。
据说,上午9点至12点是围脖的围观时间,下午是围脖的围困时间。简单、随意、新鲜,围脖使人际关系更加扁平化、更有人情味,并给了每个人被关注的感觉和成为明星的机会。你想不到,排行榜上的围脖女王会是演员姚晨,而无名草根的寻人启事能被数个人转发。
? 用手机还是用电脑织围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能发言,人人的发言都有人在听。(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围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脖”,也就是微博,即微型博客,长度在140字以内。
B.“围脖”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上网更改内容或查看页面。
C.“围脖”无需标题及精心的构思,无需复杂的发布程序。
D.“围脖”的致命诱惑是互动、交流、分享所带来的乐趣。
2.下列关于“围脖”在当今社会得以盛行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脖在今天成为一种娱乐的话语场,让普通民众也能够参与其中,表达内心隐藏的想法。
B.草根一族在人生困窘之时,也可以从围脖中发现希望和曙光,为自己寻求到心灵的寄托。
C.人们可以利用围脖连接爱心接力的链条,以千里递证、转发寻亲启事等形式,急人之困。
D.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等广为出现,著名演员及无名百姓者都参与围脖编织之中。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围脖”能够将瞬间的灵感和思想表达的语言即时便捷地发布出来。
B.“围脖控”是?指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他们都已经不再写博客。
C.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雅俗共存,但主流是严肃的、有意义的。
D.简单、随?意、新鲜的围脖创作,能够使每个无名草根成为明星。
参考答案:
1、B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与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告诉秦淮河究竟是溶了商女的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河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坏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见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舱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有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下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的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竞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业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请概括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秦淮河的不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2段中“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来看,“桨声”指代什么?结合全文,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少年时期的感受:秦淮河热闹喧嚣,风流曼妙;读大学时的感受:秦淮河古韵消散,寂静无声;2005年的一天:秦淮河商业味浓郁,艳俗无比。?
2.引出文章要描写的对象——秦淮河;说明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个热闹繁华之所;增添文章诗意。
3.(1)自古及今,涉及秦淮河的诗歌很多,人们可以从诗歌中了解秦淮河;秦淮河就如同诗歌一样曼妙无比。
? (2)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静谧的、自然的。?
4.“桨声”指代远离奢侈与繁华远离浮躁与金钱的人生理想。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生理想的肯定和追求,对现实生活中浮躁.一味追求金钱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抨击。?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题。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睁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涂一世……”
1.面对“糊涂二世”的发问,“我”连连说谎。试分三点概括“我”说了哪些谎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令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表达这一意思的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糊涂一世”在文中有何含义?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作简要赏析。(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谎称“我”是富裕的“一口之家”;谎称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未发生过盗窃的事;谎称人人都爱国,“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
2.爱慕虚荣(爱面子);有正义感;爱国。
3.为下文“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打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凸显“我”和家人爱慕虚荣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4.“糊涂一世”指的是糊涂到了极点;作品的主旨在于揭露因虚荣心?(或“爱面子”)而受骗的危害,倡导说真话与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
5.答案示例:①结构上“前后呼应”(比如前文写“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后文照应以“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借此点题并深化主题。)②“细节的魅力”(可赏析“我老婆一听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这次是我们故作惊讶睁大了眼睛”等描写)角度作答。③“结尾的艺术”(“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的可悲结局有些出于读者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一再表述国王的保镖们巡视我们家的墙角旮旯这一细节。)④“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比如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又如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等等)(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黑土地
韩静霆①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②我生于黑土,长于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
③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哦,是的。牛犊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④每次返乡,黑土地总是极尽柔情待我。当我的两脚插在浸了油似的黑土地里,即便是大旱时节,湿漉漉的地气也冲得脚心痒苏苏的,我的两足张开十个“根须”吸吮着水汽,我感觉到筋络舒展的咔咔声,我感觉到血管中冲撞着一排又一排粘稠的然而又是流动着的激情的浪头。惟有此时,我可以和刚刚拱出土皮儿的荠荠菜私语,可以得到玉米缨子扬来的花粉,可以喝到奉献到手心的蚂蚁酒,这时候我能把目光的线一直拉到松辽平原的极处,看云起云飞,进入一种境界。我想我变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着的树,一棵生有两个丫杈的树,一棵擎着乱蓬蓬鸟窝的树,一棵白桦树。我想我不怕被肃杀的风摇落最后一片叶子,也落了还会再生。我想我可以燃烧。在地上成炭,在地下变煤。因为,我是黑土地的子孙。
⑤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榛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摇床。我为此心旌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骢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岩洞里举起了伐木人的炊烟;哦,田畴把黑色的垄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犁着,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杀、屈辱和失败。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⑥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罂粟花,野性与柔情,爱情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粗疏,自强与自私,寥廓与孤寂。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褊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坦诚而又神秘,富丽而又贫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褊狭,又坦诚又神秘的。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⑦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
