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7:12: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说:“不能一刀切,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这可能代表着官方思路。
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消户籍制,最大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也无法阻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一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载了太多内容,它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了。人口流动性就会降低一点。”
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公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每年春运期间数亿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
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一直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另一派主张彻底放开户籍制度),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考虑因素。
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的国家,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当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小题1:下列对户籍改革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虽然备受非议,但挡住了移民,缓解了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B.有些地方进行了户口制度改革,或推出省、县级户口,或模仿国外的蓝、绿卡制度,这些有益尝试因没有彻底放开户口,受到专家质疑。
C.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和兼顾“本地利益”因素的综合考虑,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
D.户籍改革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无疑是要审慎妥当些的。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探讨已持续了很多年,开放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
B.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C.每年的春运,数亿人的“转战南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如果真正进行了户籍改革,春运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D.城市居民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认为“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这种“偏狭”的自我保护中也有其相对合理的利益诉求。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取消户籍限制,在中小城市实行没问题,但在大城市实行有很大阻碍。
B.作者认为,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急于一时,要逐步推进,从长计议。
C.户籍改革目前面临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改革才能实行,否则只是空谈。
D.户籍改革要明确公民权利高于居民自身利益的大前提。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不合实情,如石家庄就已放开;“挡住了移民”也不合实情,如北京。B项“推出省、县级户口……绿卡制度”在作者看来,这些做法属于形式主义,并非“有益尝试”。C项原文是“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考虑因素”,是可能而非确定。)
小题2:(“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错,原文是“户口问题就简单的多”。)
小题3:(A项“在中小城市实行没有问题”错,原文是“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B项“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急于一时,要逐步推进,从长计议”是“缓行派”的意见,而作者认为户籍改革迫在眉睫。C项作者的意见是要边改革边解决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同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加线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突出强调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剩余价值规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
微博现象是当下中国的媒介奇观,编织“围脖”已成为当下人们媒介生活的一种时尚
