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7:06: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感动是心灵深处的震撼,它源于我们对责任虔诚的坚守,对理想执著的追寻,对生活最广博的爱。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带来的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字数不少于800,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材料开头首先诠释什么是感动,即心灵深处的震撼,然后具体写出了感动在现实生活的表现。实际上材料已经给学生提示了写作方向:可以是对责任虔诚的坚守的感动,可以是对理想执著的追寻的感动,可以是对生活最广博的爱的感动……
带给你感动的理由很多,只要你认真观察生活,认真体味生活,你就会发现人每时每刻都处在感动之中,你被别人感动着,反过来你又感动着别人。横线上要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其他。
这个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将抽象的感受具体化,要将一种心理体验生动形象地展现成让人看得见、想得到的东西。可刻画自己感动的心理,也可写别人感动时的反应;或记叙大的事件,也可抓取小的细节;可全方位地描述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也可捕捉故事中的一个场面,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可写别人让你感动,也可写你让别人感动。
写作时有两种情况应引起大家注意:一方面是没有挖掘出“感动”一词深层次的哲理,而只是泛泛地谈论“某某人、某某事令我感动”,或者“我感动了”;另一种情况是泛泛谈“我”的确感动了,但没有展示我受到了哪些感动,这些感动对“我”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产生了哪些意义,“我”的所思所想为此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显得空泛,乏味。
写法上,既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但组织起来的材料作为文章主体框架必须都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理,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反而会让读者望而生厌。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都必须要把握住情感的基调,以真情感人,以深邃的思想感人。
点评:这是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需要学生打开思维,多角度立意,同时所填写的内容必须与原内容搭配得当。本题这个半命题话题,可以侧重于议论文,可以侧重于记叙文,解决一个题目不好兼顾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的矛盾,对以后的命题有借鉴作用。这篇作文题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它意在要求学生倾吐真实的体验,充分表达浓郁的情感,抒写自我心中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功并不象你想象的那么难。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茶庄与成功人士聊天,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权威、经济专家。他们大都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时间长了,他发现自己被人骗了。人们总是说创业多么艰辛、痛苦,而实际“成功并不象你想象的那么难”,于是他就此写成了论文,并把这本书交给了剑桥校友——韩国首相朴正熙。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经济起飞了。 “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地完成一件事情。”
请以“成功”为话题,完成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这是话题作文,从材料给的事例来看,最后一句话是最重要的,暗含着写作的导向,即兴趣+坚持=成功,这是写作的思路。
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写成散文。议论文要有充足的论据做例子,论据最好正反都有,能增强说服力;记叙文要用事例来暗示成功的路径是“兴趣+坚持”,情节要生动,曲折。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语言要比议论文有文采,内容要含蓄些。
点评:话题作文的写作,需要考生读懂话题的指向,通过表面理解深层次的东西,或者从所给的材料中选出能够透露写作指向的语句,然后根据要求(题材、题材)来行文,写作要具有真情实感。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文 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行云流水、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局面。和谐犹如一幅画,“淡装浓抹总相宜”;和谐好似一首歌,“大珠小珠落玉盘”。和谐产生美,和谐之美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温馨、永恒。
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丘迟《与陈伯之书》
②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
③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辛弃疾《贺新郎》
请以“和谐之美”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佳作示例一]
