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7:07: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种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
(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论文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悬棺”或“崖葬”习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得出的结论。
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地方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的地方,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
C.人们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且大都在溪流的悬崖上。
D.研究一种风俗,不去研究该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不科学的。早期渔民的生活环境,就是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是早期,人类就越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人类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条件”。
B.早期在山溪中生活的渔民,由于山溪两边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他们只能把灵柩放在溪中或者山崖上。
C.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这“地”指的是葬身之地。
D.山体崩塌,形成悬崖,塌下的泥石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过世后只要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这些棺木就自然会成为后人所见的悬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棺”的形成有着难解之谜,作者从民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局部地质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特殊葬制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B.要弄清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就应该弄清闽越人的生活习俗与“悬棺”这种崖葬方式的必然联系。
C.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需求对棺材作了特殊处理外,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很平淡,与山间小溪早期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符。
D.我们不能以农耕文明时的状况去设想早期山溪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先民的这种葬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无需奇思妙想。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以偏概全。“都是古越人所为”错,原文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信息见第3段。B.曲解原文。“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错误,原文说“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信息见第4段。C.原文的信息是“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信息见第4段。D.符合本文的立意,相关表述见第3段。)
小题2:(A、B、C三项理解的依据分别见4、6段,B项分析不够准确。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悬棺的形成还有“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的地质变化条件。)
小题3:(A、B、D三项根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概括和推论都正确。C项有的说法无中生有,“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原因将棺材作特殊处理外”,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了弥补从营养不良的土壤中所获食物的匮乏,肉食植物会诱捕一些小虫和其它生物,然后逐渐将猎物消化。最近,法国科学家公布了肉食植物之所以能够吞食小动物的谜底。
  除了众所周知的捕蝇草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其它各种各样的肉食植物,例如生长在亚洲热带的猪笼草,这种植物很像一个个装满了甘露的瓶子,更准确的说是像极了一张张淌着口水的嘴巴。迄今为止,人们一直认为猎物之所以被猪笼草诱食,是因为它们拥有滑溜溜的内壁,以及像口水一样用来消化猎物的分泌液。目前,法国研究人员们发现,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正是致猎物于死地的元凶。
  法国生物学家劳伦斯·高梅与物理学家约尔·法特冉做了一个实验,观察研究婆罗洲本地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是如何诱捕猎物的。高速录像表明,一旦苍蝇身上粘上了猪笼草分泌的粘液后,就没法再动弹了,很明显,它们被这种致命液体中的粘丝粘牢了。 粘丝是猪笼草分泌粘液的典型特征,其弹性稠度使得粘液表现出类似流沙的特性。法特冉解释说,这意味着,粘上粘液的昆虫挣扎得越快,就被粘得越牢。高梅说:“昆虫逃脱粘液的唯一办法就是慢慢地移动。然而,几乎所有的昆虫都是一样,一旦落入猪笼草的瓶状体中,就变得惊慌失措快速扑腾,以期逃离。”
  高梅和法特冉发现,即使用水将这种粘液稀释90%,它们依然能有效地捕食动物。他们推测,这种特性对猪笼草而言非常关键,因为热带环境中常常会有暴雨。研究人员表示,该发现可能同样适用于其它86余种猪笼草。法特冉表示,对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是如何工作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科学家们认识类似的弹性液体,如动物的黏液和血液;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解释动物界中更广泛的现象,如蜗牛和软件动物的缓慢爬行,或者雄性生殖道中精子的运动。令人惊奇的是,整个猪笼草的共生动物群常常生活在这些瓶状体中,却从不会掉入猪笼草分泌的粘液中,如蚊子和摇蚊的幼虫,它们以生物的残骸为生,因而还会加速猪笼草猎物的死亡和分解。更有甚者,有一种花蟹蛛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出猪笼草的瓶状体。高梅说:“我们将开展更多的野外工作及实验室观察,以研究昆虫是如何在这些粘液中得以生存的。”
  在生物学上,具有捕食昆虫能力的植物均被称之为肉食植物。肉食植物一般具备引诱、捕捉、消化昆虫,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甚至是一些蛙类、小蜥蜴、小鸟等小动物,所以也称为食肉植物。肉食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种群,目前已知的全世界肉食植物共有10科21属约600多个物种,典型的如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瓶子草等。这些植物大多生活在高山湿地或低地沼泽中,以诱捕昆虫或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物质的不足,它们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肉食植物”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植物以食用昆虫等营养物质为主,个别时候它们也能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以保证个体的成活。
B.肉食植物的劣势武器就是体内分泌的粘液,猎物一旦为粘液所困,粘液中的类似流沙的物质就会压迫猎物,使其窒息而亡。
C.肉食植物一般具备引诱、捕捉、消化昆虫,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个别时候也能不是一些形体稍大的小动物。
D.肉食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种群,目前已知的全世界肉食植物共有600多个物种,它们大多生活在热带玉林等食物来源丰富的地区。
小题2:下列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通过对蚊子和摇蚊的幼虫以及一种为花蟹蛛的昆虫的研究,高梅和法特冉等科学家已经初步发现了昆虫在猪笼草粘液中得以生存的奥秘。
