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A.迎而拒之吾从而师之 B.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吕甥之言出于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重建屯溪桥记
朱彝尊
浙江之源,是名率水,由武溪东北,流合渔亭、榔木二水,经齐云之麓,夹溪入焉;东过珠里,越隆阜至屯溪。其西南五城之水,注月潭,度闵口,纳高枧之流达黎阳。黎阳者,南朝之废县治也。东北之屯溪,汇于率口。或日孙吴时毛甘屯兵万户于是,故溪以屯名。或日程忠壮王灵洗之所保也,故其子姓多率口居。
盖自率水东至于浙,为濑四十有七,滩三百有六十,浚流惊急,至屯溪而平。土人乃筑石为桥,以通行道。创始于明嘉靖十五年,历百有余岁,民安其利。康熙丙辰桥圮,率口程翁子谦出私钱独任之,先后费钱六百七十万。阅二年,桥成。又十七年,再圮。翁曰:“桥之不固,是吾过也。”遂以丁丑之秋,复事兴建,仍独任之,桥未成而翁殁。其子户部广西清吏司员外郎岳,继翁志,匠石之费几倍。工既竣,乃介珠里陈君昶青,乞予为志。
若新安江水,其清见底,可洄可游。然溪流既广,梁非石不久。兰舟竹筏,齐出其下,陆则车徒之声互,茶纲纸户交于五达之衢。易之以木则易坏。易坏,则行者病。岁事更作,则居者劳。城郭、沟池、树渠之固,将失其险。然后知翁济人之功,经画之计为远且周也。今朝野之士,往往守杨氏为我之学,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事辄相诿,其于处世之术则工矣。任重之谓何?使居其乡者,皆克如翁之用心,不私其财,恒以济人为念,推而邦国天下,何利之不可兴。而害之不可去?昔之人所以贵,夫任天下之重者,盖由是矣。翁以子岳贵,封朝议大夫、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尝捐金,置府县儒学田,葺明伦堂,筑率口上流沿溪石堤,建宗祠,修族谱,乐善不倦,其为德邻里,匪止两建石桥而已。(节选自《屯溪市志》,略有删节)
【注释】①屯溪桥:又名“镇海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率水、横江交汇处,跨立在横江口上,东西贯穿老街与黎阳,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②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濑四十有七——有:通假字,通“又”
B.阅二年,桥成——阅:经过,经历
C.桥之不固,是吾过也——过:过失,过错
D.皆克如翁之用心——克:克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西南五城之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土人乃筑石为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C.易之以木则易坏——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其于处世之术则工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一段是关于新安江源头考辨的论述及记录“屯溪”由来的几种可能。
B.选文第二段记述了程子谦父子两代人修葺屯溪桥——镇海桥的艰难经历。
C.选文煞尾一段不但记录了程氏的善举,还由此引发了一通关于经世为人的宏论。
D.程子谦父子都是“乐善不倦”“为德邻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日程忠壮王灵洗之所保也,故其子姓多率口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以丁丑之秋,复事兴建,仍独任之,桥未成而翁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恒以济人为念,推而邦国天下,何利之不可兴,而害之不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
(取材于《魏书˙王肃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韵雅畅,深会帝旨会:符合
B.不觉坐之疲淹也淹:时间长
C.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引:推荐
D.蒸民未阙一餐阙:同“缺”,缺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言萧氏危灭之兆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卿何为而来
徐公何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然性微轻佻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
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
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
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
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杀害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
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
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
D.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4、阅读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大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 ]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