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①以西海岸为壮观 ?②排千难万险以为云中逍遥 ③南清园为初唐高唱? ④费时短而大功成,实为一奇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应为“草木,植物”。常用语“不毛之地”。)
小题2:C(①介词,把。②连词,表承接。③和④,判断词,是。)
小题3:B(文中“昔游三清福地,山高路险,非健夫壮士不能为也”。“非健夫壮士不能为”双重否定,意即“健夫壮士才可以游”。A文中“三清之中,险绝著者,以西海岸为壮观。……三清胜境,以梯云岭、南清园、三排尖、万寿园为四杰。……待西海岸出,今而后,乃知三清四杰之外,别有西海之李、杜存也。” C 见文中“三奇”的表述。D “今观西海岸景,此所以为盛世之业,人和之举,千秋名胜,别有取义,固不仅风景奇绝也。”)
参考译文:
广阔宇宙的西边叫西天,西天的云叫西海,在西海上面开凿岩石架起阁子做成栈道,叫西海岸。
信州过去以山水奥妙而著称,东北部的三清山尤其雄伟奇丽。三清山,以险要奇绝著称的景点中,以西海岸最为壮观。西海岸长4000多米。它向左可以俯瞰绝险的山谷,向右把控陡直悬崖,迂回曲折,如蛇爬行直抵三清福地。人在西海岸上行走,就好像走在刀背上一样。往西行走,又向西瞭望,山势磅礴,无边无际。晴天时,可以看到千万群山,其走势如骏马般,都驯服地趴在(你的)脚下;阴天时,云雾如惊涛骇浪般卷起,(栈道的)形状像蛟龙,正在眼底腾跃。(西海的)景象尤其辽远开阔,境界特别雄浑浩大,确实是浩大的景象,可以凭(此壮景)嗤笑五岳黄山了。过去游览三清福地,山势高峻道路艰险,不是精健强壮之人不能游览。现在取道走西海,一路上沿着绝壁而行,途中有三千多米栈道,没有爬石级的忧虑,那情形好像踏在平地上一样,排除了千难万险,而逍遥游览在云雾之中。纵然李太白来游玩,应该不会再嗟叹《蜀道难》了。有人说,三清山的美景中,以梯云岭、南清园、三排尖、万寿园为四大杰出景点。虽然美好的赞誉很多,但地域太广难以游遍。到西海岸出现,三清山旅游才蔚为大观,游览景区才得以增多推广。就好像唐诗,(如果把)南清园比作初唐高唱,西海岸就是盛唐气象。从今以后,才知道三清山除了如初唐四杰的梯云岭、南清园、三排尖、万寿园四大杰出景点外,还有如盛唐李白、杜甫的西海存在啊。
大凡山有美景,都是等有人(游历)然后被发现;人的巧妙心思,也是等遇到外物然后被开掘出来。三清山自从葛洪开山以来,经历一千五百年,游人羡慕雄壮的西海,但往往只能戒慎恐惧地向西仰望(而不能游览),没有人不空自嗟叹的。时间在2001年6月,有擅长治理地方政事的人谋划这件事,于是率领众人向西进发勘察,背着干粮,渴饮山泉,下达谷壑,引绳(攀援)绝壁。历经几个月,才揭开西海的奥秘,最终窥探到大自然的神奇。这样地谋划,极尽良苦用心。当年末,开始兴建栈道。用了150多天修建完毕,耗时短却大功成就,实在是一奇;(人)在绝壁上修架栈道,寄身于突起的岩石上,俯瞰幽谷深渊,虽然(危险得令人)毛发倒竖眼昏目眩,但还是能从容安全地建成,最终没有一人伤亡,这是第二奇;栈道经过的地方,沿路邀请(斜出生长的)松树进入成就美景,与奇石结盟成为好友,没有损伤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破坏自然的一处美景,实在是第三奇。有人说,三清山西海岸的创设,填补了江西美景的空白,是全国少见的奇观,这话不算过分啊。
古人认为,山因与人胸中的郁结不平之气吻合而受人欣赏,泉水因与人胸中纯洁美好的情怀吻合而受人欣赏,草木云物因与人胸中的辞章文采吻合而受人欣赏。我私下认为,君子崇高的品格,因与天地的精粹神韵吻合而受人赞赏,不也对吗?现在看这西海岸的壮景,它被称为盛世大业,人和创举和千秋名胜的原因,还另有深刻涵义,固然并不仅仅在于它风景奇绝啊。(就)这(个原因),(我)写了这篇《西海岸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虞延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此见怨,故位不升见:被。
B.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节约。
C.谮延多所冤枉 谮:诬陷。
D.信哉斯言 信:相信。
小题2:下列全都表明虞延“大公无私”的一组是(2分)
①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
②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③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④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⑤汝犯王法,身自取之
⑥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动乱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临刑时他为此十分悔恨。
C.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小题4:翻译(6分)
(1) 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 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
(2)皇帝特意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然有容貌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以高于一般的礼节对他。
本题解析:
小题1:“信”,应解为确实,对。
小题2:④是皇帝考核工作时,他的具体做法。⑥是对某人的个人态度。
小题3:“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使皇帝醒悟”与文意不符,原文是由于“衍在职不服父丧”,皇帝才有所醒悟。
小题4:第一句“敛”“干”各1分,意思1分。第二句“以”“加”各1分,意思1分。
【参考译文】
虞延年轻时做亭长,此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他的家逮捕了他,虞延因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后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安排他任功曹(官名)。富宗性情奢靡,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虞延劝谏说:“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为节俭而失误的人很少啊。”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明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劫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阴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信阳侯阴就(阴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面,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城社(城社喻权势),不怕熏烧。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军官用戟刺着虞延,喝叱虞延放开马成。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呵斥让他快走回去。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虞延后升任南阳太守。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邓衍,凭外戚小侯(承袭侯爵的子弟)的身份每次参加朝会。而容貌姿态行走的样子超出一般人。显宗皇帝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仪表相貌怎么像这个人!”特地踢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门司马。邓衍在官职上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到此事,于是叹息道:“‘了解人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这话确实啊!”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因此(时人)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
本题难度:简单
3、多选题 选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D.既克,公问其故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期:希望
B.是上贼下之情也——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本:根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C.然此必无之事也——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参考答案:1.C
2.B
3.C
4.A
5.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