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6 07:31: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飘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2、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 3、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 E.小说在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何必温馨 周国平 ①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 ②温馨本来是一个书卷气很重的词,如今居然摇身一变,俨然一位通俗红歌星。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 ③可是,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温馨呢?温馨的爱、温馨的家、温馨的时光、温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也许,正是词义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这个词的魅力,能够激起说者和听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联想。 ④正是这样:美好,然而空洞。这个词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温者温暖,馨者馨香。暖洋洋,香喷喷。这样一个词非常适合于譬如说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用来描绘自己对爱的憧憬,一个初为人妻的少妇用来描绘自己对家的期许。它基本上是一个属于女中学生词典的词汇。当举国男女老少都温馨长温馨短的时候,我不免感到滑稽,诧异国人何以在精神上如此柔弱化,纷纷竞作青春女儿态? ⑤事实上,两性之间真正热烈的爱情未必是温馨的。这里无须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每一个经历过热恋的人都不妨自问,真爱是否只有甜蜜,没有苦涩,只有和谐,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春天,没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认爱情中也有温馨的时刻,即两情相悦、心满意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自有其价值,可是,倘若把它树为爱情的最高境界,就会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人间喜剧。 ⑥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念。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气氛浓郁的窝。不过,一味地温馨,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⑦至于说以温馨为一种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气了。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当然一点儿也不温馨,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入彻悟。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了。 ⑧写到这里,我忽然悟到了温馨这个词时髦起来的真正原因。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广告画面,画面上是各种高档的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等等,随之响起同一句画外音:“……伴你度一个温馨的人生。”一点也不错!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这就是温馨一词的确切的现代含义!这个听起来好像颇浪漫的词,其实包含着非常务实的意思,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种讲究实际的人生态度。不要跟我们提罗密欧了吧,爱就要爱得惬意。不要跟我们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轻松。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 ⑨我丝毫不反对实在的生活情趣。和突出政治时代到处膨胀的权力野心相比,这是一个进步。然而,实在的生活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决非限于舒适安逸。使我反感的是“温馨”这个流行词所标志的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在这个女歌星唱遍千家万户的温软歌声中,我不禁缅怀起歌剧《卡门》的音乐和它所讴歌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人生来了。 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要说: ?爱,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人生,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有删节) 小题1:怎样理解文章中“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的含义。