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小题2:结合文本,概括莫扎特之所以在艺术史上的“独一无二”体现哪些方面?(6分) 小题3:请你结合文本理解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的含义。(6分) 小题4:本文题目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文中曾多次写到音乐家贝多芬,文中几次写到贝多芬,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联系本句分析,前后构成因果关系复句。
小题1:这个句子的后面就是对“特定内容”的具体阐释,而D项正是对后面这几句的概括。
小题1:本文结论处只是说“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全文看,并不是“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 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策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策的组绳称作“纬绳”、“韦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扎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为麻绳。”毫无意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1.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A.把横向编联简策的组绳称作“纬绳”、“韦编”是理所当然的。
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
C.既然“纵”字在汉代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
2.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解释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
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的“韦”都是“素丝编”和“青丝编”。
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解释为皮绳是错误的。
D.“韦编三绝”的“韦”被解释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到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帛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韦编”。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两个“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句中的《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征,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本题解析:
1.B(B项指出了“韦编三绝”典故的出处和成语的本义,是本文所考证的对象,而不是作者考证结论的依据。)
2.C(本文要证明的就是新版《辞海》对“韦编三绝”中“韦”的解释“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原因有二。划线句正是原因之二,故C项正确;A项中“可能”表示的是不确定性,而原文“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句表示的肯定性的判断;B项错在没有理解文本的意思,与文旨不相符;D项错在“只见于史书的记载”,与划线语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反。)
3.D(文中说“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策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对照发现,D项把竹简与编绳的“纵”“横”顺序弄反了。)
4.A(原文“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两个“汉人”意思是不同的,前者指司马迁,后者指汉代人;另外,“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之说在文中没有依据,故该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大部属于农耕文化。普通人经常能吃上肉、蛋、奶是近年的事。正因如此,中国人的主食一般指粮食做的“饭”,而把副食称作“菜”。餐桌食品叫做“饭莱”,就连厨房的切刀也叫做“菜刀”等等。道教著作《玄门大论》对素食解释道:“一者粗食,二者蔬食……粗食者,麻麦也。蔬食者,莱菇也。……粗食止诸耽嗜,蔬食弃诸肥……”。2500多年前的中国医学专著《黄帝内经》里曾总结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些论著说明传统的中国膳食与现代营养学的理想不谋而合。
今天,在由西方传入的面包面前,我国的传统馒头似乎显得苍白黯淡。其实馒头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探索。《礼记》中有关“燔黍捭豚”的记载,说明在蒸制食品之前人类就开始炒食谷粒,烘烤畜肉。从西方的现代食品燕麦片和烤肉,可以看到古时“燔黍捭豚”的影子。不过中国早已走过了烧烤的阶段。早在大约6000年前,传说黄帝发明了釜、甑,也就是锅灶和蒸笼。《周书》中写到“黄帝始蒸谷为饭,煮谷为粥”。由于中国古代烧制陶瓷器和冶炼技.术世界领先,青铜器、铁器也比较早用于炊事器具,加上早期的主食以黍、谷、稻等粒食为主,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蒸煮食品文化。
