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8:15: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苖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天运历纪,千岁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于地户。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于是要大夫种入吴。
此时冯同相与共戒之,伍子胥在吴,自与不能关其辞。蠡曰:“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乃入越。越王常与言尽日。大夫石买,居国有权,辩口,进曰:“炫女不贞,炫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非真贤。历诸侯无所售,道听之徒,唯大王察之。”于是范蠡退而不言,游于楚越之间。大夫种进曰:“昔者,市偷自炫于晋晋用之而胜楚伊尹负鼎入殷遂佐汤取天下有智之士不在远近取也谓之帝王求备者亡。易曰:‘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成大功者不拘于俗,论大道者不合于众。唯大王察之。”
于是石买益疏。其后使将兵于外,遂为军士所杀。是时句践失众,栖于会稽之山,更用种、蠡之策,得以存。故虞舜曰:“以学乃时而行,此犹良药也。”王曰:“石买知往而不知来,其使寡人弃贤。”后遂师二人,竟以禽吴。
子贡曰:“荐一言,得及身,任一贤,得显名。”伤贤丧邦,蔽能有殃。负德忘恩,其反形伤。坏人之善毋后世,败人之成天诛行。故冤子胥僇死,由重谮子胥于吴,吴虚重之,无罪而诛。传曰:“宁失千金,毋失一人之心。”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   干:触犯
B.于是要大夫种入吴要:邀请
C.于是石买益疏疏:被疏远
D.更用种、蠡之策更:改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越王常言尽日    落霞孤鹜齐飞
B.历诸侯无售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C.竟禽吴勇气闻于诸侯
D.无罪诛今人有大功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蠡认为自己地位卑微,就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所以不参与世俗活动。
B.越王勾践失败退兵至会稽山,后采用了文种、范蠡的计策,最终灭了吴国。
C.石买之言并非谗言,只是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但也差点使勾践失去范蠡。
D.本文引用子贡的话,意在点明进言任贤的重要性,对后世有劝诫的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干:求见。
小题2:连词,表转折,却。A.介词,跟/连词,和;B.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适宜,适当的位置;C.介词,因(此)/介词,凭借
小题3:“不与于世”意为“不合于世”“不被世俗认可”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后面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笑武阳顾:回头
B.帷西向立披:掀开
C.复击轲,八创被:遭受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怪:奇怪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B.乃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前以其无理晋,且贰于楚也
D.因左手把秦王袖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的节骨眼上,荆轲的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樊哙面对项王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
B.两篇文章都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精彩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荆轲一“笑”一“顾”一“前”就将他的沉着机智.镇定自若充分表现了出来;而樊哙一“撞”一“立”一“瞋”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粗犷和勇猛。
C.两篇文章都善于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用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来反衬荆轲的英雄虎胆;用项王的赐卮酒、赐彘肩来反衬樊哙的勇猛和气势。
D.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而项羽的悲剧更多的是个人性格的悲剧。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后,匕首就露了出来。
(2)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解释不正确,“怪”是意动用法,以…为怪。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递进关系。B“以”前者为“用…的方法”;后者为连词,来。C“于”,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用项王的赐卮酒.赐彘肩来反衬樊哙的勇猛和气势”理解错误,不是反衬。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穷、见、将、备、古今异义“非常”。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还也(还是)     计不知所出耳(只是)
B.进兵北地(掠夺、夺取) 图,图穷而匕首见(打开)
C.又而为歌曰(走向前)  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意)
D.吏民,封府库(登记)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按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少读书,辄有志程、朱之学。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
熹宗立,起光禄丞。天启元年进少卿。明年四月疏劾戚郑养性。疏入,责攀龙多言,然卒遣养性还籍
孙慎行以“红丸”事攻旧辅方从哲,下廷议。攀龙引《春秋》首恶之诛,归狱从哲。给事中王志道为从哲解,攀龙遗书切责之。
四年八月拜左都御史。杨涟等群击魏忠贤,势已不两立。及向高去国,魏广微日导忠贤为恶,而攀龙为赵南星门生,并居要地。御史崔呈秀按准、扬还,攀龙发其秽状,南星议戍之。呈秀窘,急走忠贤所,乞为义儿,遂摭谢应祥事,谓攀龙党南星。严旨诘责,攀龙遽引罪去。顷之,南京御史游凤翔出为知府,讦攀龙挟私排挤。诏复凤翔故官,削攀龙籍。呈秀憾不已,必欲杀之,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遣缇骑往逮。攀龙晨谒宋儒杨龟山祠,以文告之。归与二门生一弟饮后园池上,闻周顺昌已就逮,笑曰:“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入与夫人语,如平时。出,书二纸告二孙曰:“明日以付官校。”因遣之出,扃(jiǒng关闭)户。移时诸子排户入,一灯荧然,则已衣冠自沈于池矣。发所封纸,乃遣表也,云:“臣虽削夺,旧为大臣,大臣受辱则国辱。谨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复别门人华允诚书云:“一生学问,至此亦少得力。”时年六十五。远近闻其死,莫不伤之。
呈秀憾犹未释,矫诏下其子世儒吏。刑部坐世儒不能防闲其父,谪为徒。崇祯初,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宪,授世儒官。 (节选自《明史·高攀龙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广微日导忠贤为恶? 导:唆使
B.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按:巡行
C.谓攀龙党南星党:袒护
D.矫诏下其子世儒吏矫: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攀龙为赵南星门生②给事中王志道为从哲解
B.①辄有志程、朱之学? ②攀龙遗书切责之
C.①孙慎行以“红丸”事攻旧辅方从哲②以文告之
D.①归与二门生一弟饮后园池上?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勿与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攀龙亢直敢言的一组是()
①明年四月疏劾戚郑养性? ②攀龙引《春秋》首恶之诛,归狱从哲? ③严旨诘责,攀龙遽引罪去? ④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攀龙发其秽状? ⑤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攀龙一生崇尚儒学,为官正直,操守纯正。
B.高攀龙对魏忠贤阉党专权乱政深恶痛绝,与他们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C.高攀龙刚正不阿,但受儒学影响,思想迂腐不讲斗争策略,导致斗争失败。
D.东林党失败后,高攀龙毅然赴水而死,体现了杀身 成仁,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疏入,责攀龙多言,然卒遣养性还籍。
译文:?