和谐生美
绝妙的交响乐让人心情舒畅;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相互映照搭配出美的风景;白云在蓝天的背景下显得那样的洁美无暇;游鱼在河流中嬉戏河流愈显得澄澈清明……
——和谐产生真美。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大自然的相处总是奇妙的,柔和的夕阳渐渐坠入山间,夜幕开始降临,远处传唱出绝美的音韵: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此刻的景致远不是“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样凄清,而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从容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感受的多是温存与坦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特殊心境下对特殊景致的特殊感受。我敢打包票,要是张先生当时是衣锦还乡的话,定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因此这种自然感受的流露也是极其的和谐——也许也是它生命力顽强的一个原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以说是早行人的不辞劳苦,就景联想也可误作为一位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老人归心似箭地赶了一夜归路。毕竟它们都有和谐的地方。说见到家乡则是“路转溪头忽见,旧时茅店社林边。”毕竟人都是具有情感的,乡土情结是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和余光中的《邮票》,这些都是文字与情感的交融、和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自然的清新、明丽。“江清鸟愈白,山青花愈燃”如火如荼的景致跃然纸上。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清音短笛、洞箫牧歌、高山流水、鸢飞鱼跃……清水出芙蓉,毫无修饰的阳刚阴柔之美的映衬,滋生出无限的风光、图景、乐章。
——美产生于和谐。
空灵的思想激荡出飞扬的文思是由于身心与知识的共振发出,任何和谐都不能故意拼凑出、修饰出,但一定可以创造出,那就是用心除虚华去浮芜——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天人合一”即是一种大和谐,都是万物生灵,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自然是我们的朋友,自然是我们的伴侣,自然是我们永远不容许亵渎的高贵女神。我们用心去爱它,用爱去感动她,和谐之中会产生她垂青的馈赠,那是和平,安定,健康,智慧。让和谐弥漫宇宙的空间,让和谐渗透我们的灵魂,让和谐到处生根、发芽、成长,给它一个昌盛的环境。
[简?评]
本文引用自然,如叠翠缀珠,古诗句如满天繁星点缀字里行间,既增添了文章文采气势,也使文章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作者行文条理清楚,文笔流畅,先以自然在人心中的感受铺写自然与人的和谐交织,再在结尾处点出“天人合一”的主题,万物应与自然相亲相容,才能和乐融融。
[佳作示例二]
和谐?乐章
生活如同一部交响曲,采用和谐的音符,你将能谱写出美丽的华彩乐章。
——题记
第一部?和谐?序曲?(弱起)
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和谐就是那与云朵交相辉映的彩色霞光,鸟儿们也都醒来,和谐便是它们跃上枝头、一唱一和地展示嗓音的欢畅;清风吹拂着绿柳,和谐就是在风儿的伴奏下,柳条婆娑的舞蹈;花儿也张开了笑脸,和谐就是她们在温暖的阳光下竞相绽放……
展开部?和谐?小快板?(愉快的)
人们也忙碌起来了:上学的路上,和谐是系着红领巾的你扶起摔倒的小妹妹时脸上洋溢的微笑;四合院里,和谐是李叔叔帮王奶奶修自行车时弄得满手的油污;办公室中,和谐是一位普通的同事在你头昏脑胀时递过来的一杯咖啡;和谐是夕阳下林荫道上,互相搀扶的老爷爷和老奶奶那温情的眼神;和谐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城里人和农民工,黑种人和白种人相视时灿烂的笑容……
呈示部?和谐?慢板?(抒情的)
大自然也在和谐的音符中开始微笑:和谐,是西北荒漠植上防护林后换上的新装;和谐,是淮河水见到来治理它的科学家后翻起的欢腾的浪花;和谐,是受尽凌辱的藏羚羊见到动物保护者时眼中闪烁的泪花;和谐,是海南岛上的野生猿猴受到生态救助后兴奋的舞蹈……
再现部?和谐?广板?(意味悠长的)
世界将在和谐的乐声中逐渐进步,走向辉煌:面对穷山恶水,一边是艰苦的条件,一边是渴望知识的孩子,和谐就是巫山深处志愿者支教的大学生们坚定的眼神;面对一弯浅浅的海峡,和谐是台湾同胞渴望回归的赤子之心;在充满血腥的巴以边境上,和谐是那个巴勒斯坦小女孩捧起的那簇闪烁的烛光;面对无情咆哮的大海,和谐是全世界人民向东南亚国家伸出的热情帮助之手……
尾声?和谐?结束曲?(弱渐强)
面对渴望和谐,渴望进步的人类,太阳感动了,普洒下金色光芒;月亮感动了,普洒下皎洁的柔光;天空感动了,普洒下和谐的雨露甘霖……
看,希望之种正在和谐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我们的生命乐章将会因为加入了和谐的音符而更加美丽、绚烂……
[简?评]
这是一篇出色的创新作文,结构和主题“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个整体。作者以“乐曲”的变化由“弱起”到“弱渐强”和“乐器”的变化“快板”到“广板”,来写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由单个的人到整个社会,五个部分既组成华美的乐章,更组成和谐的人类社会:关爱自然,关爱社会。
[佳作示例三]
和谐之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题记
和谐是一座山,杂花生树,莺飞草长,鹿逐兔跃,鹰击长空,虎啸深林。
和谐是一江水,碧水微翠,波澜不惊,扁舟轻摇,缓缓东去,鱼翔浅底。
和谐是一片海,容纳百川,招日引月,布星摆辰,巨浪惊天,波涛拍岸。
