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8-06 08:11: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西海岸记
广宇之西曰西天,西天之云曰西海,西海之上凿石架阁为栈道,曰西海岸。
信州故山水之奥,而东北三清山尤为雄奇,三清之中,险绝著者,以西海岸为壮观。西海之岸,长四千余米。其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回环连接,蛇行抵三清福地。人游海岸,若走刀脊。西行复西望,磅礴无际:晴则千山万山,势若骏马,皆驯伏趾下;阴则卷雾惊涛,状似蛟龙,惟腾跃眼底。景尤空阔,境尤浑浩,信是大观,可以嗤五岳,笑黄山也。昔游三清福地,山高路险,非健夫壮士不能为也。今取道去西海,一路沿危壁而行,中有三千余米栈道,无拾级之虞,其状如履平川,排千难万险以为云中逍遥。纵太白来游,应不复叹《蜀道难》矣。或曰三清胜境,以梯云岭、南清园、三排尖、万寿园为四杰。虽巧供甚众,然广不足游。待西海岸出,三清之游始为大观,景区之旅始为增广。譬之唐诗,南清园为初唐高唱,西海岸则为盛唐气象。今而后,乃知三清四杰之外,别有西海之李、杜存也。
大凡山有胜境,待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待物而后开。三清自葛洪开山以来。越千五百年,游人羡西海之雄,每每侧身西望,莫不空自嗟。时维公元二OO一年六月,有善政者谋之,遂率众西进勘察,负干粮,饮山泉,下临谷地,引援高壁。历数月,始揭西海之秘,终窥天表之诡,如此规画,极尽苦心。岁末,始兴建之。逾百五十日事毕,费时短而大功成,实为一奇;架壁为栈者,寄飞岩,瞰深渊,虽发竖目眩,然从容就理,终无一人伤亡,此为二奇;栈道所行,沿途邀松入景,盟石为友,未坏一毛,无伤一境,实为三奇。或谓三清西海岸之造设,补江西之空白,为全国所罕见,斯言不为过也。
古人谓山与胸之磊块赏泉与胸之娟洁赏草木云物与胸之文章赏窃以为君子耸高格与天地之精神赏不亦宜乎。今观西海岸景,此所以为盛世之业,人和之举,千秋名胜,别有取义,固不仅风景奇绝也。是为记。
壬午年?尔仁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是大观信:确实
B.无拾级之虞虞:忧虑
C.引援高壁引:牵拉
D.未坏一毛毛:毛皮

小题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以西海岸为壮观      ?②排千难万险以为云中逍遥
③南清园为初唐高唱?    ④费时短而大功成,实为一奇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清奇景中,以梯云岭、南清园、三排尖、万寿园四大景点为杰出,但西海岸一出,其雄伟壮丽为众景点之冠。
B.过去游览三清福地,道路险峻,精壮之人也不能游,栈道修成后,人们可以悠闲逍遥地在云雾中游览。
C.耗时短,工程大;山势险峻,却无人伤亡;沿途邀松入景,盟石为友,保护了自然美景,实在是西海栈道兴建的“三奇”。
D.作者认为,西海岸除了风景奇绝之外,还是盛世的大业、天地人和的创举。而后者是这一名胜蕴含的深义。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虞延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此怨,故位不升见:被。
B.以失之者鲜矣   约:节约。
C.延多所冤枉   谮:诬陷。
D.哉斯言     信:相信。
小题2:下列全都表明虞延“大公无私”的一组是(2分)
①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
②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③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④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⑤汝犯王法,身自取之
⑥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动乱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临刑时他为此十分悔恨。
C.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小题4:翻译(6分)
(1) 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选题  选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豫章郡,洪都新府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古今异俗,新异备
D.既克,公问其



4、阅读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期:希望
B.是上下之情也——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其自归以就死——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于人情——本:根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必来以冀免——意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C.此必无之事也——彼其于世,未数数
D.信义行于君子,刑戮施于小人——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吹衣
3.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5、单选题  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困厄,处境艰难。
窜梁鸿于海曲。——窜:使……窜逃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往,去
接孟氏之芳邻。——接:迎接。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除去官职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我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