“围脖”这一温馨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微博用户对这一新兴媒介产品的钟爱。微博这一新的媒介形态经过商业网站的成功推广以及微博用户的接力追捧,被迅速制造成一个巨大的媒介神话。一种传播媒介要普及到5000万人,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只用了4年。微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仅用了14个月,新浪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7000万。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它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媒介革命。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所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黑洞的牵引力量。
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的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功能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为代价的。如波兹曼所认为的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制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都是浮云”。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对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阅读。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关键是,微博改变了我们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会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照和思考的能力。 
(选自张涛《微博时代的新读写》)
小题1:下列对“微博”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新媒介微博的发展对传统印刷时代形成的思维的系统性、严肃性、明确性和深刻性均有着巨大的冲击。
B.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凭借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迅速成为现今最具影响力的媒介。
C.中国现实社会中,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的改变是微博释放 “微动力”造成的,微博本身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媒介神话。
D.微博改变了人类的读写方式,但微博世界的阅读,作为一种视觉层面上的阅读,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波兹曼的观点,我们必须辩证认识,既不可片面夸大传统媒介(如印刷品)的正面作用,也不可一味否认新兴媒介(如微博)的积极影响。
B.微博交给书写者的是限制在140字以内的小空间,这在形式上决定了其不可能完整地表达成形的思想。
C.作者担心阅读者的思维被微博化,主张适当控制微博阅读。这是对微博的阅读者提出的合理建议。
D.微博发展迅猛,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种种局限和弊端,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的宽度与限度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小题3:结合本文所给信息,试阐述新兴媒介“微博”之优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其优势表现在:在通过网络世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有利于快速进行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1分)微博的兴起,开拓了更广阔的话语空间,赋予了更多的表达可能性,成就了公众表达的宽度。(1分);其劣势表现在:但微博受限于有限空间让撰写者无法完整、深入、系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1分)也让阅读者沉迷泛读,浪费时间,专注不够,思虑浅显,从而出现思维方式微博化。(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系无中生有,表达本身也不正确。C第二段:“微博所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但不能反过来说交往方式的改变(都)是微博释放 “微动力”造成的,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D“作为一种视觉层面上的阅读”已经将微博默认为全是“视觉层面上的阅读”与原文(最后一段)“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相悖。
小题2:最后一段:要表达像样的思想比较困难。而题目中是“不可能完整表达”,二者意思相差甚远。
小题3:优点的信息源:“微博所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由这些主要信息可得出“微博”的主要优点:快速、广泛。文章的最后一段重要点谈“微博”的劣势,从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谈其劣势。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身入贺兰山
黄文山
