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8:21: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伏羲文化略论?贾书君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文化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八卦,开启了中 华
民族的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礼记?礼运
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 龙 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 维 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还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 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另一方面是表现在民族因缘的凝聚上。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 无 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 主 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 不殖也”,而各个部族间相互通婚混血,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太昊伏羲氏还赋予我 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转?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 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 , 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太昊伏羲是 人 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中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从身 体
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 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 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确认伏羲的始祖 地 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 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 团结、祖国统一。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 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 需 求。学术界应加大力度,深化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贡献。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 年 1 月 1 日,有改动)
小题1:本文认为“伏羲”是中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项是
A.伏羲八卦中蕴含了“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
B.伏羲“正姓氏,制嫁娶”,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
C.太昊伏羲氏糅合许多不同的图腾,赋予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
D.《伏羲考》中龙图腾的形成论证——中国人有了“龙的传人”的共同名字。

小题2:下列关于“伏羲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奠定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
B.伏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
C.伏羲文化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
D.伏羲文化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源流发展过程,是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有记载的典籍来看,中国历代学者对于伏羲文化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 推溯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B.据历代典籍记载,伏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 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
C.伏羲与伏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初创时期,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 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D.目前 , 我国的学术界加大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力度,在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弘扬民族文 化方面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珍惜湖泊的生命
陶世龙
湖泊,是大地面孔上最动人的眼睛。它们有的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在草原上闪着光亮,有的像蓝色的美玉隐藏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里,有的又像是珍珠漫无边际地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中。
但是,湖泊和地球的历史比较起来,它的寿命是很短的。从最远古的地质时代以来,许多湖泊就无声无息地在大地上悄悄出现,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渐渐变浅,渐渐缩小,渐渐消亡。例如,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几百个湖泊,从元代以后都逐渐淤塞成了平地,到现在只剩下白洋淀和几个较小的湖泊了。杭州西湖可谓大名鼎鼎,但它从诞生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2000多年。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中,竟有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一次是唐代的时候,已经被泥沙淤塞得快要变成平地了,幸好当时赶着挖掘湖泥,才把它的生命挽救下来。另两次是五代和北宋的时候,都由于及时挖泥和保护,它才没有在周围美丽的山峰和园林中消失。
在湿润的地区,使湖泊消亡的致命原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湖内植物的茂密生长。大大小小的水流,从奔腾的溪谷流到平静的湖内,因为水面放宽,流速减小,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削弱了,有些泥沙就在河流进湖的地方迅速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并且逐渐扩大着。另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随着水流漂流到湖中心后,也渐渐沉淀到湖底。这样,随着泥沙的堆积,湖泊就越来越浅了。根据计算,这种泥沙沉积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四周的河流每年带到湖里的泥沙有420万立方米,这样多的泥沙,只需要再经过21000年,就能够把这容积有8.9亿立方米的美丽湖泊完全填满。在湖水逐渐变浅的同时,水边生长的芦苇,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和眼子菜,以及完全淹没在水底的各式各样的水藻,也一层层地向湖心迅速地推进。没有多久,湖泊洼地变得又小又浅,几乎长满了植物,那就变成了沼泽,湖泊的生命就结束了。另外,如果湖泊的来水输入因河流改道等原因而减少,也会加速湖泊的消亡。