中国传统主食加工工艺的妙处之一在于蒸煮。汽蒸馒头和烘烤面包硼比,汽蒸火候易控。现代热物理知识也说明,汽蒸很容易把加热温度控制在l00℃左右,使馒头、包子等熟化时外不焦内不生,营养破坏降到最少;而烘烤面包,火焰温度可达800℃以上,即使现代技术,自动控制,底火、面火也在200℃左右,难免发生外焦内生现象。
正因为蒸制可以做到无论大小的食品,只要时间充分,内外温度都可达到100℃的熟化温度,才有了包馅的包子、馒头、饺子等,实现了包容诸莱、配餐方便、营养全面。带馅的面制品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还有煲汤、煲粥等,这些都和蒸煮加工有关。由于中国古代锅灶发达,五谷杂粮的粥饭成为传统食品,《墨子?天志》称华夏:“四海之内,粒食之民”。五谷杂粮的粥饭不仅好消化,还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谷粒的养分,包括膳食纤维、矿物质,美味保健。
小题1:下列对文意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国传统食品的历史看,数千年来,普通中国人的家常饭,本以素食为主。
B.面包其实不比馒头更先进,其焙烤的工艺在中国古代已经是过时的技术。
C.农耕文化在中华文化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中国传统食品具有源于农耕,医食同源的特点。
D.青铜器、铁器等很早用于炊具,表明中国传统食品还促使了冶炼技术领先世界。
小题2:根据文段内容,以现代眼光看来,中国传统食品有哪些优点?请分条说明。(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①加工工艺易控制火候;②种类丰富;③最大限度地保留营养成分。(答对3点给5分,少答一点扣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欧洲试验海下“风车”发电
欧洲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利用海水潮汐能发电的新技术,将一个开放式的“风车”放置海底,利用海水的流动来转动叶片使之发电。科研人员已开发出第一台试验样机,并于近日在英国西海岸试运行。
这项耗资600万欧元的研究项目由德国?英国和欧盟提供资助,数家欧洲研究机构参与。首台被命名为“海流”的试验样机安置在英国西海岸布里斯托尔湾海面下20米深处。机组形状宛如一个倒立的风车,其叶片直径为11米,以每分钟15转的速度随海水水流旋转。考虑到海水涨落变化,风车上端固定竖塔有5至10米露在水面以上。
科学家说,由于海下“风车”的叶片转动装置是开放式的,因此不用建造水坝。此外,由于海水水流中的能量密度在同比情况下比空气大许多,因此发电设备尺寸相对较小。比如,同为一兆瓦的普通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风车的叶片直径需达到55米左右,但海下“风车”的叶片直径只需20米左右。
据英国运营首台试验机组的MCT公司估算,利用这项技术将可满足英国20%到30%的电力需求。试验样机的发电功率约为300千瓦,但今后科学家将制造出兆瓦级功率的海下发电机组。据目前的勘测,欧洲共有100多个地方适合安装这种新型发电装置,理论发电功率可达1.25万兆瓦,约相当于12个普通核电站的发电功率。
参与研究的德国卡塞尔太阳能供应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巴尔德说,这项新技术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最佳补充,其优势在于不受天气影响。他说,只要地球自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潮汐能就会一直存在。
尽管海下“风车”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小时5到10个欧分,略高于常规发电成本,但它具有无污染?可持续使用等显著优点。不过也有科学家提出,海下“风车”叶片转动时力量很大,会对周边海水流动产生较大影响,也容易对一些海洋生物造成伤害。
小题1:?下列对海下“风车”发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利用海水潮汐能和海水的流动转动置于海底的“风车”叶片,使“风车”发电的技术。
B.是利用海水的涨落变化转动海底“风车”叶片,带动与“风车”相连的发电机组发电的技术。
C.把类似倒立风车的发电机组置于海底,利用海水潮汐能转动叶片,使之发电的技术。
D.与风力发电机结构和原理相同,只是以海水潮汐能替代风能,使“风车”发电的技术。
小题2:?下列对“由于海水水流中的能量密度在同比情况下比空气大许多,因此发电设备尺寸相对较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水流能量大于空气能量,因此,海下“风车”发同样电力所需设备比陆上风车小。
B.海水水流能量密度大于空气能量,因此,海下“风车”发电设备都比较小。
C.海水水流能量密度大于空气,因此,海下“风车”发电设备都比较小。
D.海水水流能量密度大于空气能量密度,因此,海下“风车”发同样电力所需设备比陆上风车小。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下“风车”发电以海水潮汐能为能源,该技术适用于所有的沿海国家。
B.经勘测,欧洲有100多个地方适合海下“风车”发电,可见对海洋地理环境有特定要求。
C.海下“风车”发电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最佳补充,发展下去,将成为发电的首选方式。
D.海下“风车”发电不会污染环境,但容易伤害海洋生物,又有一些物种将会灭绝。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A项误将“海水潮汐能”与“海水的流动”并列;B项误将“海底‘风车’”与“发电机组”分开,前者即为后者;D项误认为“与风力发电机结构和原理相同”。
小题:、A项误将“能量密度”的比较理解为“能量”的比较;B项误将“能量密度”的比较理解为“能量密度”与“能量”的比较;C项未注意“发电设备尺寸相对较小”的“相对”性。
小题:、A项误认为“适用于所有的沿海国家”;C项海下“风车”发电只是太阳能、风能发电的“补充”,且文章未将海下“风车”发电与火力发电、原子能发电相比较,推断不出“将成为发电的首选方式”;D项“伤害海洋生物”只是某些科学家的一种担心,推不出“又有一些物种将会灭绝”。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