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7:06: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4分)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自古教养之道,莫备于中华;惜日久废弛,庠序亦仅存其名而已。泰西诸邦崛起于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设有专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学由浅而深,自简及繁,故人之灵明日廓,智慧日积也。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盖贤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见一,或千万人而有一,若非随地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于湮没而不彰。泰西人才之众多者,有此教养之道也。 且人之□□不一,其上焉者,有不徒苟生于世之心,则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此其人必能发奋为雄,卓异自立,无待乎勉勖也,所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后兴也”。至中焉者,端赖乎鼓励以方,故泰西之士,虽一才一艺之微,而国家必宠以科名,是故人能为奋,士不虚生。逮至学成名立之余,出而用世,则又有学会以资其博,学报以进其益,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于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阐天地无穷之奥理,则士处其间,岂复有孤陋寡闻者哉?又学者倘能穷一新理,创一新器,必邀国家之上赏,则其国之士,岂有不专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种学问所以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几于夺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励之方也。 ——孙文《上李鸿章书》(节选) 小题1:节选的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2分) 小题2:对文章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每个人都努力培养自己的天赋气质。 B.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根据自己的天赋气质发挥力量。 C.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都努力靠近自己的天赋气质。 D.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向着最接近于自己天赋气质的方向去努力。
| 小题3:文章第一段将?和?进行对比,作者的用意是? ?。(4分) 小题4:文章第二段的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才志”还是“才智”?请简述理由。(3分)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括西方的“鼓励之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国民需要良好的教养之道和鼓励之方。(2分) 小题1:D(2分) 小题1:中华教养之道、西方教养之道;建议国家效法西方,普及教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4分) 小题1:才志。这段主要谈实施国策鼓励国人立志求学的重要性,紧连的下文依据是否有主动发奋之心将人们分成“上焉者”和“中焉者”,因此,作者强调的人之“不一”之处应该是“才志”。(3分) 小题1:细分学科。给有专项才艺的人以声望;用“学会”、“学报”等机构媒体来开阔视野,促进研讨;重奖有贡献的研究者创造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此题考查对比的手法以及对比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 “正确辨析词语”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考生必须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具有一定的推断成语在特定环境下运用的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24-25题。(4分)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5) 小题1: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小题2: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 冉雍在道德修养方面特别好。(仲弓是冉雍的字。) 小题: 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本题解析: 翻译: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实以蕃(果实,名词作动词,结果) 春服既成(定) B.凡再变矣(第二次) 名我固当(命名,名词作动词) C.夫天地万物之逆旅也(旅舍) 亦遂增胜(美) D.寝必重褥(双层) 水极甘(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______通_______ (2)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______通_______ (3)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______通_______
参考答案:(1)虚 墟 (2)卒 萃 (3)豪 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②。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选自卷十三第二十六篇 注释: 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为外物所累。 ②子莫:人名。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②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2、请问孟子在选段中用三个例子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1)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 (2)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2、本段谈及的是修身问题,强调本性不应被外物所影响,修养身心应善始善终。
本题解析:关键词或采分点 1、①“权”权宜,变通。 ②“恶”厌恶 “贼”损害 2、本段谈及的是修身问题,强调本性不应被外物所影响,修养身心应善始善终。 【译文】 孟子说:“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张中道而行。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