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八)
2017-08-06 07:52: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楼梦〉启示录》(王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对文中“聪明灵活的辩证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既“按迹寻踪,不限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又要“将真事隐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 B、作品既在厚重中显出轻灵,在写实中不失之于拙,又要在执着中显出超脱,梦幻中不失之于巧。 C、作品中既穿插环 绕装点一些神话的 、魔幻的 、匪夷所思的故事 ,又坚持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 D、这种方法既给创作者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又为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2、下列对有关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写实”在文中指的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② “执著中显出超脱”一句中“执著”指的是“追求真实”。 ③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一句中“命运的铁的法则”指的是“作者的创作规律”。 ④ “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一句中“芜杂”指的是“纷繁的现实生活”。 ⑤ “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一句中“二度”的意思是“再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3、“荒诞性与梦幻性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对于创作者的好处是什么? 4、“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C 3、原因: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的创作已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好处:为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荒诞化、幻化是间离小说与人生的重要手段。 4、《红楼梦》失去了针对性,则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意义。
本题解析: 1.无 2.(①“写实”是指反映生活的真实,并非照搬生活;③“命运的铁的法则”指的是“现实生活中自然发展的规律”;⑤“二度创作”指的是“读者对作品的思考”,“二度”不能理解为“再次”,“再次”是“重复”的意思。)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何兹全:一个时代的结束 2011年2月15日20时,101岁的史学泰斗、教育家何兹全先生,在北京二炮总医院驾鹤西去。作为当年史语所最后一位老人,何兹全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我生的时代,是世界、中国千载不遇的大变动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何先生曾说,“我是‘幸运’的,也是‘悲剧’的。” 去年此时,我曾去北师大红楼访问何兹全先生。我清晰地记得,何先生坐在电视机前,看冬奥会滑雪比赛的情景。那天刚下过一场雪,何先生颇有兴致,想去外面看雪景。他的学生——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宁欣推他出去,摄影师还给他们拍了照。我还记得,那天何兹全先生给我们讲述过往的人事。平淡的语气,去除了一切跌宕起伏与惊心动魄。 何先生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所有动荡,他本人也与中国现代史上很多重要人物有过交往。他曾给投靠汪精卫的陶希圣写信:“在重庆百万大军的基础上,对日本人才有和可谈;离开重庆,就只有投降,没有和平。”1950年回国之前,胡适曾和他谈起国内对他的批判:“国内这些人写的文章,其实不是真的在批判我,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点我心里是清楚的。” 何先生的学生苏小华说,何先生上课总是天马行空。本来是在谈“魏晋封建说”、“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谈着谈着,就谈到伊拉克战争、非典、东北亚的国际形势、国民党的历史,或者就谈到胡适、傅斯年、何柄棣、启功去了。 “何先生跟他们亲自交往过,见解往往不同流俗。”苏小华说,“比如,他说启功先生是道家,是庄子的道,不是老子的道。先生将这句话讲给启功之后,启先生说,我以后就管你叫哥了,这个哥叫得有点晚。”尽管何先生一生中的朋友形色各异,但他一直中间偏左,为人处事也始终保持中庸的态度——进步,但不过激。这是何先生一生的写照。 “那时,讲课最受欢迎的是胡适、傅斯年、陶希圣和钱穆,不仅讲课生动,而且见解独到,”何兹全说,“老一代的学者,学问基础都很扎实,前四史、十三经都可以背诵。傅斯年引用古书,要找出处,就整篇整篇地背诵,背完这篇,又背另外一篇。” 学术上,何兹全受陶希圣的影响很大,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农民战争》和考茨基的《基督教之基础》则让他接触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 1944年何兹全进入史语所。史语所由傅斯年于1928年创办,是当时中国最权威的学术机构,集中了陈寅恪、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李济、董作宾等一批学者。晚年,何先生回顾自己一生的学术之路时曾说,史语所的经历奠定了他一生学术研究的基础。 当年,傅斯年、陶希圣等人迁往台湾,爱国心切的何兹全却放弃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职位,回到大陆,落户于北师大历史系。 