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复活》第四十八章) 什么事使得玛丝洛娃如此气愤?下一次与聂赫留朵夫见面时,玛丝洛娃有何改变?? (2)阅读下面《子夜》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他用了又快又清晰像铁块似的声调说道:“我们先要站定了自己的脚跟!可是我们好比打仗,前后会有敌人:……总得先打败了身前身后的敌人,然后我们的脚跟站得稳!我们那八个厂一定得赶快整顿:管理上要严密,要换进一批精明能干的职员去,要严禁糟蹋材料,要裁掉一批冗员,开除一批不好的工人!” (《子夜》第十二章) 说话的人是谁?腹背受敌的他,除了裁员去冗,还要应对哪两方面的难题? 选第(? )题: 小题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由“因”“又因”可得出,先③后①,②“不似”是对③“对人几乎毫无威胁”的进一步说明,故紧随③后;⑥“于是”说明③②是⑥的原因,故紧随②后;⑤“故”是①“又因”的结果,故紧随①后,④“古人”与文段最后一句在内容上也相吻合,故答案选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高度重视因长时间雨雪冰冻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特别是防范冰雪融化后容易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B.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老旦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C.“旦”的名目很繁多:正旦,花旦,老旦,外旦,贴旦……。其中正旦为女主角。
D.中国古代的气象观测领先世界,大约在西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了,只是那时还比较简单。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A项,语序颠倒,从逻辑上看应为“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C
项,“很”与“繁多”的“繁”重复。D项,句意不明,是“仪器”比较简单,还是“气
象观测”比较简单?应补出省略成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近一段时间,文坛上出现了一系列低级、庸俗的文学作品。一些具有社会道德良知的作家痛下________,引发人们的思考。
②新闻发言人说:SARS给全国人民带来了生活不便和健康威胁,________最紧要的任务是加大宣传力度和积极防治。
③人如果总是________于过去辉煌的成绩,不思进取,就很难取得新的成绩。
A.批判 现时 满足 ?
B.批判 现实 沉湎
C.针砭? 现时? 沉湎?
D.针砭? 现实? 满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在下面语段的空缺处续写内容,要求与前后内容连贯,语言简明。(6分)
当国外的商场9月底再次换上中文海报,当各个景点再次上演人山人海的“胜景”,我们看到,“黄金周”成功地从经济上包装了国庆。当次之时,我们更应思考,?①?。在美国,每年7月4日都会敲响费城的自由钟,各种主旨演讲宣示国家精神;在法国,插在墙头、印在衣服上的三色旗在7月14日汇成海洋;在“城市之国”新加坡,8月9日会有70个国庆晚宴,近10万人参加。在“国庆假”的背景中突出“国庆节”,让社会多想些“国”少想些“庆”,才能?②?。
参考答案:需要赋予这个节日更坚实的人文内核?让国庆更能凝聚起全民共识、培养出国家意识(每处3分,意思对就行)(6分)
本题解析:第一个空,应该根据后面的语句,后面提到“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突出的是他们纪念国庆节的文化意义。基本可以确定这个空的内容。第二个空,是整个语段的总结句。需要根据整个语段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