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
2、阅读题
杭世俊喜博
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③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
[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yú):轿子。⑤学使:即“视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或________②博________③酣________④揖________
⑤业________⑥却________⑦反________
2.翻译:①张盖往访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诣宅谒前辈耳___________? _______
③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中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
①指代“你”;
②看见;
③被;
④同“现”。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苟取一钱?苟:或许
B.某公素善余善:交好
C.往往启其所未及启:陈述
D.益以品节自厉厉:磨砺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假舆马者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加:增加。
D.虽有槁暴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绳则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小题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小题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
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
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
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小题5: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游龙井记?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 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高而望之乘:凭借。
B.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再:两次。
C.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谬:错误。
D.自天竺谢讲事谢:辞去。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品德的一组是(?)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③⑤⑥
B.①②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作者认为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浪涛从海上而来,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
C.作者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他到风篁岭上并指责他不为龙井写些文字。作者有所触动所以才写了此文。
D.有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印度回到寿圣院里休养。并在此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