和谐是一群人,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男耕女织,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端庄成就了山的和谐。
温柔成就了水的和谐。
激情成就了海的和谐。
恬淡成就了人的和谐。
对于人而言,家和万事兴。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和,正是和谐的首要条件。
自然界也有和谐,自然界每种要素的和谐是人对自然界最大对期待,那将是怎样的美啊!天蓝、云白、水碧、花红、草青……清新的空气,如画的风景,让人怎能不陶醉?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和谐:有端庄,比如山的和谐;有温柔,比如水的和谐;有激情,比如海的和谐;有安详,比如林的和谐……这是许许多多的和谐,构成了我们五彩纷呈的大自然和无限精彩的世界。感激这份和谐,享受这份和谐,保护这份和谐。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们孜孜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意味着没有战争,没有抵制,没有血腥。意味着失去家园的人能找到容身之处,意味着遭遇痛苦的人能重新开心微笑,更意味着霸权、战争、干涉内政、自杀式爆炸、核问题、领土纷争这些恐怖而缠人的字眼能从新闻节目中除去,到那时,没有流血,没有饥饿,没有纷争,没有欺凌,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又令人向往到世界!
和谐,就是天蓝云白水碧花红。
和谐,就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和谐,就是幸福健康美满快乐。
和谐,就是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所以,和谐之美最美。
[简?评]
本文用了很多排比句,写得很有气势,层次清晰。开篇两组排比句多角度写出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才是至美,进而揭示“和谐社会”是美好的理想,是共同的追求,结尾再以排比句照应标题和开头,首尾圆合,亦可谓“和谐”。


本题解析:
[构思提示]
天空掠过燕影,风儿吟唱林梢;山高月小,明月流云,天地万物都以不同的丰姿勾勒和谐的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鲜花,因有了绿叶的烘染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点缀才显得静穆、安详;大地,因有了万物的依偎才显得平和、温馨。生命与自然相融,美得和谐,美得永恒。和谐让每个生灵不再孤独,和谐让美丽的自然永驻。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吗?
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既关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的人,也是生活在自然环境的人,和谐之美,自然也包括“天人”和谐。人应该平等友善地对待身处的自然环境,正如十六大报告说的“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个话题,可写自然环境中生命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可写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和睦相处,也可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而至“天人合一”。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作文?
  请以“为明天种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一所向往的前景。
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60分)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在2005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 681页,“愿景”注释如下:“(名)所向往的前景: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愿景”在台湾很流行,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谈话中经常讲到“愿景”,而且在4月30日公布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会谈新闻公报》中也四次出现了这个词,那段时间里“愿景”很流行。基于这一点,《现代汉语词典》迅速予以收录。目前,该词运用比较广泛:既可用在政治方面,也可用在企业方面,还有用在个人方面的。从它的基本意思“所向往的前景”出发,由大处切入,写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景、希望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的愿景;或者从小处落笔,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理想”、一种“向往”、一种“憧憬”(比如写一写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更和睦的愿景、学习生活更顺利的愿景),自然都是符合题意的。除了写自己的“愿景”,还可写他人的“愿景”;除了写我们这个民族的“愿景”,还可写饱受天灾人祸之苦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愿景”。相对而言,写自己的“愿景”更容易展现个性色彩;而表达方式上,采用叙述、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形式比较好。文中对“愿景”的描绘,应尽可能表现得真切而感人;对如何实现“愿景”,则要表达得具体而实在,否则就会流于空泛、华而不实了。“愿景”比起“留给明天”,激发功能稍显薄弱——毕竟这个词一般考生用得并不多,多少会有隔膜感。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