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6 07:12: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萝卜花 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肉,土豆丝炒猪肉。? 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 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炒,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定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花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小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互相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算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小题1:文章用第三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穿着打扮,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5分) 小题3:作者以“萝卜花”为题有什么妙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用有两个方面:①女人的穿着打扮,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洁净,“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并且不断更换围裙和袖套;其次是有亮色,“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这说明女人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的人。 ②为下文写女人在困境中挑起家庭重担,不怨天尤人,坚强面对现实,笑对生活作铺垫。 小题2:(1)文中的女人是一个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在困境中坚韧不拔,在逆境中充满希望,创造美好明天和幸福生活的典型形象。(1分)(2)她美丽温婉、勤劳善良、富有智慧、健全隐忍、热爱生活:①美丽温婉。“皮肤白皙”,衣着干净,始终微笑面对顾客,例“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②勤劳善良。女人首先是在小巷子摆摊,后来攒了钱,出入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把丈夫照顾得气色很好,把酒店打理得井井有条;③富有智慧。用勤劳的双手雕刻出美丽的萝卜花,使之成为经营的特色;④坚强隐忍。面对家庭的不幸,她选择了坚强面对,从头再来,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奋斗,改变生活现状;⑤热爱生活。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感。(3分)(答对3点即可给3分)(3)这个形象体现了在困难面前沉着坚毅,坚定信心,热爱生活的新时代女性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1分) 小题3:①“萝卜花”是小说的线索。一朵朵美丽的萝卜花贯穿全文,也开在了读者的心中,使小说呈现出淡雅、诗意的审美境界。 ②“萝卜花”烘托了女人美丽的形象——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魅力的内心,是女人美好精神的化身,体现了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女人也正是在它的帮助和鼓舞之下才有了挑起生活重担的勇气和力量。 ③“萝卜花”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普通人的生活是不会天上掉馅饼的,唯有追求与抗争,才能战胜苦难,改变生活。
本题解析: 小题1:要正确作答此题,首先要找出文章第三段描写女人的穿着打扮的句子,比如“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这样的句子写出了女人的性格特点。详细描写女人的穿着,自然为后文写女人的故事展现其精神品质作铺垫。 小题2:女人的形象先通过其穿着打扮勾勒,再通过她在盘中放置萝卜花及她的故事展开,塑造出这个坚强、智慧、热爱生活的形象。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述孙权“轻敌兵败”的一个典型情节。
参考答案: 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孙权亲率大军直扑合肥。此战东吴精锐尽出,十万大军竟为张辽的七千守军所破,连孙权本人也差点为曹军所俘,幸赖凌统、甘宁、吕蒙等人奋力死战,才得以脱身。 此次战败,主要有二个原因: 一是孙权骄忽轻敌,自恃人马众多,结果连续遭到两次袭击。先挨当头一棒,挫了锐气,再遭衔尾一击, 二是孙权恃勇好战。在第一次围合肥,就想率轻骑突敌,而两次遭袭都有孙权在场,且势如危卵。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以文为诗” 朱自清 为什么到了宋代才有诗文分界的问题呢?这有很长的历史。原来古代只有诗和史的分别,古代所谓“文”,包括这两者而言。此外有“辞”“言”“语”。但这些都没有明划的分界,诗与史相混,从《雅》《颂》可见。诗、史、辞和言、语相混,从《老子》《庄子》等书内不时夹杂着韵语可见。至于汉代称为《楚辞》的屈、宋诸作,不用说更近于诗了。 汉代是个赋的时代,那时所谓“文”或“文章”便指赋而言。汉代又是个乐府时代,假如赋可以说是霸主,乐府便是附庸了。乐府是诗,赋也可以说是诗,班固《两都赋序》第一句便说:“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赋出于《楚辞》和《荀子》的《赋篇》,性质多近于诗的《雅》《颂》,以颂美朝廷,描写事物为主,抒情的不多。晋以后的发展,才渐渐专向抒情一路,到六朝为极盛。按现在说,汉赋里可以说是散文比诗多。所谓骈体实在是赋的支与流裔,而骈体按我们说,也是散文的一部分,这可见出赋的散文性是多么大。赋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那么,汉人所谓“文”或“文章”,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了。 乐府以叙事为主,但其中不缺少抒情的成分。它发展到汉末,萌芽了抒情的五言诗。可是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是成立在魏、晋间的阮籍的手里,他的意境却几乎全是《楚辞》的影响。魏、晋、六朝是骈体文和五言诗的时代,但这时代还只有“文”“笔”的分别,没有“诗”“文”的分别。“有韵者文”,“无韵者笔”,是当时的“常言”。赋和诗都是“文”,和汉人意见其实一样。另一义却便不同: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是“文”,骈体的章奏与散体的著述是“笔”。