1950年,他写出《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一文,与毛泽东所倡导的“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的论点相距甚远。尽管如此,他还是继续写出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正式提出“汉魏之际封建说”。 不久,史学界就开始了对魏晋之际封建社会说的批判。“文革”开始,何兹全被贴上“特务”和“反动学术权威”的标签。1970年,他被分配到临汾干校劳动两年。 经历了“文革”的风雨,何兹全不再与人争辩,埋头于自己的学问。1989年,标志他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古代社会》出版了。这部书的主旨思想,发端于北大求学期间,历经半个多世纪,终于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此时的何兹全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 10年前,在《九十自我学术评述》里,何兹全写道:20世纪30年代初学写文章,到现在已近70年。回头看看自己的成就,虽然有时也曾“骄傲”、“委屈”,但基本上大多时间还是虚心和甚或心虚的。客观、公平地评估自己的一生,有四字可用:“贫乏”但不“浅薄”。 如今,这位谦逊的老人走了,留下的是一套六卷本的史学著作集。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去世前一年,作者去看望何兹全先生时,他的身体还一直不错,在电视里看过冬奥会滑雪比赛之后,颇有兴致地去外面看雪景。 B.何先生上课总是天马行空,往往讲到一个问题,就会联系到国际、国内过去或现在发生的一系列大事,甚至联系到个人。 C.学术上,何兹全受陶希圣的影响很大,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从陶希圣那里学到的。 D.1950年,他写了一篇文章,与毛泽东所倡导的论点相距甚远。后来,他不顾史学界对魏晋封建说的批判,还是继续写出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
| E.何先生静心研究学问,历经半个多世纪,终于完成《中国古代社会》这部他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小题2:何先生曾说,“我是‘幸运’的,也是‘悲剧’的。”你是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3:请说说文章画线句子“先生将这句话讲给启功之后,启先生说,我以后就管你叫哥了,这个哥叫得有点晚。”的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选对一个得3分,选对两个得5分。) 小题2:①何先生所生的时代,既是世界、中国千载不遇的大变动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②何先生是幸运的,他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所有动荡,但最终幸运的活下来,而且他本人也与中国现代史上很多重要人物有过交往,他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见证。③悲剧体现在:一生经历太多动荡,影响学术研究。(每点2分,共6分。) 小题3:①为了论证何先生跟很多大人物都亲自交往过,并且见解往往不同流俗。②说明何先生对启功的看法非常准确,启功很佩服,有“相识”恨晚之感。(每点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筛选信息”,一是“整合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凭借整体感知,经过辨别,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命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 就是根据答题的要求,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准确的答案。分析可知:C.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恩格斯等人那里学到的。D.事件先后顺序不对,先写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而后魏晋封建说受到批判。 小题2:本题从两方面去分析和理解即“幸运的”“悲剧的”。结合原文,“幸运”是他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所有动荡并最终活下来,他与中国现代史上很多重要人物有过交往。“悲剧”是他所在的时代是世界、中国的大变动时代,也正是社会动荡才影响了他的学术研究。谈出看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可对问题一分为二的去分析。 小题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本题句子为语段中内涵丰富的句子。关键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应从全文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丰富的内涵,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寻求正确答案。研读原文可知,这句话正是为了证明本段首句“何先生跟他们亲自交往过,见解往往不同流俗。”并且体现了何先生对启功的看法:一是佩服,二是有“相识”恨晚之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荷 叶 伞 李广田 我从一座边远的古城,旅行到一座摩天的峰顶,摩天的峰顶住着我所系念的一个人。 路途是遥远的,又隔着重重山水,我一步一步跋涉而来,我又将一步一步跋涉而归,因为我不曾找到我所系念的人。——因为,那个人也许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许在更高的峰顶,我怀着满怀空虚,行将离开这个圣地。但当我以至诚的心为那人祷告时,我已经得到了那人恩惠,我的耳边又仿佛为柔风送来那人的言语: “给你这个——一把伞。你应当满足,因为这个可以使你平安,可以为你蔽雨。”于是,我手中就有一把伞了,而我的满足却使我洒下眼泪。 