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本诗前两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请找出并简述理由。 (3分)
【小题2】本诗为送别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2分,“凉”或“醉”1分,理由1分。)
【小题2】本诗由实(前两句写眼前实景)而虚(后两句写别后虚景),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情景,表现惆怅别情。(4分,答出手法2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凉”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凉”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凉”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一个“凉”字可从渲染的气氛和烘托的诗人的离愁情感表现出来,答题时,要答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并答出其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醉别”“江风引雨”是诗人对分别场景的描写,故是实写;“忆”“愁”的内容,是想象与友分别后的想象的情形,故为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离别的惆怅之情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阙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大区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
小题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指出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最后指出其效果或作用。答到对比得1分,能分析对比的内容得1分,能指出效果和作用得2分,其中“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小题2:本题赏析结句。结句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赏析——结构和内容,从两个方向来思考——上文和余味。答案要点中能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6分)
? 金黄的稻束
?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表达了什么主题?(2分)
?
2、“金黄的稻束” 并未引起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作者反而让人们看到了“疲倦”,听到了“静默”,为什么?(2分)
?
3、“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为什么把“皱”与“美丽”并列?(2分)
?
参考答案:
1、“诗眼”是“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2、诗人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3、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本题解析:
1、诗眼是串联全诗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暗示或浓缩诗歌的主题。
2、这里是明显的对比手法的运用,难就难在为什么要这样对比,这样对比的效果是什么。考生需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3、诗歌的主题在于对母亲劳动的讴歌,把握了这一点,此题就容易多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禾?熟①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 鸣泉落窦②谷登场。老牛粗了③耕耘债, 啮草坡头卧夕阳。
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小题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2分)
小题2: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丰收(2分)
小题1: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呢。(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本题解析:
小题1:百里西风禾黍香,西风即秋天到了,禾黍香,禾黍熟了。所以关键词为丰收。
小题1:老牛粗了耕耘债,春种夏耘秋收,秋天了老牛可以休息了。结合注释: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此刻也可以好好休息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的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接表现渔翁的生活;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排比手法亦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交融,将渔翁的高洁情操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在一起。(两个角度比较,每个角度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