B.昆虫逃脱猪笼草粘液的唯一办法就是慢慢地移动,但所有的昆虫一旦落入猪笼草的瓶状体中,就会快速扑腾,以期逃脱,结果彻底失去了生还的可能。
C.花蟹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出猪笼草的瓶状体,而不被粘液所困,是因为它能够分泌一种特有的稀释剂,并以此脱身。
D.对肉食植物的粘液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认识类似的弹性液体,如动物的粘液和血液;进而帮助科学家解释动物界中更广泛的生命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动物具有食肉和“食素”两方面的功能,至于发挥哪一方面的功能,取决于生存环境的食物状况。
B.高梅和法特冉用水将猪笼草粘液稀释90%的实验,意在证明猪笼草“食肉特性”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的适应性。
C.猪笼草有动物共生群的这一特性,说明猪笼草分泌的粘液对昆虫和小动物不完全是致命的。
D.世界上已发现的600多种食肉植物捕食昆虫和小动物的能力,是这类植物在贫瘠的土地上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 D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A肉食织物使用昆虫等营养物质,是为了幕布从营养不良的土壤中所获食物的匮乏B粘液是致昆虫于死地的武器,猎笼草的粘液表现出类似流沙的特性,而非粘液中有“类似流沙的特性”,而非粘液中有类似流沙的物质。D肉食织物大都生活在高山实地或弟弟沼泽中。)
小题:(A高梅说;“我们将开展更多的野外工作及实验室观察,以研究昆虫是如何在这些粘液中得以生存的。”由此表明:探索昆虫和肉食植物共存奥秘的工作刚开始。B原文的表述是“几乎所有的昆虫都是一样”;另外,猪笼草还由于其共存的昆虫在。C无中生有)
小题:(A文章中的表述是“萎靡布从营养不良的土壤中所获食物的匮乏,肉食织物会有不一些小虫和其他生物,然后卓见将猎物消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节选《故都的秋》)
小题1:联想一般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等类型,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联想类型?(4分)
①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②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③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小题2:请用四个字来分别概括三段选文的主要意思。(6分)
小题3:在选文中,作者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6分)
小题4: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请简要作答。(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相似联想?②相似联想?③相似联想?④ 相关联想
小题2: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意思相同即可)
小题3:一是反衬,以声衬静,即通过对这两种声音的描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二是渲染,对“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的描写,更彰显出北国秋天的悲凉气氛。(答出衬托、烘托等也可适当给分。)
小题4:为了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表达作者的忧郁、孤独的心境,自然是冷色调的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暖色调的淡红者为最下。这样,物我同一,相互交融了。(意思大致对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应该根据定义把这几个概念搞清楚,然后再联系下面四句话进行归类。很显然①②③属于相似联想,④属于相关联想。
小题2:本题的实际意图是用分别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因此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每幅画面的主要意象,从而起一个诗意化的名字。
小题3:首先,这里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描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为了更好表现北国秋天的“清、静”。再者,这里是为了烘托周围的一种悲凉的氛围。
小题4:本题要联系作者笔下的故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因此,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必须是具有这种特点的意象,从色调的选择上来说,也应该符合这个要求。因此,冷色调的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暖色调的淡红者为最下。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梦想是什么——假如有中国梦的话。事实上中国是多梦的,但什么是“中国梦”,却是个困难而尴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愿意讨论一个使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梦想,这就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现代化梦想本身并不奇特,但落实在中国身上却成为一个沉重的梦。这个梦想本身就具有自相矛盾的性质,一方面,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在文化和精神上说,现代化就是去中国化,现代化梦想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按照东方学的逻辑,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另一方面,现代化梦想又是百年来几乎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按照中国的“民心所向”原则,中国人人喜欢的就是中国的梦想,而且,中国所以选择现代化梦想又是因为只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够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就是说,只有把中国变成西方才能够抵抗西方而重新成为中国。
  中国的现代化梦想甚至还有更复杂的性质,中国在构思“中国式的西方”时往往希望能够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而且还特别希望能够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点,在这两种超级综合的原则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总是重新创作了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把中国变成西方的同时就是把“西方”改造得似是而非,貌合神离。以中国方式重新创作过的中国现代梦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能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中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概念,就不能理解中国。
  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理由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因此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变成在物质上强大的中国,这一基本要求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首要的要求。当然,“强大”不仅要求物质强大而且还要求精神强大,但在“精神强大”方面却有不同意见,许多中国人相信中国传统精神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足够好的,于是把现代化梦想局限于物质现代化;但有至少同样多的人认为需要精神的现代化,否则物质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成功发展,至少不可能被正确地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现代化在改变社会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改变了物质水平,而是同时改变了精神风格,因为物质从来都不单纯是物质,而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风格,一种迷恋物质生活的精神,于是,由物质直接扶植的现代化精神就比传统精神更有力量,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不利地位,以至于中国传统在谋生存的时候也要去迎合西方的观念。
