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8-06 06:58: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卜天璋传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世昌,仕金为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率众款附,授镇抚,统民兵二千户,升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俾专领之,遂家汴。
天璋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贤,辟为宪史,声闻益著。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①以徇,盗为止息。升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谷价翔踊,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复止宪司赃罚库缗②钱不输于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因自引去。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正献”。
(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释】①磔(zhé):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也称“车裂”。②缗(mín):穿钱用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③甔(dān):口小腹大的瓦器。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籍:籍贯
B.察其贤,辟为宪史?辟:征召
C.悉磔以徇?徇:示众
D.时省臣董田事?董:监督,督责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卜天璋为政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
③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④至则厉风纪,清吏治;
⑤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⑥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
A.①②⑥? B. 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天璋,洛阳人。父亲卜世昌原在金朝做官,元宪宗南征时,率领部下归附了元朝,后来,因统领从黄河以北迁至黄河以南的几千民众,举家迁到了汴梁。
B.任饶州路总管期间,卜天璋施政毫不扰民,深受百姓欢迎,境内清静肃然。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赏识他的才干和品德,提拔了他,他的声望更为世人瞩目。
C.卜天璋做官,一切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毫不顾及个人的仕途前程。他曾经不听下属的劝阻,甘冒风险,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灾,百姓因此得以生存。
D.国难当头,年届八十的卜天璋,仍接受朝廷调遣,挺身赴任。辞官回家后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予族人。其谥号中的“正”字,是对其品德的准确评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3分)
(2)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3分)
(3)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4分)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3分)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竹之始生,一寸之耳  萌:芽
B.而临事忽焉之丧:亡失
C.平居自视了然 了然:了不起的样子
D.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发函:打开信件

小题2:下列各句中,全都是作者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的一项是(  )(2分)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②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③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④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⑤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⑥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选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第二段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抒发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一段选文中,作者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
C.第二段选文中,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写得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在这些戏语笑话里,文与可和作者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以及两人的亲密友谊,都得到了活泼而生动的表现。
D.选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有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题3分,共6分)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3、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敏于事慎于言
②曲肱枕之
③知之知之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两个加粗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粗的“为”字,用法不同。
B.两个加粗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粗的“为”字,用法相同。
C.两个加粗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粗的“为”字,用法相同。
D.两个加粗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粗的“为”字,用法不同。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于是怅然慷慨
C.不然则其所疏远?
D.依乎天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选自《伯牙琴》)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固:固然,虽然
B.择才且贤者,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