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6 08:15: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受而之——舍:丢弃。
B.祸必不矣——振:拯救。
C.北于单于——购:联系。
D.不国家之大害——顾:考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秦王之暴 ②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灭口
B.①秦将樊於期得罪秦王 ②南连齐、楚,北购单于
C.①太子受而舍 ②太傅计,旷日弥久
D.①造祸求福 ②此所谓“资怨助祸”矣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鞠武反对太子收留樊於期理由的一项是(? )
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②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③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
④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
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⑥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这引起了鞠武的恐慌。
B.鞠武希望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以消除秦国攻打燕国的借口,并联结齐、楚、匈奴对付秦国。
C.太子丹认为鞠武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迂阔而不近于事情,于是留下樊於期共谋抵抗秦国的方法。
D.鞠武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作为比喻,说明太子丹的做法无异于引火烧身。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C
5.(1)凭着秦王的残暴和他素日对我们燕国的怒气,就已经够让人胆战心寒的了,何况再让他知道樊将军又到了我们这里呢?
  (2)为了一个新来的朋友,竟然不顾国家的大害,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自己在加快灾难的降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无复鸡人报晓——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迷惘,茫然
D.他生未此生休——卜:占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子无恙乎? 是其为人,哀鳏(gu ān无妻或丧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 彻其环填(zhèn戴在耳垂上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者不? 说:通”,高兴
B.亦无恙耶? 岁:年景,收成
C.书未? 发:发出
D.困穷? 振:通”,救济
2.对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助王养其民者也
③苟无岁,以有民
为至今不杀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3.对赵威后感叹齐王、子万民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钟离子助王养民却没有被任用
B.叶阳子助王息民却没有被任用
C.子仲这样的人至今还没有被除去
D.婴儿子侍亲至孝却没有得到封赏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齐国使者因为赵威后没有先问齐王的情况而有些不高兴。
B.赵威后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所以她先问收成,再问百姓;最后问齐王怎样。
C.叶阳子、钟离子都是齐国的隐居不仕的贤人,赵威后认为应该给他们官职。
D.於陵子仲是无所事事的百姓代表,赵威后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杀掉。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C
5.(1)译文:难道把低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关键词:先、后,贱、尊贵)
?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关键词:因,敝,所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表闻  
③猥微贱,当侍东官  
④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⑤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谨拜表闻  
A.②③  
B.⑤⑥  
C.①⑤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述题。(10分)
(1)《红楼梦》曾两次写到“黛玉葬花”的情节,请就此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这一写法体现了《女神》怎样的艺术风格?(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次写“葬花”是因为林黛玉怕花陷入污泥遭蹂躏,故生“葬花 ”之念;第二次重点写黛玉吟诵《葬花吟》,这首抒情诗,实际上就是隐喻林黛玉命运的谶语,也表现了林黛玉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2)《凤凰涅槃》里的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体现了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这一写法体现了大胆、瑰奇、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