②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遣缇骑往逮
译文:。


参考答案:
1 D
2 C
3 D
4 C
5 (1)奏疏呈上去后,皇帝责备高攀龙多嘴多舌,但终于把郑养性遣回了原籍
(2)于是把高攀龙的名字塞进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中,派遣缉捕人员去逮捕高攀龙。


本题解析:
1 D(矫,应为“假传诏令”)
2 C(C都作介词,“用”。A①表判断,②介词,替。B①助词,“的”;②代词,代“王志道”。D①介词,“和”;②动词,同意。)
3 D(③句为皇帝下旨严厉追究高攀龙;⑤句为高攀龙义不畏死。)
4 C(“思想迂腐不讲斗争策略,导致斗争失败”理解不正确,高攀龙毅然赴水而死,体现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
5 (1)奏疏呈上去后,皇帝责备高攀龙多嘴多舌,但终于把郑养性遣回了原籍
(2)于是把高攀龙的名字塞进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中,派遣缉捕人员去逮捕高攀龙。
(画线处为采分点)
附译文: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小时侯读书就立志研究程、朱的学说。万历十七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行人的官职。
熹宗即位后,起用了高攀龙为光禄丞。天启元年晋升为光禄少卿。第二年四月,他上疏弹劾皇亲郑养性。奏疏呈上去后,皇帝责备高攀龙多嘴多舌,但终于把郑养性遣回了原籍。
孙慎行利用“红丸案”攻击原任内阁辅臣方从哲,皇帝批下交给廷臣议论。高攀龙引用《春秋》一书首恶必杀的事例,归罪于方从哲。给事中王志道替方从哲辩解,高攀龙写信深严厉责他。
天启四年八月,高攀龙被授予左都御史。杨涟等人群起攻击魏忠贤,双方已经形成势不两立的局面。等到向高离职,魏广微整天唆使魏忠贤作恶,而高攀龙是赵南星的门生,二人都身居要职。御史崔呈秀巡行淮安、扬州回京,高攀龙揭发他贪污受贿的事实,赵南星提议将崔呈秀充军。崔呈秀处境危急,连忙去魏忠贤那里,哀求做魏忠贤的干儿子,于是揭出谢应样一事,指责高攀龙袒护赵南星。皇帝下旨严厉追究责问,高攀龙马上获罪离职。没多久,南京御史游凤翔被外任为知府,诬陷高攀龙出于私人成见把他排挤为外官。皇帝下令游凤翔出任知府,削夺高攀龙的官籍。崔呈秀不解心头之恨,一定要上了他,于是把高攀龙的名字塞进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中,派遣缉捕人员去逮捕高攀龙。一天早晨,高攀龙去拜遏宋儒杨龟山的祠堂,写文章告祭杨龟山。回家后,和两个门生、一个弟弟在后花园池边饮酒,听说周顺昌已经被逮捕,笑着说:“我视死如归,现在果然是这样。”进到内室和夫人说话,就像平时一样。他走出内室,写了两张纸,对他的两个孙子说:“明天交给来逮捕我的官校。”把孩子们打发出去,他关上了门。过了一会儿,他的儿子们推门进入园内,只见一盏灯发出昏暗的灯光,而高攀龙已经衣冠整齐地投池自杀了。拆开他封好的纸,原来是写的遗书,上面说:“我虽然被削去了官职,但过去曾是大臣,大臣受到侮辱是国家的耻辱。我恭敬地面北叩头,学屈原的办法投水而死。”另一张纸是给门人华允诚的诀别书,说:“我一生从事学问,到这时也多少得力于学问的启示。”终年六十五岁。各地的人们听到他死去的消息,没有不伤心的。
崔呈秀还是不解恨,他假传圣旨,把高攀龙的儿子交给司法部门治罪。刑部给高世儒的罪名是没有防范他的父亲,将他判罪服劳役。崇祯初年,追赠高攀龙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号为忠宪,授给高世儒官职。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余曰正则兮?名:名字
B.纫秋兰以为佩?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
C.日月忽其不兮?淹:淹没
D.及前王之踵?武:武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摄提贞孟陬兮?何不改此度?
B、日月忽不淹兮?春与秋代序。
C、又重以修能?唯草木零落兮
D、肇锡余嘉名?夫唯捷径窘步。
3.选出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肇锡余以嘉名
B、又重之以修能
C、不患人之不己知
D、指九天以为正兮
4.?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一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诗人具有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
B、说明诗人在被楚王放逐后,曾经管理过花草树木。
C、此句运用了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即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
D、句中的木兰喻美好的事物;宿莽喻指丑恶的东西。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C
5、(1)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 (2)①我已经具有这么繁多的内在美好品质,又加上优秀的才能。
? ?②乘上骏马快跑,来吧,我引导做前驱带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