在干燥的地区,湖泊的消亡原因同湿润地区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里,湖泊消亡得更迅速。许多巨大的湖泊常常因为气候变迁,使来水(主要是河流来水)减少,去水(主要是蒸发耗水)增加,“收支”不平衡而慢慢消亡。在盐类较多的湖中,盐类沉积会加快湖泊逐渐变浅变小的进程,直到最后水分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布满盐斑的洼地。例如,1957年,在张家口北面的内蒙古高原上,许多小湖泊就是由于雨水稀少,全部干涸而消亡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在古代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目前已基本上变成盐滩了。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毫不节制地从湖泊及其来源采水,有的地区盲目围垦,有的向湖泊大量倾倒垃圾,这都直接影响了湖泊的生存。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加大和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场污染,破坏了湖泊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其消亡的进程。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就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彭蠡——鄱阳湖,近来湖泊面积发生灾难性锐减:目前湖泊面积为50平方公里,而建国初期曾达4350平方公里。据统计,过去50年来,中国有近千个自然湖泊已经消失,平均每年20个。这已引起了专家的恐慌。
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上面将不再有湖泊。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
小题1:文章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文章中举杭州西湖的例子,能够说明哪几个问题?(4分)
小题3:导致湖泊消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使用疑问句有什么好处?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湖泊的美丽,增强吸引力和可读性,启发读者珍惜保护湖泊。评分标准:写法只写比喻可得1分,但只写排比不得分;作用每点1分。
小题2:(4分)湖泊跟地球相比生命短暂,容易消失;及时疏浚和保护可以延长湖泊生命。评分标准:每点2分。
小题3:(4分)自然原因:泥沙堆积;植物生长;河流改道;气候变迁使“收支”失衡,盐类沉积。人为原因:过度采水;盲目围垦;倾倒垃圾、废水;淡水养殖。评分标准:每方面原因2分,其中每2点得1分。
小题4:(6分)启发人们反省思考,警示作用;引起人们探索保护湖泊的方法。(2分)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热爱自然的情怀、对自然受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呼吁社会来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4分)
评分标准:好处每点得1分;作者的思想情怀每点1分山东省日照市200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7分)
两册医书
毕淑敏
(1)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2)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因为我得到它们的时候,一生的日子已经过了一半,剩下的时间,不够我把它做完了。做学问,就要从年轻的时候着手,我要是交给你一件半成品,不如让你从头开始。
(3)原委是这样的。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时传下的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从强盗手里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激不尽,欲以重金相谢。壮士不要财宝,但是想用富豪的两册医书,救普天之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医书可以借给你三天,但是三日后你必得完璧归赵。
(4)壮士得了书后,快马加鞭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书是孤本,时间又是那么紧迫,抄书人总算在规定时间内,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壮士把医书还给富豪,心想从此便可以用这医书宝典,造福于天下黎民了。
(5)谁知,抄好的医书给医家一看,才知竟是不能用的。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错漏之处甚多,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试验呢?壮士造福百姓之心不死,急急赶回富豪家。想晓以大义,再请富豪将医书出借一回,这一次,请行家高手来抄,定可以精当了。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富豪家因遭雷击燃起天火,藏书楼内所有典籍化为灰烬。
(6)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没有人敢用上面的方剂,也没有人舍得丢弃它。书的纸张黄脆了,布面断裂了,后人就又精心地誊抄一遍。因为字句的文理不通,每个抄写的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它订正改动一番,闹得愈加面目全非,几成天书。
(7)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8)曾祖说,正是。
(9)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勘出来?
(10)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你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它们,是它。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再来辨析正误了。
(11)祖父看着两本一模一样的古籍,费了斟酌,一时不知所措。
(12)随意吧。它们难度相同,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曾祖父催促。
(13)祖父随手点了上面的那一部书。他知道从那一刻,这一个动作,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一种缘分,紧紧地粘在一起。
(14)好吧。曾祖把祖父选定的甲册交到他手上,把乙册收了起来,不让祖父再翻,怕祖父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
(15)祖父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皓首穷经。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断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为了一句不知所出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那册医书就像是一盘古老石磨的轴心,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是书中涉及的知识,祖父都用全部心血一一验证,直到确凿无疑,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
(16)按说祖父读了这许多医书,该能成为一代名医。但是,祖父的博学只为一本医书服务,他只对未知事物和纠正错误有兴趣,一生穷困潦倒,竟不曾用他验证过的神方医治过病人,获得过收益。
(17)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祖父把眼睛从书上移开,目光苍茫,好像第一次发现自己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18)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
(19)但敬佩之情只持续了极短的一段时间,远方出土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籍,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是那样令人震惊。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古籍完全吻合。也就是说,祖父凭借自己惊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加之异乎寻常的直觉,将甲书在漫长流传过程中所有产生的所有错误全改正过来了。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项奇迹。
(20)但这个奇迹,又在瞬间烟销灰灭,毫无价值。古书已经出土,正本清源,祖父的一切努力,都化为劳而无功的泡沫。人们只记得古书,没人再忆起祖父和他苦苦寻觅的一生。
(21)讲到这里,朋友久久地沉默着。
(22)古墓里出土了乙书的真书吗?我问。
(23)没有。朋友答。
(24)我深深地叹息说,如果你的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啊。
(25)朋友说,我也问过祖父这样的问题。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本文故事情节摇曳多姿、颇具戏剧性,请你概述情节的几个“意外”或“巧合”之处。(3分)
小题2:本文3-5段详写了“医书”的来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本文第15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