(2分) 小题2:作者认为“温馨”“美好,然而空洞”,这种“空洞”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3: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4分) 小题4:文中第⑤⑧⑨段用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哈姆雷特”、歌剧《卡门》等文学性的内容作素材,这在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内容方面有何作用?(6分) 小题5:从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的角度看,对个体而言,选择“温馨”与否是自由的,但作者为何还是要批判“温馨”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对作者的观点,你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多吃少长肉 阿曼达?斯帕克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进食习惯研究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人类进食行为研究中心之一。这个非同寻常的烹饪帝国的女王是这个大学的营养学家芭芭拉?罗尔斯教授。该实验室最近研究的课题是热量密度,即一定量的食物中所含的热量,对饱觉和体重控制的影响。芭芭拉在她的新书《食量测定进餐计划》中称这项研究为 “食量测定法”。 罗尔斯发现,饱觉,即吃饱的感觉,是针对某一种食物而言的。也就是说,人们吃饱一种食物之后,他们还吃得下另一种食物。罗尔斯说,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吃饱饭后总还有肚子吃甜食”。人类每天的饭量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热量不一样,这个看法现在已为营养学家所接受,罗尔斯是最先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之一。 然而,她还发现一个明显的矛盾:当食物分量“超大”时,人们吃得更多。她的实验室给成年人提供四种分量不同的通心面和干酪,吃最大一份的人比吃最小一份的人多吃进去30%的热量,而受试者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发觉饭菜分量不同。同样,罗尔斯用三明治搞了一次实验,让男人和女人吃6英寸、8英寸、10英寸和 12英寸等大小不同的三明治。与吃6英寸三明冶的人相比,吃12英寸三明冶的女人多摄取31%的热量,而男人则多摄取了56%的热量。饭后问他们有几成饱,不管吃的三明治大小如何,食客们的回答没有多少区别。罗尔斯说:“至于人们为何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不知道,这也是我们正研究的问题。不过,显然视觉和人的暗示很重要。”
食量测定研究中显而易见的是,体重控制的关键在于“食物的选取,可以使你在吃饱的同时降低热量的摄取”。感觉吃不饱是多数“节食计划”实施不顺或长久不了的一个原因。罗尔斯在书中写道:“体重控制中缺少了饱觉这个因素。”有人说让人们少吃就可以扭转美国肥胖人增多的局面,罗尔斯对这种说法很不赞成。她说: “人们需要多吃热量密度低的食物,比如水果和蔬菜,这样他们不仅能吃饱而且可以得到足够的热量。”《2005年美国人节食指南》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研究表明,鼓励身体超重的家庭多吃水果和蔬菜,这样减肥的效果比不让他们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要好得多。罗尔斯说:“看来强调人们能吃什么比强调他们不应该吃什么更具有可持续性。” 根据食物包装标签,热量密度很容易计算出来。将一份食物的热量除以重量(克)就可以得出这份食物的热量密度。利用食量测定法控制体重,罗尔斯建议食用热量小于重量(克)的食物,这样热量密度就会低于1(多数水果、蔬菜和低脂肪奶制品都可以)。热量等于或略高于重量的食物也可以,热量密度在l和2之间的食物 (豆类、鱼、没有脂肪或皮的鸡肉、土豆、大米等)也行。热量为其重量两倍以上的食物(冰淇淋、牛肉、炸薯条、干酪、炸薯片、脆饼干、曲奇饼、咸肉)则需要控制。 在一系列的实验中,罗尔斯还研究了食物多样性对人的饭量的影响。如果一餐四道菜,学生们的饭量将比一餐一道菜多吃60%。吃四种不同馅的三明冶,护士学校的学生们饭量将比只吃一种馅的三明冶增加33%。就连食物的样子也会影响人们的饭量:如果供应三种不同的意大利面食,志愿者的饭量将比只供应一种增加 15%。 (节选自《参考消息》2005年3月20日) 小题1:对“热量密度”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食物分量越大,热量密度越高,反之,热量密度越低。 B.计算热量密度的方法是用一份食物的热量除重量(克),就可以得出这份食物的热量密度。 C.热量密度,是一定量的食物中所含的热量,它对饱觉和体重的控制有影响。 D.人们在进餐时,热量密度为其重量两倍以上的食物(冰淇淋、牛肉、炸薯条、干酪、炸薯片、脆饼干、曲奇饼、咸肉)需要控制。
|
小题2:下列说话,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罗尔斯最先提出了现在已为营养学家所接受的一个看法——人类每天的饭量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热量不一样。
B.人们吃饱一种食物之后,他们还吃得下另一种食物,是因为人的饱觉(吃饱的感觉)是针对某一种食物而言的。
C.罗尔斯不大赞成有人说的让人们少吃就可以扭转美国肥胖人增多的局面这种说法。
D.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的样子对人的饭量有影响,因此,只要注意了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的样子就能少长肉,不会长胖。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尔斯已经找到了“饭后问他们有几成饱,不管吃的三明治大小如何,食客们的回答没有多少区别”的原因。
B.根据罗尔斯的研究成果,体重控制的关键在于食物的选取,即使吃热量密度在2以上的食物,对体重控制也没有多大关系。
C.如果食物包装标签上标明该食物的热量密度,人们在选取食品时便可以比较每份食品所含的热量,这样,人们控制体重就较容易了。