未到宁夏之前,对我来说,贺兰山只是遥远的天边一抹山痕,一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中让人慷慨生哀的地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读起来竟是何等气概!因了这首词,八百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贺兰山便和北方民族强悍不羁的性格联系在一起。尽管岳飞自己从未率大军渡过黄河,更遑论这座高高耸立于塞北的大山了。然而,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这便是文学的力量,有时,它远胜于蔽天旌旗和千军万马。
早发福州而夕至银川,贺兰山已然在望。贺兰山由遥遥的天边,渐渐地近了。地平线上,先是露出一抹淡淡的蓝色山影,接着,山影越来越浓,也越来越清晰,并且起伏成一条条峻峭的山脊。而后便有山峰驰来,似乎听得到雄壮的蹄声,正从车窗旁昂首而过。跟着是第二匹,第三匹……贺兰山在蒙语中是“骏马”的意思,山峰的形状也确实像一匹匹正向南疾奔的骏马,马首高高扬起,起伏的背脊,描绘出一种风中的姿采,引得我们乘坐的汽车也兴奋起来,长鸣一声,向着山口,奋蹄而去。
不一会儿,我们已经进入贺兰口,真真切切地站在贺兰山的面前。此前,我曾在河西走廊,从疾驰的车窗里远远地看过祁连山,但那只是远距离的一瞥。即便是一瞥,已令我触目惊心,那一座座赤裸着身子任凭漠风撕咬、烈日炙烤的西北大山的形象从此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而现在,我伸出手便能触摸到它们。这可是怎样的一座座山啊!南方的山大多娴静而矜持,山体被草木深深地覆盖着,难得见到一两块裸露的石头,于是人们便煞费心机将许多粗俗的比拟附会在它们身上。而这里的山,则全是石头,凛冽的漠风和严酷的烈日无情地将它们仅存的泥土和草皮剥落净尽。便连石头,也是筋骨毕露,遍体伤痕。我想不论是谁,看到这样严酷的石山,都会失去比附的兴趣。
再看看山脚下的荒滩上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头,它们都是从山上滚落的,或者因为大风,或者因为暴雨,或者只是因为年深日久的干渴而崩裂……它们也曾是昨天的山,也曾高高地耸立在蓝天白云下,远远地被人瞻仰过。而一旦离开了山的群体,它们便只是一块块多余的石头,被随意地抛弃在荒滩上。所有的尊严和享有便在一夜之间消失。
我默默地注视着它们,我想象它们或许也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们终究明白命运是无法逆转的。尽管早晨的太阳再照耀不到它们,但夕阳的余晖仍能让它们感到几分暖意;尽管高飞的大鸟不再歇在它们的肩头,但枯黄的芨芨草仍会爬上它们的胸间。而更重要的是,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更何况还不断有新的伙伴加入到它们的行列。它们便这样静静地躺在荒滩上,无怨无艾。
于是,年积月累,在整个贺兰山下,便形成了一条绵亘数百里的石头滩,“一川碎石大如斗”,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到塞上风光的严酷。
在避暑胜地滚钟口,这一份感受来得格外强烈。我们已经身入贺兰山腹地,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全是瘦骨嶙峋,危岩累累。而且每一块石头都刻满伤痕,几乎看不到一处光滑的石面。但这些山峰却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险峻。在山峰的突出部,风霜雨雪已经将山体剥蚀得如同蜂巢。也许它们知道,越往上就越容易受到风暴的袭击,越突出就越可能粉身碎骨,然而,却没有一座山峰退缩。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
就在这嶙峋的石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溪谷,蓊蓊郁郁的树木则在这里安营扎寨。破碎的贺兰山石头便静静地躺在河滩上,用心感受着一条细细的溪流从它们身旁流过所散发出的草木清香。
我将这块山形的蓝色贺兰石带回福州,供在书案上。于是,我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
小题1:文章第一段说到了岳飞的《满江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全文围绕“身入贺兰山”展开,请梳理作者的思路。(8分)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
(2)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
小题4:在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用:①引出下文,吸引读者;②为写贺兰山的严酷、强悍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思路如下:①未到贺兰山,认为贺兰山是让人慷慨生哀的地方;②望见贺兰山,领略贺兰山骏马一样的山形;③站在贺兰山前,惊叹于它筋骨毕露,遍体伤痕的山石和绵亘数百里的石头滩;④身入贺兰山腹地,感受它的险峻、顽强和独有的美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1)滚落的山石不因位置的改变而丧失精神,它们组成数百里的石头滩仍震撼人心;
(2)众多贺兰山石历经风霜而决不退缩,顽强挺立组成山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①因为作者收藏了一块贺兰石,这块贺兰石历经凛冽的漠风和严酷的烈日,刻满伤痕,是贺兰山顽强不屈、屹然挺立的代表。(4分,意思对即可)②表达出作者对贺兰山的敬仰和热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小上海1972
田洪波
  其实,1972年的秋天与往年没什么两样,几阵秋风扫过,便吹黄了绿叶,摇弯了稻穗。
  但对于16连的小上海许鸣久而言,母亲病危的电报讯息犹如无垠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于他19岁的心间。他扔下刨粪的锄头,面冲西南方向虔诚地跪下,凄惶地向着碧蓝的天宇喊了一声“我的亲娘啊”!
  许鸣久是16连为数不多的上海知青,长着一张眼睛含笑的娃娃脸,因此知青们都习惯喊他小上海。
  其实这个绰号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小上海为人比较小气,有一次探亲回家,回来时只给同寝室的战友带回八块大白兔奶糖。每月15元的工资收入,他除了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外,就是隔三差五到十几里外的山民家中,采购一些黄豆、花生之类的农产品,宝贝似的寄给上海的父母。