小题4:根据你对这个故事主题的理解,在第25段空格处填上“祖父”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小题5: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祖父终其一生只为纠正医书中的错误,而不用神方医治病人的做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壮士不要钱财而要医术;②想再借抄时医书已毁于火灾;③祖父校勘的甲书恰好是出土的那一本;④祖父校勘过的与古籍完全吻合;⑤祖父居然说“对我来说,甲书乙书是一样的”。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小题2:①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突出了医书得来之不易,吸引读者阅读。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引出了校勘医书的巨大意义,照应曾祖父的重视。③暗示世事难料,为故事的遗憾结局做了铺垫。(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小题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祖父比作古老的石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父沉静淡定坚毅执著的性格特点。(1分)写“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医书旋转”,也表现了他穷尽一生心血完成医书校勘的艰辛。(1分)
小题4: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逼近它的真实。(意思接近即可,答“坚定执著”“创造奇迹”等意思的,也酌情给分。)
小题5:①祖父只对未知事物和纠正错误有兴趣,不曾用他验证过的神方医治过病人,不图名利方可一心一意。②祖父穷尽一生证明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逼近它的真实,将千古之谜猜透。③祖父有着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只为一本医书服务未免可惜,如果能成为一代名医,学以致用,无论古书是否出土,祖父的努力都更有价值。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先对梳理并概括故事情节,然后把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结局出人意料的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如第三段“壮士不要财宝,但是想用富豪的两册医书,救普天之下人的性命。”第五段“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富豪家因遭雷击燃起天火,藏书楼内所有典籍化为灰烬。”加以概括即可。
小题2: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文体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要先概括出这三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答出其作用;如详写两本书的来历、校勘的意义等。在结构上,正是由于这两本医术的来历才引出了后面祖父辛苦一生的校勘工作及最终的遗憾,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医书来历曲折变化,也暗示了遗憾的结局,起着铺垫作用。在文体上,详写医书来历的故事变化,能给人神秘感,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小题3:由“那册医书就像是一盘古老石磨的轴心”可得出运用的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在答其表达效果时,要答出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内容,然后再概括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祖父的什么精神,由“石磨”可体会出祖父的沉静淡定;由“凡是”“都”可得出祖父坚毅执著的性格,“一生围绕着这册医书旋转”表现出了祖父为之付出的艰辛。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小题4:此题要在理解文意及主题的基础上,结合着第19段“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古籍完全吻合,也就是说,祖父凭借自己惊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加之异乎寻常的直觉,将甲书在漫长流传过程中所有产生的所有错误全改正过来了。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项奇迹”来分析概括,祖父校勘的医书与原书吻合是与祖父毕生的精力与心血分不开的,由此可从成功与全力以赴的付出等方面组织答案。
小题5: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本题虽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能够脱离文本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可以结合本文主题,从人生目标、价值观、性格爱好、社会角色等角度展开论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包身工》(节选),完成1——4题。
  ①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②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
  ③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
  ④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⑤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1.第①段中划线部分列举了大量的数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②段内容填空。
  本段中作者从几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表明_________,“十二小时工作”表明_________,“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表明_________,“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作践”表明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④段第1句中“饲养”一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谈谈你对第⑤段中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列举数据的意图在于用有说服力的数字证明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揭示出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进行了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这一事实。
2.作者从几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境遇:“两粥一饭”表明饮食条件差,“十二小时工作”表明劳动时间长(,“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表明忍受额外的剥削,“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作践”表明地位及其低下。
3.“饲养”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以从中谋利。
4.?“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16世纪封建制度”代表的是落后、残酷的旧时代。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时代已经进入了工业进步的20世纪,但“包身工”却像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一样处在黑暗、冷酷、毫无人道的环境中,过着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的非人生活。(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在想着葫芦,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子昂着光彩奕奕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怎样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所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
1.概括画线句子的意思,并回答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粗的句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本文语言表达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举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错把脑袋当葫芦。说明清兵卫队葫芦的痴迷程度。
2.说明他不是盲目地爱好,而是确实有研究,有眼光,有能力。
3.语言简明朴实但准确顺畅,也不乏生动传神。
4.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