这个说法还得将诗和赋都包括在“文”里,不过加上骈体的一部分罢了。 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所以当时人特别强调“诗”“笔”的分别。杜牧有“杜诗韩笔愁来读”的句子,可见唐一代都只注意这一个分别。杜牧称韩愈的散体为“笔”,似乎只看作著述,不以“文”论。韩愈和他的弟子们却称那种散体为“古文”,韩创作那种散体古文,想取骈体而代之,也是划时代。他的努力是将散体从“笔”升格到“文”里去,所以称为“古文”。他所谓“文”,似乎将诗、赋、骈体、散体,都包括在内,一面却有意扬弃了“笔”的名称。唐人连韩愈和他的追随者在内,都还没有想到诗文的对立上去。 宋代古文大盛,散体成了正宗。骈体不论是抒情的应用的,也都附在散体里,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王应麟《困学纪闻》有评应用文的(骈体居大多数),虽分评,却都称为“文”,这个“文”的涵义,正是韩愈的理想的实现。这样,“笔”既并入“文”里,“文笔”“诗笔”的分别,自然不切用了,于是诗文的分别便应运代兴。诗文的分别看来似乎容易,似乎只消说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文”就成了。可是不然,宋人将诗从文里分出,却留着辞赋,似乎自己找麻烦,但一看当时“文体”的赋的发展,便知道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成立了诗文对立的局势,而二者的分别又不在韵脚的有无上,所以有许多争议。争议虽多,共同的倾向却很显明,那就是风诗正宗。 (选自《朱自清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诗与史组成的古代的“文”与“辞”“言”“语”几者间没有明确的区分,《老子》《庄子》等作品是其有力的证据。 B.汉代所谓“文”就是赋,赋与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赋的支与流裔的骈体又是散文的一部分,故“文”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 C.魏、晋、六朝时期对“文”有另一种释义,所谓“文”是与“笔”相对的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包括所有的赋、诗和骈体。 D.宋代,散体成了正宗,“笔”并入“文”里,“无韵者文”,形式包括赋、骈体、散体等,这些也都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楚辞》的屈、宋诸作,近于诗,但不是诗,这说明古代诗、史、辞、言、语之间的划分不明显,诗文分界也无从谈起。 B.汉代的赋与骈体逐渐从诗中分离出来,且二者都具有浓郁的散文性,这是因为作为散文一部分的骈体是赋的支与流裔。 C.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成于魏、晋间的阮籍之手,且可见《楚辞》之影响,而汉末的乐府孕育的五言诗也不无抒情的痕迹。 D.宋代,将“笔”并入“文”里,所以“文笔”“诗笔”的分别就不甚明了,只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文”的说法也非楚河汉界。
|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文对立在出现之前,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如汉代、魏晋六朝、唐代,先后出现了诗史的分别、文笔的分别、诗笔的分别。
B.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当时只注意到“诗”“笔”的分别,即使韩愈和他的追随者扬弃了“笔”,也还未料及诗文的对立。
C.到了宋代,诗文才出现分界,这与历代文学样式的发展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如唐诗的飞跃与突破、“笔”归到了“文”中等。
D.诗文对立存在许多争议,是因为根据韵脚的有无不能区分出诗与包含在“文”中的用韵的“辞赋”,而“风”是诗的正宗却显而易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不是包括所有的骈体,而应该是骈体的一部分。
小题1:赋与骈文并未从诗中分离,文中无依据;赋具有浓郁散文性的原因,文中未作说明。
小题1:诗史的分别出现在先秦时期,而非汉代。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红楼梦》第二十回中贾环和丫环莺儿掷骰子的情景并分析反映了赵姨娘怎样的身份?
参考答案:
第二十回中,写贾环和丫环莺儿掷骰子,输了钱哭起来,遂被宝玉撵了回去。他的母亲赵姨娘问明缘故,啐道:
谁叫你上高台盘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那里顽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这没意思?
凤姐在窗外听见,先斥责赵姨娘:
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环兄弟,出来!跟我顽去!
然后一面吩咐丫环,一面教训贾环:
去取一吊钱来,姑娘们都在后头顽呢,把他送了顽去。——你明儿再这么下流狐媚子,我先打了你,打发人告诉学里,皮不揭了你的!
赵姨娘对宝玉受众人宠爱而贾环不讨人欢喜一直怀恨,于是把这种不满都发泄在贾环身上。但在封建宗法伦理中,赵姨娘虽以丫环被贾政收为妾,身份却依然是奴才,她的儿子贾环却是主子。所以凤姐听到她骂儿子又兼及宝玉,便不客气地教训她。对于贾环,凤姐根本也是看不起的,但却要求他有主子的样子。在这里,赵姨娘卑下的个性和怨恨的心理,王熙凤盛气凌人的威势,以及贾环在母亲身边染得的委琐。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构思的情节的把握理解能力,要根据典型的细节描写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鲁迅在《孔乙己》中设置“我”的形象有何用意?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1、《孔乙己》中的“我”仅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其作用既在于集中笔墨以一个场景——“咸亨酒店”、一双眼睛来写孔乙己潦倒悲惨的一生,同时也是为了使故事更为真切动人。2、“我”也是众多“观众”中的一员,虽年纪小小,但已丧失了应有的良知,对孔乙己不仅毫无怜悯同情之心,反而常常取笑他。“我”之所以在单调无聊的小伙计生涯中,还清晰记得孔乙己到店里的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表现了对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我”正显示了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年纪幼小、受害甚深,不仅令人体察到作者设置这一形象时内心所蕴含的忧愤深广与用心良苦,更令人情不自禁地记起“狂人日记”结尾的吶喊:“救救孩子!”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构思技巧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我”在文中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