⑧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中国,北方,黑土地。
[注]韩静霆,生于吉林东辽,中国电影编剧、作家。
1.文章第二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的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五段追溯了黑土地的历史,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黑土地的历史也是黑土地给予作者的营养,对作者的人生道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B.追忆在这块黑土地上祖先曾经历过的辉煌,表达作者内心的自豪以及对祖先的崇拜。
C.从全文看,这段追忆的内容为下文抒写黑土地的“博大”的内蕴作了铺垫。
D.表现了黑土地悠远、孔武、神秘、充满内敛力的历史,给读者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4.“褊狭”原指人心胸狭窄,而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却用“褊狭”来形容自己对黑土地的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文章从童年入笔,却又不同于一般作品所常见的对儿时的追忆与漫话,以洗练的笔触,生动地描写出童年时的情趣。
B.文章第五段写“挖参”、“火山口杉木葱茏”、“伐木”等,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黑土地上物产的富饶。
C.文章第六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黑土地外在和内在的深挚与魅力,同时流露出作者渴望摆脱黑土地的思想感情。
D.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把黑土地内在和外在的特性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E.从整体内容看,作者的视野舒放大气,既有对故乡土地亲切的絮语,也有对光荣历史自豪的追忆,更有对黑土地精神内涵深邃的思考。
F.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写出黑土地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北方黑土地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6.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土性”,请结合全文,概括“土性”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评论认为本文“处处洋溢着血与火的澎湃,张扬着作者的骄傲与激情”。请从选材和语言两个角度,对本文写作特点作简要的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我用黑土自由地创造物品;黑土地给我滋养,铸成我的优秀品质。
2.形象地表现出黑土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给予作者生命的滋养;突出作者对于黑土地浓烈的爱。
3.B
4.贬词褒用,突出作者对黑土地执着专一的热爱。
5.BC
6.“土性”是指从黑土地中汲取滋养并逐步形成的坚韧、豪迈、博大的精神品质。
7.本文截取黑土地典型的自然景物和历史景象,通过对黑土地博大而富有生命力的环境和昂扬不屈的生活、历史画面的联想想象,融入深沉而浓烈的情感,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炽热的挚爱、自豪之情。文章的抒情方式较为直接,句式整散结合,叹词的运用强化了情感的抒发,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更是增强了语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是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特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隐逸文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凡是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和隐逸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国古典
园林艺术典型代表的士人园林,就是在隐逸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萌生、发展的,并体现出一种
淡泊、自然的隐逸色彩。
隐逸与园林的历史在中国都非常古老,但在魏晋南北朝士人园林出现之前,两者没有任
何关系。殷周至秦汉时期的园林是以模仿自然山水,体现天人关系的帝王园囿为主流。与皇
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兴起比较晚。私家园林在兴起之初,完全是对皇家园林的模仿。早期
的私家园林是大臣、富贾相互炫耀财富,争权夺利的产物,与士人的隐居无缘。
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由于长期的战乱而厌烦战争,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田间。因而,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大行其道,并导致了行动上的玩世不恭。尽管如此,先秦以来坚
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的传统,还是士大夫心灵中模糊地向往着的,他们以不同的方
式勉力保持自己心灵中的这片净土。其中,园林就成为他们净化灵魂、保持独立人格的小天
地。因此,以隐居园林的清旷与闲适来抗衡官场的污浊与竞逐,就成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具
有隐逸倾向的士人孜孜以求的风尚,园林也就成为其人格精神的寄托与归宿。
随着隐逸思潮的流行,人们寄情山水,同时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或者也可说二
者互为因果,人们的审美意趣由人工美向自然美的转化,使山水自然之美成为人们的自觉的
审美对象。随之,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史上萌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态一~寄托
士人隐逸理想的士人园林。由于它的勃兴,私家园林才从对皇家园林的模仿中独立出来,并
在其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皇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
而士人园林发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的影响。
中国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产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园林和园内建筑的命名上,士大夫的
隐逸之意往往写进了他们精心营构的园林名字中。其次,士人园林内建筑物少而简朴,不尚
华丽。在王公贵族大官僚的私家园林中,建筑物动辄“馆宇崇丽”“穷极工巧”,规模与豪华
直逼皇家园林。士人园林则不同,建筑物追求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朴素自然。
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发展,而且“隐”的思想也深深地渗入了园林中。在中
国园林里,处处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隐的手法和体现隐的内涵的各种名称、匾联。
园内用建筑、花木、围墙、假山来阻隔视线,同时又用曲廊、曲桥、曲径、漏窗,使人在一
个位置上总是只能看见一小部分景致,须经几番琢磨,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这些隐逸情怀
的内涵和手法大大丰富提高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南方建筑> 2006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士人园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士人园林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载体。
B.士人园林在建筑和景观布置上追求朴实和谐,体现着士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自觉追求。
C士人园林出现以后,隐逸思想与园林艺术才产生了关系,并不断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
D.作为私家同林的士人园林,在它兴起之初,只是对皇家园林建筑的模仿。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逸是士人园林的基本主题,士大夫们将隐逸的思想完全蕴含在精心营构的园林名称中。
B.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只要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就与隐逸文化有着密切、复杂,难以割断的关系。
C.隐居于园林,是身处乱世的很多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用来保全独立人格的方式之一。
D.因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士人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多采用障景、抑景、漏景来丰富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