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清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雏《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作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因阅历不同而感受不同,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概括作者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观全文,简要分析“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台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B.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抨击“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C.“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D.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夫,目的是赞美他们辛勤的劳作,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 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
E.王维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正是他放弃了太多的追求,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的结果。
参考答案: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少年时代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
②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并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与实际情况还有差距;
③中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读堆积之后,才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2.作用是:用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等树木中的祖宗和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构成对比,赞赏它们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3.明月清泉象征远离尘世纷争、自始至终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心灵,这一句寄托着作者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4.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脉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物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有形展现,是物化了的人生观,物化了的艺术品,物化了的科学技术。文脉给予建筑物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一幢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是一座丰碑,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气势,其所蕴含的丰富哲学美学内涵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身诠释着美的魅力。本土文脉是建筑物之魂,没有本土文脉的建筑物是没有生命力的。
建筑物显示出的城市文脉、风貌特色、时代特征和人的精神,构成了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正在导致人与优良传统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特别是建筑物的标准化、商品化、国际化趋势,出现了无视各城市地域历史、民族特征、文明特点的文化趋同现象,与之相伴的就是“千城一面”“万楼一样”的无特色危机。这无疑是对建筑艺术的低水平诠释和低层次应用。我们要有一种民族文化自觉的意识、民族文化自尊的态度和文化创新的精神,注重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以建筑艺术这一无声的语言充分体现独有的人文特色。
风格是民族的特征,也是时代的特征。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如果无视历史文脉、民族特色的继承和发扬,建筑就会失去生命力,也就无以体现特点之美。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在罗马、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人们都可以看到代表不同时代的声音和视觉形象的建筑符号。而中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组合出大中华文化色彩斑斓的壮丽图景。云南大理苍山洱海的白族民居,以及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的建筑物,一般都具有 “青瓦白墙彩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独特的建筑风格,近看清秀典雅,远眺雄伟壮观,既体现出集人文、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建筑、艺术、民俗等为一体的文化大观,同时又有宜居的普遍功能。毫无疑问,这是白族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建筑物所体现的文脉本身是一潭活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本土文化的积淀和扬弃,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也在发展变化,在新形式的创造与构成中发挥着影响。因此,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保持、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同时,对一些关键位置的建筑要根据其特定的功能和条件进行创意,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精华。(选自顾伯平《城市建筑特色与文化自觉》,有删改)
1.下面不属于云南大理苍山白族民居的风格的一项是(? )
A.与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的建筑物一样,民居一般都具有“青瓦白墙彩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风格。
B.近看清秀典雅,远眺雄伟壮观。
C.凝聚着各民族、各时代特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特点。
D.既体现出集人文、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建筑、艺术、民俗等为一体的文化大观,同时又有宜居的普遍功能。
2.下面关于本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为(? )
A.文脉给予建筑物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有本土文脉的建筑物才会有生命力。
B.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包括城市文脉、风貌特色、时代特征和人的精神。
C.城市建筑的无特色危机是建筑物的标准化、商品化、国际化趋势导致的结果。
D.为使建筑更富有生命力,各民族建筑应珍视本民族的历史文脉、民族特色,保持、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而不能受其他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
3.我们怎样做才能使建筑体现出独有的人文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我们要有一种民族文化自觉的意识、民族文化自尊的态度和文化创新的精神,注重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才能使建筑体现独有的人文特色。(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