  还有一点,知青们也不太买小上海的账。一般田里干活,知青们总能摸到青蛙、泥鳅、黄鳝什么的,尤以小上海抓得最欢。回连队后大伙用锅蒸了吃,小上海总是很在意自己分到的那一份。
  小上海的绰号由此在他19岁时传了开来。
  小上海秋天回的上海,却是在初冬才回到19连的老巢。
  他瘦得几乎没了人样,不到一百斤的身体仿佛随时会被凛冽的寒风刮倒,原本含笑的眼睛已经完全塌陷,这使他看上去有点儿像阿尔巴尼亚人,而且他的唇上蓄了胡须,让他那张娃娃脸多了几分沧桑。
  他的左臂上戴了黑纱。
  他向队部领导和大家汇报说,他回上海的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倍受打击,几乎一夜就白了头发,他于是每天小心陪着父亲,给他讲连队里的事儿,抚慰父亲心灵上的伤痛,直至假期临近才与父亲抱头痛哭地作别。
  这次回来,他没给大家带任何东西,但没人责怪他。
  其后的日子,孤苦一人的父亲成了小上海无尽的牵挂,他们开始频繁通信,诉说彼此的思念之情。
  这时候的小上海也似乎更小气了。
  那会儿的粮食是连队定了量的,个大的每月50斤米,个小的或女同志只有不到40斤。小上海自然就在个小的行列。一天劳动下来,大家常常吃不饱肚子,就有人抱怨着私下里骂娘。
  小上海却琢磨着买来大碗,每餐打两次饭。第一碗饭吃过后偷偷把碗洗净,再排队去打第二碗饭。他的把戏很少有人发现,等大家醒过神来时,连队领导已经开始注意地盯住每个人的饭碗了。
  北方的冬天经常刮大烟泡。土地连着冰茬很难刨动,这无疑增加了劳动难度,结果在一天夜里,弱不禁风的小上海就被流感击倒了。一连几天高烧不止,还说胡话。起始,有几个知青战友兴灾乐祸——省吧,这回患病看你怎么省!但连队里有经验的东北战友还是全然不顾这些,一天几趟地往大队合作医疗站跑,自己垫付了药钱,让赤脚医生开回诊病处方,提回来大包大包的中草药,一锅接一锅地煮给小上海喝。服完药,还用一枚铜质小钱,滴上几滴菜油,轻轻为小上海刮背,把小上海刮得哭爹喊娘,全身红紫。然后,用被子把他严严实实捂上,弄得小上海很快大汗淋漓。
  几天功夫,小上海就可以下地干活了。那东北战友垫付的药费,也被小上海执拗地一次还清了。但大家发现,大病初愈的小上海更加勒紧了裤带,似要把生病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弄得大家都很心疼他。
  也许1972年注定要与小上海过不去。在一个休工的晌午,小上海接到了亲属的电报:父病危速归。小上海看到电报眼泪就在脸上横飞,他几乎是跟头把式地离开的连队。
  从连队到车站要走大约十里的路程,大家望着漫天飞雪中踉跄的小上海,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一周以后连队接到了他的信。
  他在信中告知了回连队的日程,并希望多去几个人到车站接他。连队领导唏嘘着安排了四个人。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小上海的身影是那么的单薄,那么的不惹人注目,但大家还是很快发现了他。他臂戴黑纱,肩上扛着军绿色旅行包,旅行包前后沉甸甸地用绳子串在一起,挂在他的胸前和背后。看到连队战友,他嘴唇颤抖,一下子瘫在了地上。大家急忙上前搀扶他,并帮他从肩上卸旅行包。但小上海却用手护着旅行包:“现在全家都在我身上啊!”接着他就泣不成声了。大家这才断断续续知道,前面旅行包里装着他父亲的骨灰盒,后面背的则是母亲的。
  知青战友们几乎是一路走一路哭,才把小上海架回连队的。
  傍晚,下工回来的知青战友们都知道了这个消息。没有谁指令,每个人都哭泣着跪在了小上海父母的骨灰盒前。
  小上海坚持要为父母守灵三天,并且掏出身上的所有钱,让战友去镇上买来了点心和罐头。
  事情也惊动了连队领导。他带领大家选取了一块向阳的墓地,在下葬那天悲怆地对大家说:“知道吗,许鸣久其实不是二老的亲生儿子,他是小时候在车站被拣破烂的老人家抱回去的。”
  “鸣久!”有人大声叫出了小上海的名字,然后一双双粗糙的大手紧紧地握了上去。
  一时间泪雨纷飞。
(1)知青们为什么叫他小上海?小上海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连队领导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小上海1972》展现的是从丑到美的剧烈碰撞,大丑即大美。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他长得小,有着一张娃娃脸,为人比较小气;又是上海来的知青。
   (二)①小气:“有一次探亲回家,回来时只给同寝室的战友带回八块大白兔奶糖。”“这次回来,他没给大家带任何东西。”②卑微:“小上海却琢磨着买来大碗,每餐打两次饭。第一碗饭吃过后偷偷把碗洗净,再排队去打第二碗饭。③弱不禁风:“他瘦得几乎没了人样,不到一百斤的身体仿佛随时会被凛冽的寒风刮倒,原本含笑的眼睛已经完全塌陷,这使他看上去有点儿像阿尔巴尼亚人,而且他的唇上蓄了胡须,让他那张娃娃脸多了几分沧桑。④孝顺,懂得感恩;到几十里外的农村给父母买农产品,后来父母相继过世,小上海坚持要为父母守灵三天,并且掏出身上的所有钱,让战友去镇上买来了点心和罐头,不忘养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大幸。
(2)从内容上:交待了小上海的身世,他为之牵肠挂肚的父母并不是他的亲生父母,而是他的养父母,表现了小上海懂得感恩,至孝的伟大形象。从情感上:升华主题,使战友们不但消除了对小上海的误会,还敬佩有加。从结构上:让原本就趋于高潮的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使结局出人意料,让人震憾。
(3)从文学理论的角度,丑和美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作家经常在外在丑与内在美的对比中突显人物形象。一开始文章将小上海塑造成一个卑微、小气的形象,是在故意“丑化‘主人公,但结尾交待了他对非亲生父母的孝顺,凸显了人性的美好。人物外在丑更彰显了内在的美,这种丑与美的反差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因此“大丑即大美”。(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写作》高频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