小题1:关于中国的现代化的梦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
B.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
C.现代化梦想是百年来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D.中国现代化梦想的意义在于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
小题2:中国人在实践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
A.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
B.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C.把中国变得非中非西。
D.现成的模式可供选用。
小题3:下列各项属于作者观点的是
A.中国的现代化不利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生存发展。
B.中国传统精神虽好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
C.中国的现代化梦想主要是要求物质现代化。
D.没有精神的现代化,就没有物质的现代化。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不能正确说明中国的现代化的梦想
小题2:中国人在实践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选用。
小题3:中国的现代化不利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生存发展属于作者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宣称“历史的终结”或许有些太早,但在我们的世界中,全球化———商品、服务、资本、技术、想法、信息、司法体系和人员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很多人看来,全球化是一个合理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它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全球化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到很大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从表面上看,富国每年都向穷国提供一定数额的援助资金。但实际上,西方国家每向穷国提供1美元援助资金,就能偷偷拿回10美元的非法收益。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大多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如今巴西、中国和印度正在开始改变这种局面。
  日益加深的贫穷和不平等?——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剩下的则越来越边缘化、被孤立在外——给国内外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冲击。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和财产权相比,劳动者权益没有获得足够的保护。不平等的全球贸易和金融规则对富国和穷国产生了不对等的效果。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就担心全球化会对它们的经济独立、文化完整和社会稳定带来有害影响。不平等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到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些国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后者处于另一些国家的掌控之下。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全球化还释放出“非民间社会”势力,加速恐怖主义、人口贩卖、毒品走私、有组织犯罪、剽窃盗版和流行病的跨境传播。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趋利避害?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显然是不切实际且不合理的做法:谁愿意当下一个缅甸或朝鲜呢?同样地,谁想成为下一个冰岛、希腊或爱尔兰呢?事实证明,无止境的自由化、解除管制和放宽资本控制无法为一国带来永久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这些非法交易涉及金额高达1万亿至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产物的10%。在全球50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中,有36个国家位于非洲大陆。在那里,国家力量的欠缺常常为跨国犯罪活动和恐怖主义提供契机。在整个非洲大陆上,各种犯罪活动尤其猖獗。反政府武装构成了另一种不同的挑战。因为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反政府武装常常随之而生。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来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然而随着“非民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国家统治机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来遏制这些势力。要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一个办法是实行地区和跨地区管理,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专业知识、机构制度、政策工具、人员及其他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
  总之,要消除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彻底抹?去全球化的阴暗面,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摘自2011年1月31日《环球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全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化并非只会带来利益而没有危害,全球化也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很大的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
B.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
C.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
D.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正是全?球化危害的体现。
2.下列关于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的措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问题上不可以走极端。不应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也不能完全自由化。
B.全球化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度很重要。
C.打破区域的限制,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有关的资源可以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
D.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而且是在各个层面上———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化体现在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B.在作者看来,全球化并不完美,并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过程,也并不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是一把双刃剑。
C.作者认为,缅甸和朝鲜是全盘拒绝全球化的实例;冰岛和爱尔兰则是无止境自由化的代表,他们在对待全球化问题上都是不当的。
D.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的。而随着“非民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的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发展。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