D.根据罗尔斯的研究成果,今后的食品企业要注意多生产品种多样、样子新奇的食品,这样人们才会多吃,才有助于控制体重。
4、阅读题 阅读完成(1)~(3)题。
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
薛之砚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2006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2005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1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1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予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2011年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1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1)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写道:“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请你结合?何泽慧的一生,从“朴素”和“信仰”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河汤汤(节选)
学群
这块地方浓缩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耕耘。
黄河边,一个山包包从黄土地上隆起,隆起在蓝幽幽无边无际的天穹下,隆成星球的一端。
四条腿的骡马或黄牛拖着犁,两条腿的人跟在犁后面,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来来去去,把塬上的土地由南及北纺织一遍。犁过的土地就像一块纺织出来的黄布。人在纺织中将手里的种子下到地里。种子从地里长出来,土地变成绿色。
等到那些庄稼变成黄色,变成土地一样的颜色,人们拿起镰刀开始收割。收割之后又是耕种。上一代人走了,下一代人接着来,一代又一代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就像犁地,一来一去,来来去去纺织着土地。就像季节,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换了一茬又是一茬。
人就像地面上的庄稼。阳光在我们身上闪耀着面包的光辉。那些玉米,那些麦子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在麦子身上,在玉米身上,在泥土中扎根生长。
季节,以镰刀的脚步,一步步走近。
黄土是沉淀的太阳,庄稼是长在泥土上的太阳,黄河是流动的太阳。
河水泛着阳光的亮色,那是土地的光辉,是发过酵的阳光,是我们的肤色和面容。
那么柔软,那么母性,这是世界上最柔情的土地,温柔得可以跟水一样流淌。人们用一道道田埂把它们挽住。挽住它们,也就挽住绿色,挽住食物和燃料,生活得以在山坡上停留。
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的努力似乎是横向的。而流水好像是要把这些梯田经过一番梳理牵成纵向,带进黄河的涛声。水荡洗着人类那些蠢笨而生硬的界线。一场雨水之后,那些梯田,那些被人一块一块圈起来的土地,被扫抹成光滑的波浪线——整个梯田仿佛跟着水在柔柔地荡漾,那一道道漫过田埂的黄土带就像披散的长发,叙说着水的流淌。
雨水不断地把泥土带走。剩下来的黄土梁就像一具脊椎骨:两边布满一道道纵深切入的沟壑,残存的泥土就像一块块骨片,将骨片连到一起的是中间那道脊椎。辽阔的高原大地,横陈着一具具这样的脊椎。黄河一次次纵深切入,把它的脉络伸入高原内部。
一马平川的土地,一块块齐整整绿油油的田垄,笔直的大道欢快地一个劲儿向前。突然间一个纵深的断裂,路吓了一跳。来不及缩回的路,就像一只僵在那里的断臂。只有一条人行小道,像是一不小心跌入深谷。一跌下去就像一根掉进波浪的带子,被水卷着扭着,弯来扭去忽上忽下,眼看就要被卷走被扯断,谁知它竟从波峰浪谷中飘上来,一缕烟似的飘了上来。
路一次次断裂。每一次断裂总被人们的脚步跌跌撞撞连到一起。有时,他们干脆来到沟底,沿着水道前行,直到找到一块稍稍平整的地方。在下一次水毁之前,生活照样在残留的地方热闹起来。
千山万壑,放眼目力所及,大地尽是这个样子。时间和流水不断改变着地面形状,旧有的一切不断被流水带进黄河,直到不剩一丝绿色,不剩一点泥土。留下沙子在风中回忆这块土地曾经有过的形态。看看这块大地,人世间的一切都在这里上演,悲喜,伤痛,最后还有我们自己,我们生活过的场景,通通扔给大地。一代又一代人过去了,大地依旧摆在那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谁分得清楚哪一块地方曾经枕过我们祖先的头颅,哪些泥土由一只只抓食玉米的手变成,哪一瓣花朵上开放着某个女子多少年以前的笑脸?风吹起漫天尘土,咸阳城里几十万大
军就这样开过去了。就在那儿,河面上浪花一涌,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单到浪尖上。在那片浪谷里,也许有几代人在行走。在冬天,有几串行走的波浪被冻僵,成了兵马俑。等到他们醒转来,发现周围全是泥土,满河流淌的都是泥土。
有趣的是,女娲造人,用的也是泥土。起先,她一个一个地捏,后来干脆用一根绳蘸上泥浆,四处挥舞,泥点落地即是人。黄河就是她用过的那根绳子。
小题1:根据文章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8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我们在麦子身上,在玉米身上,在泥土中扎根生长。
(2)在下一次水毁之前,生活照样在残留的地方热闹起来。
小题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画曲线的段落进行简要赏析。(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黄河是“女娲造人”用过的那根绳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