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7:14: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文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柩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B.士不敢弯弓而怨/报:报复。
C.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忠信。
D.山东豪俊遂起而亡秦族矣/并:一同。
2.下列语句不能分别表现“始皇之强”和“陈涉之弱”的一项是(?)。
A.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B.①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C.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参考答案:1.B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相如召赵御史(?) ?
君臣相尽沾衣(?) ?
臣于草庐之中(?) ?
子布、元表诸人各妻子(?) ?
但欲求死,不复利害(?) ?
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参考答案:回头
看看,看见?
拜访?
照顾,关心?
顾念,考虑?
岂,难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失其所与,不知/朝济而夕设版焉
B.秦伯说,与郑人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令将军与臣有邵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距关,勿内诸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小题1:用原文词语填空。(3分)
有子提出“为仁之本”,这里的“本”指的是□、□,立本的目的就是要使□□。
小题2: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孝悌”与“仁”之间的关系。(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孝、弟;道生(3分,一处1分。)
小题1:孔子强调“笃于亲”,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1分)因为行孝悌是厚待亲族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有子、孔子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1分)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进而“泛爱众”,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要学生用原文词句找出孔子的观点。本段文字谈论的是孝弟,这些都是本,本立,则道生。因其给出了三分,所以选三个词即可。
小题1:孔子把孝亲与仁结合了起来。题目要求我们结合现实找出这个观点的论据。答案比较灵活,切入点为孝亲的人为仁义的人,这样的人亲己亲人,有爱心。
【参考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在上位者若能厚其亲属,民众便会兴起于仁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