我细看我的伞,乃是一把荷叶伞,其大如荷时,其色如荷叶,而且有败荷的香气。心想:方当秋后,众卉俱摧,惟有荷叶,还在水面停留,如今我打了我的荷叶伞,我正如作了一枝荷叶的柄,虽然觉得喜欢,却又实在是荒凉之至。我向着归路前进,我听到伞上的雨声。 天原是晴朗的。正如我首途前来时的心情,明白而澄清,是为了我的伞而来的雨吗?还是因为预卜必雨而才给我以伞呢?这时天地黑暗,云雾迷蒙,不见山川草木,但闻伞上雨声。共初我还非常担心,我衣,我履,万一拖泥带水,将如何行得几千里路。但当我又一转念时,我乃寂寞地一笑了:哪有作为一枝荷叶梗而担心风雨的呢,白莲藕生长泥里,我的鞋子还怕什么露水。何况我的荷叶伞乃是神仙的赠品。 雨越下越大,而我却越感觉不安。因为我这时才发现出我的伞的妙用: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当时雨急,我的伞也就渐渐开展着,于是我乃重致我的谢意。 忽然,我觉得我的周围有变化了,路上已不止我一个行人,我仿佛看见许多人在昏暗中冒雨前进。雨下得很急,他们均如孩子们在急流中放出的芦叶船叶儿,风吹雨打,颠翻漂没。我始觉得不安了。我恨我的伞不能更大,大得像天幕;我希望我的伞能分做许多伞,如风埂中花叶满江湖,我的念头使我无力,我的荷叶已不知于几时摧折了。 我醒来,这窗外的风雨正急。?(选自李广田散文《雀蓑记》) 小题1:、本文所描的主要对象是“荷叶伞”,你能解读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吗?(5分) 小题2:、你是如何理解“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这句话含义的?(6分) 小题3:、“我”获赠“荷叶伞”后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6分) 小题4:、以下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通观全文,《荷叶伞》描写的应该是一个梦境,但“我”却是以逼真的口气来加以叙述的。 B.“我醒来,窗外的风雨正急”一语双关:风雨正急,我前行的脚步正急。 C.本文第8段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写荷叶“摧折”,所表达的是另一层面的无奈:个人能力有限,难以拯救众生。
|
E.全文托物抒情,荷叶伞,既能遮挡风雨,又可使人迎接雨后睛空。
参考答案:
小题1:“荷叶伞”与人生的风风雨雨结伴而行,它象征着人在困境中坚强不屈的精神。
小题2:人的坚强意志常随生活中遭遇的挫折而起变化:愈挫愈奋,愈挫斗志愈坚。(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洒下眼泪”,因为“伞”上的声音使我非常“担心”。②“寂寞地一笑”,因为“荷叶伞”使我不必担心风雨。
小题4:?BE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里的荷叶伞已不是普通的伞,它的意义已经升华,作为神秘的获赠之物,它在充满感情色彩的同时也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意蕴。它不仅能为“我”遮风挡雨,而且“雨小时令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它也成为了’生命里与人生之风雨相伴而生的东西,是一种抵抗风雨的本能,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小题2:“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它也成为了生命里与人生之风雨相伴而生的东西,是一种抵抗风雨的本能,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这里,它已经成为了独具人格化的形象,成为了作家人格精神的体现。
小题3:我们可以梳理出作家的叙述脉络和情感轨迹:寻找梦想(充满希望)——不得而归(满怀空虚)——被赠伞(心怀感动)——做伞柄(喜欢却荒凉而孤独)——下雨(初担心自己淋雨)——雨大(觉悟后敢于面对困难)——希望伞大而多(却无力改变现实)——荷叶摧折(梦碎)——醒来风雨正急(现实仍然残酷)。
小题4:B项“窗外的风雨正急”喻指现实仍然残酷;E项,“又可使人迎接雨后睛空”错,从原文看“他希望伞大伞多,为行人遮风挡雨,然而却无能为力,最终荷叶摧折,终而梦醒”,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奈与无助。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 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阃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现,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参考答案:1.D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小题。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1.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镜头加以重映
B.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C.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D.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2.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D.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3.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
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B.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C.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D.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参考答案:1.B
2.B
3.D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