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7:37: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结实
B.乡人亦杂立众中,引注目衣领
C.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然惊异的样子
D.乡人愦愦,憨状可掬愤恨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车数百梨,老纳止丐一策之不以
B.于是掬梨大啖,尽年九十
C.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去濯清涟不妖
D.蠢尔乡人,又足怪。徐公能及君也
小题3:故事很讲究前后照应,下列各组句子不含前后照应的一项是(?)(3分)
A.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
B.我特需此核作种。
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C.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
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
D.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3分)
(2)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4分)
(3)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请乡下人施舍他一个梨。(3分)(2)并向观众要热水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4分)(3)他被市人嘲笑,是有原因的啊。(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领:脖子? C粲:露齿而笑的样子。“众星粲以繁”中“粲”的意思是“明亮,鲜明。”“予授子之粲兮”中“粲”的意思是“上等白米。”? D愦愦:昏乱,糊涂。
小题2:B将要。 A其中;那。? C修饰;转折。? D什么;怎么。
小题3: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写僧人的慷慨大方。“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写一部分人没有善心,只知道自己挥霍。没有照应。
小题4:翻译句子要逐字翻译,然后组合成句,语句要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丐”“有道士,破巾絮衣,定语后置。丐于车前,介宾短语后置句。”“汤、好事者、沸沈”“其见笑于市人,被动句。”“以”。
附【文言文译文】
有个乡下人推着一车梨到街上卖。因梨的味道香甜,所以他要价很高。这时,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道袍的道士,在车前请乡下人施舍他一个梨。乡下人粗野地呵斥他,他却并不走,乡下人更为恼火,大声责骂他。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只是请你施舍一个给我,这对于你也不算什么大的损失,你不给倒也算了,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旁边围观的人也劝乡下人挑个最差的梨给道士,打发他走算了。而乡下人却坚决不肯。
酒店里一个伙计见外面吵闹得不可收拾,于是自己出钱买了个梨,送给道士。道士向他表示感谢。然后又对围观者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是什么。我有很好吃的梨,拿出来请大家一同品尝。”有人说:“你既然有好梨,为何不自己吃呢?”道士说:“我需要这个梨核作树种。”于是他大口大口地把梨吃下去,将梨核放在手上,解开肩上破土的工具,挖了个数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进去,然后又用土盖上,并向观众要热水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在众人的注视下,梨树的嫩芽出土了,渐渐长大;忽然间便长成了树,树叶茂盛;一会儿就开了花;又一会儿便结了梨,个大芳香,压弯了每个树枝。道士就从树上摘下梨送给观众,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摘完了梨。梨赠完后,道士就用长刀砍梨树,砍了很久,才把梨树砍倒;然后把还长着叶子的树杆扛在肩膀上,非常从容地走了。
当道士开始变戏法时,乡下人也夹杂在人群里面伸长脖子、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竟忘记卖梨的事。当道士走远后,他才回头看车子,发现满车子的梨都没有了。乡下人这时才醒悟过来,刚才道士分给大家的梨原来都是自己的梨。他又仔细检查车子,发现有个车把不见了,是刚刚砍断的。他十分愤怒,急忙去追道士。转过墙角,只见被砍的车把在墙脚下,才知刚才砍的梨树本来是自己的车,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此事成为满街市民的一个笑柄。
异史氏说:“乡下人那副昏乱糊涂的模样,十分痴傻,他被人讥笑,是有原因的。我每每见到一些乡中没有爵位的富有人家,当良朋至亲有所求时,就表现出十分愤怒的样子,而且计算着说:“这是可用数天的物资了。”有人劝富有人家救济有危难的人,或施舍饭食给孤独无依的人,他们就愤怒计算着说:“这可足够十人五人的食用了。”甚至父子兄弟间,极少的金钱也斤斤计较。但当他们不节制地赌博时,就散尽家财也不吝啬;自己大祸临头,就会用尽家财赎命。好像这类事情的例子,正是说之不尽。相对而言,愚蠢的乡下人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江天一传
[清]江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署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敝。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教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谿,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谿,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复起兵!”遂牵诣通齐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赵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辩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予得其始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注】唐藩,明宗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的政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麾下狼兵于途?  哗:叛乱
B.我不死,祸且矣?  族:同姓家族
C.于是清师以少骑天一于绩谿 缀:牵制
D.虽古义烈之士,无以也? 尚:超过
2.下列句子中,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江天一“义烈”的一组是(? ?)
①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
②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
③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
④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⑤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
⑥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天一少年丧父,家庭十分贫困,但他勤奋好学,不仅文才出众,而且足智多谋,深受同郡佥事金声的赏识。
B.顺治二年五月,清军攻破江南后,江天一以监纪推官身份向佥事公建议在绩谿筑关拒守,因为这里一面对着大路,地势平坦曲折,与其他县可形成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敌人的有利形势。
C.抗清失败后,江天一看到局势无可挽回,急忙将老母托会付给弟弟,然后挺身而出,昂然被捕,两次谢绝别人的善意劝告,慷慨就义。
D.文章以抗清救国为重心,围绕着“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条思想主线,选取典型事例来刻画江天一的形象,重点突出,内容充实。全文重在叙述事实,让感情隐于字里行间,爱憎分明。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得其始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1)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
  (2)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扰。
  (3)我是在翁汉律那里得知江天一的生平事迹的,于是替他写了这篇传记。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加粗的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于赵王——幸:侥幸、幸好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应验
C.事如此,此必我——及:牵连到
D.其牙机巧,皆隐在尊中——制:形制、构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壑之潜蛟舞:跳舞。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正地坐着。
C.方其破荆州,江陵下:攻占。
D.托遗响于悲风悲风:指秋风。
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A.是饮酒乐甚
B.不拘时,学于余
C.寄蜉蝣天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B.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扣舷的歌声深深打动,虽然还能正襟危坐,内心早已波澜翻腾。
C.在第二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理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
D.这篇抒情赋,既有“寄蜉蝣于天地”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舞:使……跳舞。此处舞是使动用法。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例句与B项于均表被动,A由于,C在,D比。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虽然还能正襟危坐,内心早已波澜翻腾”理解有误。“正襟危坐”正是“愀然”的外在表现。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指?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色渥然渥然: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今疾且成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示:给……看)
小题2:D (表承接,就,那么;表转折,却。A将,将要; B表转折,却;C在,介词)
小题3:D(文章是给筹谋治国大计的人的提醒与警戒,但“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无中生有,属过度解说。)
参考译文:
指喻
方孝孺
浦阳的郑仲辨先生,身形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不曾生过病。一天,他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样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住,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种奇特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它的实际情况是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病将近形成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已经形成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膈,轻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但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克服,天下的事,像这拇指的,真是太多了。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萌发在一般人不去担忧的地方,又隐藏在看不到的苗头之中,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轻视它,这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哪里只是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只是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没有忧患不知畏惧,这真能说是聪明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会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郑先生以后如果做官的话,就应该以大拇指长疹子的事作为“谋国”的借鉴。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写。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